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6、第 66 章 ...

  •   张郃是见过荀采和蔡氏姐妹的,自然知道她们都出身望族,文辞玄理皆精通。蔡贞姬甚至跟随父亲,也就是当代大儒蔡邕学习飞白书体,笔下隶书颇有风骨,文姬更是名满雒阳的才女。所以他看到三人在写《汉律》和文史的试题时并不惊讶,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妇人打扮得女子。

      因为纺织的考教被安排在了另一个地方,所以她是整个大厅中张郃唯一一个不认识的女子。她将一部分头发梳成麻花盘于脑后,然后将其他头发尽可能地梳成高发髻,上面坠着一些简单的头饰。如果他对贵女们的发髻再了解一些,就能说出这是如今流行的双环灵蛇髻。她身着直裾,为了防风还披着大氅,下笔相当果断,好像对于汉律烂熟于心一般。

      唐婥也注意到了她,稍微踮起脚尖看向她放在案几上的木牌,因为中间隔了几人,所以她也只是隐隐看到上面的袁字,至于名字实在是看不清。

      袁氏是汝南郡望,他们家族自袁安起四世三公。这并不是指袁氏四世有三位三公官职的族人,而是指袁安后人四世都是三公,实际上袁氏拥有五位三公,数十位九卿。如今的司徒和前任司空,太尉都姓袁,袁绍身为庶子在二十岁时不必举孝廉便为县令,与袁氏权倾朝野不无关系。

      而且袁绍本人在没有被过继到叔父袁成一房前,就出生在汝阳县。他比唐婥大,过继之前唐婥还年幼,长居雒阳唐珍那里,所以和他没什么交情。

      而她的出身就代表着她和袁氏关系不睦,就连这次辟吏,袁氏分支所在的商水乡都没有举荐任何一位族人来。其实唐婥继承汝阳后也很少见到袁氏族人,这还是她第一次见到袁氏的女子。

      唐婥装作不经意间踱步到袁氏女的旁边,倒是不心急去看她的名字,反而低头去看她写得什么。

      袁氏亲族内部关系她从唐珍的转述中也略有耳闻,听上去和她前世看过的宅斗小说有几分相似,这在如今这种士族以家族和睦为荣的大环境里,显得有些突出。

      所以她很好奇出身这样家庭的女子对于以惠民利民为主的题目,会怎么作答。出乎唐婥意料的是,袁氏女的作答处处以百姓为先,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她还没有答完唐婥就知道几日后公布的名单中,定有她的名字。

      这时唐婥才分神去偷瞄她的名字,名雅,表字卑居?说文解字有云,雅,楚鸟也,又名卑居,秦谓之雅,从牙音。唐婥暗自点头,将她的名字记下,忽然想起好像在县卒的报名表上看到过她的名字,只是那时太忙没有关注罢了。

      “如此才干,自荐为县卒?”唐婥犹疑了一下,转身去看其他人的答卷。

      而后唐婥又去了考教纺织的地方,大家都熟练的操作着纺车,麻线在纺车中飞快旋转,看上去不分上下。唐婥问了来统计成绩的吴姆,发现大家的熟练度都差不多,但因受制于手摇纺车的效率,大家的纺纱量几乎没有差别。

      唐婥点点头,低声告诉吴姆来应考的女子都可以留下,她需要她们帮助优化现有的纺车。

      水转大纺车效率确实非常高,一昼夜便可纺纱上百斤,但它毕竟还需要水力驱动,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用的。而且建造水转大纺车的资金也不是所有乡县都能够支撑的。唐婥希望可以改良如今的纺织机器,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从而使所有人都可以自行完成改装,轻易提高纺织效率。

      她一边在心里计划着,一边分神去想远在雒阳的荀彧。最近不知怎么了,总是无缘无故的想到他,但想起时又不知在思念什么,唐婥站在厢房门外,伴着纺纱的声音放任自己在这朦胧的情绪中游走了一阵,自从离开雒阳后无时无刻不在紧绷的心弦好像得了片刻的放松。

      她看向东北方的天空,就好像遥遥的与荀彧的目光在阳光下交汇了一般。

      ......

      “小叔父,你在看什么?”荀攸今日休沐,与荀彧一起坐在穿廊上煮茶,加了香料的茶盅在烤网上咕嘟咕嘟的冒着热气,这种茶汤是唐婥最不喜欢的,有她在的时候他们也很少喝。

      荀彧端坐在穿廊边上,微微抬头看着云端透出的一缕暖阳,神情有些倦怠。今天久违的闲散让他忽然有些思念唐婥,看着天边的云彩脑海里不受控制的想起她的笑容。

      他陪着何进喝了快半月的酒,还要在宴席上同大将军那些心思不明的幕僚周旋,袁本初虽然乐于同他结交,但言语间总透着让人不舒服的试探。

      前世见袁绍时,他已经占据一方成为诸侯,为了笼络士族自然表现得颇为宽和,而且那时他举族迁往冀州,有求于袁绍在姿态上当然处于下风,袁绍自然也愿意表现出礼贤下士的姿态,两人都恪守礼节,所以相处起来倒也不难。

