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8、第 78 章 ...

  •   唐婥又在官邸里熬了一宿,到天蒙蒙亮时才趴在案上眯了一会。就在此时,张郃敲门进来,她勉强撑着头让自己清醒了一下。

      “儁乂,可是有急事?”唐婥一夜未眠,声音也沙哑了很多。

      张郃跪坐在不远处,低着头,没有看她难得疲倦的样子。他昨天早上带队巡逻,下午又练兵,没来得及见唐婥,所以今天一大早就过来汇报前段时间的工作,没想到会打扰她。

      “春耕已经结束,郃打算再多训练些士兵。”张郃沉默了一会,开口道,“如今形式不明朗,虽不能妄加揣度中央情况,可若是想为百姓好,阁下还是要早做打算。”

      唐婥给县内士兵的待遇相当好,粮草都是按照中央卫队的标准配给的。每人每日为四升粮,卫队长们还有月俸500钱。

      因为是唐婥个人负担这笔开销,所以张郃在扩充军队时必须向她说明。

      唐婥撑着脑袋,即使一夜未睡,身体疲惫,但脑子却不算糊涂。如今汝阳县全县人口大约有7万左右,人均耕作10亩地,户均拥有60亩耕地,比十年前减少了6亩左右。

      而常规的县卫大概千人,曾经以徭役形式训练的有1万人。明年会有三千左右的孩子将口赋改为算赋,在大汉律中就算是成年了,县内的青壮劳力也会增加。这样一来,再加一千左右的县卫应该不会增加百姓的负担。

      唐婥点点头,闭着眼睛同意了张郃的请求。然后缓慢地说,“州牧送来的信,可看过了?儁乂有什么想法?”

      张郃曾在韩馥手下任职,对雒阳的军中显贵们都比较了解,闻言叹了口气,“如今上军校尉已被杀,大将军手握大权。其余西园校尉,大多以中军校尉袁绍为首,大将军先前颇为信任中军校尉,某猜测其日后也会听从他的意见。”

      “大将军与太傅袁隗结为同盟,但却信任袁绍?”唐婥勾起一个嘲讽的微笑,“看来,他们也不算同心嘛。”

      “太傅善于自保,为人圆滑,在宦官势大,党锢之乱时也未曾受影响。与大将军合谋,应是出于维护正统,而不是欣赏大将军为人。”张郃已经说的非常委婉了,在唐婥听来就是在说袁隗尸位素餐,毫无政治立场,只是坚持嫡长子继承制,才没有倒向宦官们。如今新帝已经登基,他自然又回到了过去什么都不干的状态了。

      “我听闻,袁绍一直以诛尽宦官为己任。”唐婥此时已经完全清醒过来,她将衣服整理好坐直,“儁乂觉得,他会不会在此时再劝大将军,让他将宦官们尽数剿灭?”

      “这是必然的。”张郃不觉得这件事有什么奇怪,“天下人皆盼宦官被诛,大将军如今为百官之首,自当尽责。”

      “不过,大将军以外戚新贵,素来敬惮宦官,虽外负盛名,遇事却少决断,若太后不愿支持他,大将军可能不会急于动手。”

      唐婥垂目思索了片刻,若是何进能够果决地直接杀掉宦官,自然不会有大问题,但他是如张郃所言的少决断,那恐怕最后身死的就是他了。宦官们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和位置,会无所不用其极。

      而何进死后,中军校尉袁绍就成了中央军队的最高指挥。以他的性格,肯定会大肆屠杀宦官等人。而宦官们大多住在宫内,这种屠杀无异于逼宫,不论结果如何,这天下真的就要如荀彧所说,彻底乱了。

      想到这,伸手抓过被扔在地上的信纸,飞快地写着什么,一边写一边吩咐张郃,“寻快马,我有要事寄信给州牧——”

      “不,我亲自去找郡守,然后再去寻州牧。”唐婥猛地站起来,长时间不休息,再加上从昨日清晨起就滴水未沾,这一起身立刻就眼前一黑,跌回坐垫上。

      张郃慌忙膝行几步靠近她,见唐婥还在摆手让他速去办,于是站起身去吩咐人找马,还不忘说,“阁下要是事急,还是先派人送信给州牧为好。”县令不能直接见州牧,必须通过郡守才行。而去见郡守,就不知道要耽搁多久了。

      唐婥靠在隐几上,还不忘喊门口的县吏帮自己拿些吃的。

      ......

