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第 16 章 ...

  •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还一作:复反)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此句疑为后人补作)

      上句即景写风吹水寒,渲染苍凉悲壮的气氛。下句抒写决死的情怀,明知有去无还,却毅然前往,决不回顾。“风萧萧”有声,从听觉上渲染离别之际的惨烈;“易水寒”彻骨,从感觉上描状环境的悲凉;一上一下,极尽天地愁惨之状,更加烘托出荆轲“君子死知己”,慷慨赴国难的凛然正气。虽寥寥十五字,却“凄婉激烈,风骨情景,种种具备”。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感情的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萧萧”二字诗中常见。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风萧萧”三字所以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古人说“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而这里说:“壮士一去不复还”,它们之间似乎是一个对照,又似乎是一个解释,我们不便说它究竟是什么,但我们却寻出了另外的一些诗句。这里我们首先记得那“明月照积雪”的辽阔。

      “明月照积雪”,清洁而寒冷,所谓“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易水歌》点出了寒字,谢诗没有点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杜诗说“风急天高猿啸哀”,猿啸为什么要哀,我们自然无可解释。然而我们不见那“朔风劲且哀”吗?朔风是北风,它自然要刚劲无比,但这个哀字却正是这诗的传神之处。那么壮士这一去又岂可还乎?一去正是写一个劲字,不复还岂不又是一个哀字?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个道理,何况都是名句,何况又各不相关。各不相关而有一个更深的一致,这便是艺术的普遍性。我们每当秋原辽阔,寒水明净,独立在风声萧萧之中,即使我们并非壮士,也必有壮士的胸怀,所以这诗便离开了荆轲而存在。它虽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这一点知,我们人与自然间的一点相得,这之间似乎可以说,又似乎不可以说,然而它却把我们的心灵带到了一个更辽阔的世界去。那广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来,我们在狭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记,在文艺上乃又认识了它,我们生命虽然短暂,在这里却有了永生的意味。

      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士固不可以成败论,而我们之更怀念荆轲,岂不正因为这短短的诗吗?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

      这首短歌,通过对风声萧萧、易水寒凉的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表现了荆轲去刺杀秦王时的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的坚定意志。有人把意思翻新,用以表现革命者以身赴敌的英雄气概。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曾引用这句诗,激励革命战士对敌斗争的勇气,渲染为人民而战斗的一种慷慨悲壮气氛。

      这个历史被编写成了一个美丽的故事,就是《秦时明月——荆轲外传》这本书,其中写了荆轲与丽姬的美丽故事,语言生动优美,值得一览。

      这首辞仅两句,乍一看,浅近易懂,直白如话;细细品味,却意蕴深长,正气凛凛,而且颇具艺术功力。

      全辞仿拟《诗经》“兴”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首先以西风易水起兴,进而引出勇士的壮志情怀,一气贯通,颇有气势。

      首句交待了出征的时间、地点。萧萧秋风,寒冽易水,皆自然景物,本无情感可言,而荆轲在此寄心中之情志于眼前之景物,情满于风,意溢于水,使其带上浓郁的感情色彩。象声词“萧萧”和形容词“寒”的选用,十分独到精彩。前者诉诸听觉,后者诉诸触觉,营造出一片肃杀、愁惨、悲壮的自然氛围和社会氛围,为下句主旨的出现作好了艺术铺垫。

      末句紧承首句。点明本诗主旨。因前句蓄势充足,故此句直抒胸臆,高唱出壮士舍身取义,视死如归的豪迈而凝重的情怀。荆轲深知,以自身微薄之力,去与执掌千军万马,自幼熟习剑术的秦王对阵,无异乎以卵击石,生还的希望几乎为零。大敌当前,国运未卜,悲哉;以弱敌强,胜负难测,愁哉;知难生还,慷慨赴死,壮哉!荆轲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之举,倘若没有非凡的勇气和胆魄,怎能做到。因此,虽然他“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句唱出便嘎然而止,无复他言,却仍使送行者“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见《史记》)。