      只是如今两人同为大将军幕僚,没了前世不对等的关系,自然也没了前世那种客气。袁绍想要利用何进铲除宦官,不希望在关键时刻节外生枝,为此试探他的态度,荀彧完全能理解。

      但是他不太喜欢袁绍对唐婥的态度。

      “公达啊。”荀彧没有收回视线,就这样看着天空有些无奈道,“彧不想再饮酒了。”

      荀攸给荀彧倒了杯茶,倚在隐几上淡淡的说,“雒阳高门皆豪奢,比不得颍阴、颍阳僻静,他们总是欢饮达旦,全然不提国事要事,纵有如本初之辈也大多慷慨陈词,无法实践,小叔父若是不愿赴宴,大可以推掉。”

      顿了顿,他又补充道,“即使你赴宴是为与其他士族交好,替君侯扫平障碍,如今也不必再去了。君侯离雒已经一月,大将军他们恐怕已经将她忘了......”言下之意就是,已经没有人会想起来为难唐婥了。

      “彧受教了。”荀彧收回视线,将热茶捧在手里舒服的眯起眼睛转而说道,“公达可知十常侍于南宫池苑中造翻车,用以洒扫道路,为陛下享乐吗?”

      “翻车?”荀攸摇摇头,“某并不知。”

      荀彧叹了口气,“仿照安如在颍阴所作水转大纺车建造的水力器具,能用来汲水排涝的,如今未造福百姓倒是放于宫内玩乐了。”翻车并不是唐婥设计的,而是她将水转大纺车的设计图交给皇帝后,由十常侍利用其原理重新设计建造的。

      荀攸没有接话,而是沉默的为荀彧再添一杯茶放在他手边。两人就这样沉默的坐在穿廊上发呆,两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看上去颇为老成,就连飞进穿梁将风铃吹响的寒风到他们身边时,好像都稳重了。

      雒阳这边如死水一样的生活并不影响汝阳县蒸腾的欢快气氛。

      为了防止冬日过去过多人因风寒死亡导致瘟疫流行,唐婥命人煮了药粥每日在各乡分发,县内属于唐氏的铺子或者行脚商更是低价出售粮种,甚至接受赊粮,尽力帮助大家为春耕做准备。

      去年难熬,大部分人家都没有储备好过冬的粮食,虽然每日一碗粥无法填饱肚子,但却能帮助他们挺过这个异常寒冷的冬季。尤其是那些流民,刚刚分到手的地还没有开荒,播种也要等到开春,这种青黄不接的时候最容易死人,有一碗药粥暖身,再赊一些粮种,来年也能有个指望。

      “娘,我打听过了,每日都能领到。”一个总角少年大冬天的赤脚在田间奔跑,手中还护着一个粗糙的木盆高声喊道。

      一个妇人正牵着借来的牛犁地,从未开垦过的土地前几日被里正一把火将枯草烧干净,然后分配给他们这些流民,吕母希望趁着冬日天气寒冷尽快将地翻好,把在其中休眠的虫卵冻死,开春好种庄稼。

      粗糙皲裂的手扶着犁柄,看着儿子跳下田埂连忙快步迎过去接过他领来的粥,将已经变凉凝固的药粥用布盖上,牵过少年的冰凉的小手往牛那里走,一边问着,“有问可以领到什么时候吗?”

      少年挠挠头,“里正说至少可以领到春分,再长就不知了。”因为长期的营养不良而消瘦的脸蛋透着红晕,眼睛渴望的看着被母亲拿走的粥盆。

      他们自富陂县被黄巾军裹挟着来到汝阳,虽然没有参加黄巾军但也沦为了流民,母亲为了能在汝阳安家差点就嫁给了内埠乡的鳏夫,好在新来的县令下令将他们这些人就地安置在各乡,还分了地给他们,这才能挺过这个冬日。

      他从里正那里领了两个木牌,每日都到里门监那里打药粥回来。为了能节省着吃,母亲每次都是等粥凝固后分成好几份,等到要吃时再添些草根和水煮,就是一顿饭。

      她总是担心什么时候县令就不施粥了,所以每日都留下一下存着。

      “娘,既然每日都能领到,那今日能不能多吃些?”少年拉着母亲的袖子撒娇道,“里正还说,再过些日子,县令的行脚商就会来卖种子,可以赊呢!”

      吕母的眼睛亮了起来,笑着看了眼怀里的木盆点点头道,“县令真是好人啊,那今日就给阿蒙多吃一些吧!”

      吕蒙瞬间笑了出来,松开拉着母亲的袖子往耕牛那里跑去,“那我们要快点干完活,这样就能早点吃饭啦!”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66章 第 66 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