      “文若,这次可多亏有你啊!”何进举着耳杯,大笑着拍了拍荀彧的肩膀,“来,再喝些!”

      荀彧笑着抿了一口手的酒,“大将军早就察觉有异,是彧多此一举了。”

      “这是哪里话?”何进笑着对走过来的袁绍道,“你在宫中当值,不知道本初与赵胜的关系也属正常,更何况那时赵胜也不确定蹇硕是的意图,总而言之,还是多亏文若机警啊!”

      袁绍笑着捋了捋胡子,“文若一直不愿参加我等聚会,绍还以为文若与那些俗人一般,不愿匡扶正义。如今看来,是绍错怪了。”说完,甚至想要躬身行礼致歉。

      荀彧侧身不受,笑着同他寒暄了几句。只要荀彧愿意,他能让任何人都喜欢他,更不要说,他前世就同袁绍打过交道,对袁绍的为人相当了解。

      三人聊了几句,袁绍就提起了最近他们一直在商议的话题,“如今董氏也不足为惧,大将军大权在握,何不趁此机会一鼓作气,尽灭宦官呢?”

      何进皱起眉头,想起昨日进宫时,自己提起宦官之事,妹妹顾左右而言它,就是不接话的态度,而先前与自己同盟的太傅,昨日也装作什么都不知的样子,一言不发。

      他拜拜手,示意袁绍自己现在不想谈此事。也没有在意袁绍不太好的脸色,转身去和其他人喝酒,这留下没来得及告辞的荀彧应付袁绍。

      荀彧四平八稳的喝着酒,眼睛一直看着眼前的几寸土地,不去瞟大将军府的姬妾们。

      歌舞靡靡声不绝于耳,袁绍见何进不愿多谈,转而问荀彧,“文若觉得,大将军为何突然对此事,避而不谈了?”

      荀彧敛目温和的说道,“也许,是因为太后的缘故吧!”原本先帝在时,何太后与董太后就在宫内争权,董太后有十常侍辅佐,何太后仗着先帝宠爱,也算同董太后势均力敌。而先帝驾崩后,何太后就在宫内孤立无援,只能依靠大将军。

      如今董太后忧惧而亡,大将军彻底铲除了董氏,宫中自然是何太后一家独大。没了对手,何太后自然不再事事都听大将军的。

      更何况,铲除宦官对于太后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太后久居内宫,能够直接接触的,只有宦官们。她的衣食住行,甚至安全都被宦官们把控着,如果她同意大将军对所有宦官动手,说不定当天她就会遇害。

      宦官一直如此猖獗,和皇帝、太后的纵容不无关系。

      而且,大将军如今势大,太后也疑心他是否还受控制。有宦官在,还能平衡朝堂势力,若是真的没有了宦官,何进难免不会成为下一个霍光。

      袁绍同样明白这个道理,冷哼了一声,“妇人短见,不知国体之重。”

      荀彧提醒道,“此处人多嘴杂,中军校尉还是慎言比较好。”他不太喜欢听旁人这样评价女子,以前并不觉得什么,自从同唐婥成婚后越发厌烦了。

      每当有人因性别蔑视某人时,他都想,若是让阿婥听到了,定然会不高兴。

      袁绍见他神色有异,顿时了然的笑了笑,“汝阳侯乃女中豪杰,自然与旁人不同。这些年她在汝阳政绩斐然,袁氏深受恩惠,若是文若下次见她,请一定替我传达对她的谢意。”

      袁氏大多数人都住在汝阳和汝阴,唐婥对于农业的改革,自然也惠及了他们。

      荀彧露出些真心的笑意,应承道,“我想安如一定会高兴的。”

      荀攸站在不远处,看到小叔父和袁绍谈了许久,疑惑的偏了偏头。还没等他和荀彧说什么,就被同僚叫去饮酒。

      直到月上中天,两人才同乘一架马车回府。宴会结束时已经过了宵禁,可如今大权在握的何进并不在乎,直接派府中仆从将客人们一一送回。

      虽然有些滥用特权,但也给了荀氏叔侄私下谈话的机会。

      “公达,你可有什么心事?”荀彧看着眼前沉默的青年,微笑着问道。前世,荀攸在刺杀董卓事败后,被下狱折辱,被放出来后就变得极度寡言,脸上再也看不见任何表情。如今他还没遭受任何折辱,也未受到惊吓,脸上还能看出些情绪。

      荀攸苦笑了一下,难得的说了很长的一段话,“攸本以为,同大将军亲近,便有机会施展才干。如今看来,大将军并非士族最好的选择。”

      “我以为,你一直想要辅佐君王?”

