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第二章 ...
-
六月,雨后初晴,明媚的日光透过月青色的床慢,姜云颂睁开双眼,静候在一旁的刘阿麽探头笑了:“公子醒了?可要喝水?”
重生回来已有一年,姜云颂也淡然了,她点了点头。
旁边的丫头即刻倒了温水,仔细喂他喝了。喝完水,穿好鞋袜收拾妥当的姜云颂迈着短腿朝正房走去,口中问向阿麽:“阿麽,我阿爷阿娘可起床了?”
刘阿麽们拿过蒲扇,遮在她头上,跟在后面,笑道:“太太这几天忙着搬家的事,累坏了,还未起身,老爷一早收拾好了,正等着公子呢。”
“阿麽,我是男孩子,不怕晒,咱们走快些。”姜云颂驱了驱头上的蒲扇,脚下提速。
一路说话进了正房,姜父早就醒了,正在听姜喜汇报,见她进来,姜父就笑了。
“我儿起的还算早,快来用饭,用完饭,带你去见夫子。”
姜云颂现在七岁,据刘阿麽的话,一年前,才六岁的她,爬上了院中的大榕树,要去看麻雀,不知怎么跌了下来,生了场病,醒来,就是现在的姜云颂了。
可关于自己为何身为“男娃”,一家人恍若不觉,她也装作不知道。
回来没多久,姜云颂便央着姜大河要读书,姜大河一拍脑袋,确实,如他一般家庭的商户都让孩子读书了,他家云娃不能特殊,于是云颂开始启蒙。
姜家小富,没什么食不言的规矩,姜大河一手夹着菜,一边与姜云颂聊着:“咱们要搬去镇上,读书的事情不能耽搁,阿爷托人打听了,”
“咱们镇上要收学生的秀才统共两位,一位姓刘,一位姓周,刘秀才是咱们林山镇的老秀才了,他学问扎实,为人重规矩,阿爷之前预备给你选这位老师求学。只是,他龄大了,手上还有四名即将县试的学子,难免力有不逮。”
姜大河把姜云颂喜欢吃的菜移到她脸前,继续说:“论学问,周秀才比何秀才出类拔萃,他年轻,还有进取之心,因为家境原因,想要挣些银钱,他出来开设私塾也有三年,颇有些口碑,收的学生也都是如你一般年纪的。”
姜云颂一脸认真,她自己考虑了一下,对姜大河说:“我明白的,阿爷,我愿跟周先生读书。”确实,她自己的身份,也更适合随周秀才读书。
另外,算算时间,何秀才那四名待县试的学子,其中有一位便应是宋轶了,她内心甚至有些紧迫。
姜大河点点头,又给她夹了一筷子。
用过饭,姜大河带着姜云颂和小厮姜喜,坐着马车就出发了。路上,姜大河看她若有所思,小脸上变幻莫测,觉得好笑,一把把她抱起来,惊得姜云颂叫了一声:“阿爷!”
姜大河哈哈大笑,拧了一下他的鼻子,道了声:“小鬼头。”,顺势把她放下了。姜云颂作势不理他,头扭到了一边。
林山镇是个小镇,背靠林山,平时的常住人口约三千人,镇上街道规划得比较好,大致可分为住宅区和坊肆区。姜家住在沿河的东区,那里多富户,而河对面的西区就是此行的目的地。
马车经过坊肆,姜大河的铺子也在这里,这条街青石铺地,路宽洁净,是林山镇的主干道,街边小贩也多为卖山林野味的村上人。路过坊肆,就是府衙所在,这里相对清静,再往西一刻钟后,他们抵达了周家。
周秀才虽然家贫,但处处透露着书香门第的气息。
姜大河带着姜云颂来到了侧门,示意姜喜敲门,跟门房说明来意后,很快,他们见到了周秀才。
周秀才二十六七岁,身材中等,面白脸方,因做了夫子,所以续了胡须,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大十岁。
姜大河在来之前已经通过中间人和周秀才提过姜云颂求学的事。
周秀才直奔主题:“这是姜掌柜的幼子?要求学?”
姜大河忙起身,没了大掌柜的气势,他伸手把姜云颂推出去:“不敢,这是犬子云颂。”
“可有基础?”周秀才慢条斯理,吹了吹手中的茶盏。
姜云颂站在姜大河身侧,见是问自己也不躲闪,不慌不忙的答道:“认得几个字,《三字经》与《弟子规》都已经读了。”
周秀才这才放下茶盏,直视面前的孩子,一看,这孩子长得倒是不错。“哦?可懂释义?”
姜云颂点了点头。
周秀才就开始考教,他问的问题都不难,姜云颂都答了出来。考核完,周秀才点了点头,道:“还不错,有些基础,择一吉日便来拜师上课吧!”
姜大河看着周秀才从神情严肃到面露微笑,一直到听到回话,才舒了口气。
姜云颂看着她阿爷如此,心觉天下爷娘确都一样。
缘何要读书?前世姜云颂去世之前,心中有些模糊的想法。
前世她死后,她的魂魄被困在京郊的小院中,动不得,离不得,也轮回不得。
她看着院子从人散到破落,再从破落到荒芜。也看过王朝败落,历史更迭。直到小院原址上建了学堂,从那里走出许多优秀的人,他们有男有女,每个人的眼中都带着光。那时她就有了认知:除了出身,读书是一个人能掌握命运的唯一渠道且书以明智。
重生以来,老天爷给了她绝佳的机遇,既如此,那么姜云颂的世界就是全新的世界,她也想知道,自己可以走多远......
四日后,姜大河携姜云颂上门拜师,一道来拜师的还有另外两个孩子。
姜大河和其他两家一样,呈上准备好的束修六礼,然后姜云颂他们上前。
先是拜至圣先师孔子画像,随后,周秀才与师母坐上首,姜云颂与另外两个学子行叩首之礼,接着是敬茶,聆听师训结束后,拜师礼成。
拜完师,孩子们得留下来学习,姜大河和其他两家告辞离去,剩下三个小豆丁目目相视。
不过一会,有一名约摸十岁的学子冲他们招招手,介绍自己:“我叫马钰,比你们早进学两年,你们可以叫我师兄,夫子着我过来带你们熟悉一下周围。”
姜云颂他们冲他施礼。
马钰带着他们,一路从一进院子介绍到二进门口,告诉他们哪里是学堂、哪里是先生居所,还与他们讲了一些私塾禁止与需要避讳的地方,趁着空档,姜云颂几个互报姓名相互认识。
跟姜云颂一起拜师的学子,一个八岁、一个九岁,姜云颂最小,中间那个叫做言喻,父亲是名衙役,大的那个叫李信,父亲同姜父一样做生意。
周秀才的宅子是一座“日”字型的两进院子。
一进院子用做私塾,东西厢就是平时上课的地方,二进院以垂花门与前院相隔,门两侧坐落着两尊上马石,平时,周夫子与亲眷就住在这里。
走到二进院子门口,马师兄停下,对他们说:“这里就是平日夫子与家人起居的地方,所以,如非必要,你们不得随意进出。”三人都称是。
周秀才学生不多,统共四十余人,分三个班:天、地、仁,其中,天字班进度最快,马钰师兄就在这个班。地字班其后,仁字班最末,属于启蒙班。
姜云颂知道,她们这些学子,能走到天字班的人不多,一般家庭来这就为了识些字。只有到了天字班,才是半只脚踏进了科举。
姜云颂他们跟着马钰,一路进了仁字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