      荆轲因此诗得名,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感情的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这首不假修饰,质朴无比的歌辞,“能写出天地愁惨之状,极壮士赴死如归之情“(《岁寒堂诗话》)正是因为荆轲情动於中而行於言,使之具有了感秋风,动易水,惊天地,泣鬼神,慷慨激越,呈现出回肠荡气的巨大魅力。

      这首辞语言十分平易、简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通过对风声萧萧、易水寒凉的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表现了荆轲去刺杀秦王时的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的坚定意志。

      心里盘算着,手上渐渐加重了力道,外人看来,只以为姜茶在帮沈玲灵晃动摇椅,没有人会往危险的方向想。

      然,就在姜茶觉得低度已经可以,要猛地用力,假装无意中压翻摇椅及摇椅上的人时,那人突然没有一点预兆地站了起来。

      这时的姜茶已经下了狠劲儿,沈玲灵猝不及防的离开,让她根本没有机会收回或停止手上的动作。

      眼睁睁地看着空了的摇椅顺着自己的力道,360度后空翻,朝着自己砸来。

      脑袋剩下一片空白。

      “啊!!!”除了潜意识地护住脑袋尖叫,什么也不会做了。

      沈玲灵之前根本没注意到身后的动静,突然的叫声,吓了她一跳,慢半拍才想起伸手救人。

      但已经晚了,摇椅稳稳地砸在姜茶身上。

      唯一好运的是,摇椅的中心砸在了她的背上以及护着脑袋的手臂上,刚好两个较大且平坦的承受面相贴,受了些皮肉伤,但没有骨折或内伤。

      沈玲灵拎起摇椅,把姜茶从其中解救出来,不解地问:“你刚刚在干嘛,怎么会把摇椅掀翻?”

      她确信自己起身时根本没有用力,摇椅不可能后翻。

      “你问我?我还想问你呢?你突然站起来怎么不说一声!”姜茶刚受了惊吓,胳膊和背都火辣辣的疼,心情糟糕,说话的语气也冲了许多。

      沈玲灵觉得她对自己的怒气莫名其妙,“我从椅子上站起来为什么要说一声?”

      想站起来就站了,“你不是说要带我去文工团走走吗?我现在想去了,不站起来,难道躺着去?”

      “倒是你,突然用力压摇椅干嘛?不然,单单我起来的动作弄不翻它。”

      “我……”本来还很生气,觉得自己今天出门没看黄历的姜茶,哑火了,心虚了。“我看你躺的舒服,想帮你晃得更舒服一些。”

      强装镇定的解释完,不等对方再问,直接转移了话题,“你刚刚说要和我去文工团?不是不想去吗?怎么又愿意了?”

      “是不想去,”沈玲灵信了她的解释,没再追问。“但你为了请我去都受伤了,我不答应心里过不去,也想以此安慰你。”

      对于去文工团,她的本意还是不出门。

      但刚刚天宝联系上了她,说文工团是个好地方,让她抓住时机去逛逛,送点种子,好宣传。

      具体抓住什么时机,宣传什么,天宝还没说,就因能量不足断联了。

      但这个理由肯定不能对外说。

      姜茶:“……”谢谢,并没有被安慰到。

      还有,你的理由能再敷衍一些吗?前后根本不通啊!

      姜茶心里一万个不信她说的,但对方愿意去,她来时的目的算是达到了。

      揉了揉还在发疼的胳膊,只是这代价有点不值。姜茶动了动嘴,无声地嘟囔,心想着什么时候讨回来。

      “走吗?”

      “来了。”

      沈玲灵吩咐好唐恒轩三个小的看家,就和姜茶去了文工团。

      一路上,姜茶都在和她介绍看见的人,走过的片区,述说与她相关而她并不记得的事情。

      不过,多数沈玲灵都没有记住,也没有感觉,除了一个人,苏青泽。

  • 作者有话要说:  (4/7)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