      荀攸疑惑的看向荀彧,好像不明白他为什么突然这么问,“君主年幼,自然是为百官之首献策,更切实些。我等在权臣旁督促,为君主亲政扫平障碍,才是为臣之道。”

      荀彧笑着摇摇头,然后反问道,“那公达觉得,何人才是最好的选择?”

      “如今想来,怕是没有。”短暂的疑惑后,荀攸又恢复了平静,“大将军表面上广纳良言,实则偏听偏信。袁氏四世三公,却盛产尸位素餐之辈,唯有袁本初颇具才干,可惜乃治世臣子,无平定天下之能。”

      “彧倒不知,公达什么时候学会品评之术了。”荀彧轻叹道,“今日听袁本初所言,他认为此时是清剿宦官的最佳时机,以他的性情,恐怕会不惜代价为之。我担忧天下将乱,欲劝宗族迁居,公达怎么想?”

      荀攸和荀彧的判断相同,“我只担忧袁本初久劝大将军不成,会提出用军队逼迫太后。若是到那时,事情恐怕就难以收场了。”

      不得不说,荀攸的判断相当准确。荀彧自觉,若不是有前世的记忆,在相同条件下,他可能都无法有荀攸想的这么深刻。

      “至于迁族之事,除去友若、休若叔父外,其他人你很难说服。”荀氏在颍阴、颍阳繁衍了数十代,毫无准备的迁徙,恐怕很难得到全族人的同意。“而且,小叔父打算说服大家搬去哪里?”

      荀彧露出了和荀攸刚刚一样困惑的表情,“当然是你叔母那里,还能去哪里呢?”前世因韩馥邀请,他举族迁往冀州,如今想来不是明智之举。

      比起颍川,冀州确实更为安全,可韩馥守不住冀州,最后被袁绍所夺。袁绍意图占据冀州,甚至不惜引公孙瓒攻打冀州,自己从中夺利。族人避开了四战之地的颍川,却没有避开来自幽州的铁骑。

      而与颍川郡同为豫州的汝南郡则不同,作为袁氏的族地,这里一直安稳到了初平二年。在如今的豫州牧黄琬被董卓征回都城后,孔伷担任豫州刺史。

      而孔伷其人,只是儒生,对豫州的掌控力度非常低。汝南郡太守徐璆一直坚守本郡,即使整个豫州群龙无首,汝南也没有任何动荡。更难得的是,徐璆在豫州动乱时没有参与任何争斗,也非常明智的不出兵它郡。

      直到兴平二年末,曹操进军豫州,扫平豫州境内的黄巾余众和割据势力后,汝南郡彻底安定了下来。

      而兴平二年的冀州,袁绍才开始驱逐公孙瓒。

      而且在同州,族人的抵抗心理也不会那么强烈,他有把握说服比前世更多的人,随他一同迁居。

      荀攸想了想,“豫州牧善战,性情宽和,汝南郡守老成持重,汝南地大粮多,城墙坚固,若有战事,确实比旁郡更安全。”

      他不知道未来豫州牧会换人,得出的结论却和荀彧所想一致。

      “攸会去信阿骛,雒阳若是有变,就携子同去汝阳。到时候,还请叔母多加照看了。”阿骛是他的妾室,他妻子早亡,并没有再娶,一直都是她照看家里。

      按理来说,荀攸若是搬家,应该带着养他长大的叔父荀衢。但如今荀衢代理族政,随意不会离开家族。除非荀彧能说服全族一起搬家,不然荀攸也不能带他离开。

      “如果不出所料,今年我便会归家了。”荀彧笑着说,“只是公达还要留在这里吗?”

      “叔父不归,攸怎敢先行?”荀攸知道荀彧的意思,“族中需要你照看,慈明叔父这里,便交给我吧。”

      中平六年夏,大将军何进欲尽诛宦官,天下震动。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