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2、第 102 章 ...

  •   诸葛亮如今只有十岁,因为营养不足身量也不高,在唐婥怀里不安的扭动了几下,没有回答她的话,而是坚持道,“有人拿着汝南郡守的亲笔信,在门口候着。”

      唐婥笑盈盈的点点头,抱着他走了一段路后,将诸葛亮放下来,拍拍他的背,“你着急过来告诉我,是想和我一起去见汝南太守的信客?”

      诸葛亮这才有些羞涩的点点头,“和姊姊弟弟们看书,有些无聊。”诸葛家的姐弟,都自幼读书,如今从父繁忙,诸葛姐妹就负担起教导弟弟们的重任。

      唐婥笑了出来,牵着他的手嘱咐道,“那一会,可不要说话,就安静听着。”

      小不点晃着头顶的发揪,认真地点点头,还主动松开唐婥的手装作僮仆的样子跟在她身后。诸葛亮当然不认识汝南郡的人,所以也没有给唐婥藐视究竟是谁来了。

      当唐婥对着门外带着帏帽的人,行礼时,来人咯咯的笑了出来,“阁下竟然与采,如此见外?”

      唐婥惊喜的抬头,“女荀,你怎么来了?”

      荀采单手掀开帏帽,将徐璆的信从袖子里掏出来,双手握着对唐婥行礼,“汝阳县户曹掾,受汝南郡守之令,携手书及县吏百人拜见典军校尉。”

      唐婥感觉单手将荀采扶起,将她让进府内。一边走,一边说,“婥这里简陋,还望女荀莫怪。”

      荀采看了眼诸葛亮,又看了看唐婥笑盈盈地说,“到处都是战事,那里还讲究得了那么多?”

      她这次来,是蔡琰听说曹操军为助刘表,派兵豫州阻截孙坚粮道,而军队却迟迟不到汝南,反而在梁国驻扎了下来,修整土地,所以料定是唐婥领兵。

      “文姬猜你这里缺人,所以就说服了太守,派人过来助你。”荀采笑着对端了热水过来的章氏笑笑,对着唐婥仔细端详了一番,轻叹道,“安如嫂子,两年未见,你可轻减了不少。”

      “战事繁重,过的肯定不如在汝阳时舒服,自然轻减了。”唐婥无所谓的笑笑,也没有继续叙旧,立刻将荀采带来的徐璆手书和一份人员名单展开,在仔细看过后她皱起眉头,问道,“董卓竟下令,将徐太守转为东海郡守?”

      谈不上升或者贬,但董卓的心思却一望皆知。

      荀采点点头,补充道,“但因道路阻隔,太守并未去上任。朝廷也没有新派汝南郡守来,所以徐太守还是暂领汝南郡守职。”

      她说话的时候,唐婥已经一目十行的看完徐璆的信,又扫了一眼荀采带来的人名单。绝大多数人,她都没有听说过,但每个名字后面都详细标注了籍贯和毕业书舍。

      荀氏的到来,不仅仅为汝阳增添了人口,同样也带来了很多现成的讲席。荀氏族人在汝阳耕读,将颍川的私塾也搬到了汝阳,在乡里,往往一人就能撑起整个书舍,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汝阳每乡都有书舍,县中还有三个公学,用来培养县吏。

      荀采带来的几乎都是刚刚毕业的文弟子,所以唐婥几乎不认识。

      不过,她倒是看到一个有些眼熟的名字。

      “吕蒙?”唐婥支着头笑笑,“这孩子怎么也来了?”

      他是书舍第一批的文弟子,在雒阳迷路后找到路边吃东西的唐婥,被她经过几年的学习升入公学,早就毕业成为汝阳县衙内的一名文吏,按理不会来如今还算是战区的梁国。

      荀采并不知道当年吕蒙和唐婥的交集,以为她只是眼熟这个名字罢了,“这孩子是听说这里有战事,才主动来求我,说是要参军立功。”

      当年见她时,吕蒙就展现了属于自己的追求,唐婥早就知道吕蒙不会甘心做一辈子县吏,也没有惊讶,笑问道,“那他可是要来我军中?”

      “我将县吏们暂时安置在城外,他估计已经找到帐下督(1)报名了。”

      唐婥点点头,将吕蒙抛到脑后,堂章氏带着荀采去安置那些县吏,明日开始,她会给他们安排各地的公务。等到所有人都退出去后,诸葛亮才膝行了几步,跪坐到唐婥身前,眨着乌黑透亮的眼睛糯糯的问,“阁下为何不满朝廷命汝南郡守转东海郡守?”

      唐婥摸了摸他的小总角,反问道,“阿亮觉得呢?”

      “因为这是,这是阳谋。”诸葛亮努力想起前几天大姊教给他的词,重复了一遍,“是阳谋。”

      “哎呀,阿亮竟然还知道阳谋这个词。”唐婥轻拍了几下手,“不错不错,那为什么是阳谋呢?”

      诸葛亮搓着衣角,“是想把汝南郡守调走吧?他肯定阻拦了什么......”剩下的,他就不知了。

      唐婥也没有为难他,一个对军政完全不懂的十岁小童,能说成这样已经出乎她意料,她将诸葛亮抱到怀里,将豫州地图打开,细细的给他解释。

      “阿亮看,颍川和汝南相连,这称作‘交界’,如今颍川被董卓军占据,可也只到这里了。汝南是豫州唯一还算安定的地方,其他各封国要么不问世事,要么早就沦陷。”唐婥牵着诸葛亮的手,一点一点的指过地图,让他感受纸墨的温度,“如果想要进一步占据豫州,应该怎么做呢?”

      “如今各地皆有战事,能得一方安稳的大多都是有精明强干的长官。”诸葛亮盯着豫州的地图看了一会,仰起头看向唐婥,“只要调走汝南郡守,汝南不攻自破。”

      “而且,听从父言,汝南至今都未有什么大的军事行动。说明汝南郡守是守成之人,定不会公然抗命。董卓借朝廷之手,命他改任东海郡,他不会拒绝。”

      唐婥满意的点点头,又摸了摸他的总角,“阿亮聪颖,日后定成大器。”

      如果荀彧在这里,估计也会笑着同意唐婥的说法。他和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共事多年,经常从自己这位属吏的口中听说诸葛亮,即使从未见过,也大概知道刘玄德手下有这样一位奇才。

      小诸葛亮有些羞赧的挠挠脸颊,面对眼前这位能做自己母亲的校尉,他实在不太好意思,只能谦逊道,“阿兄有才,都去江东了,我还小,当不得校尉夸赞。”

      他的大兄诸葛瑾在还未入豫州时,就和从父告别,孤身前往江东谋生,在此时的诸葛亮看来这已经相当厉害了。

      唐婥哈哈笑了出来,“就是因为阿亮还小,我才这样说啊!”

      “?”诸葛亮不太明白唐婥的意思,偏头疑惑地看着她。

      “人在刚刚出生时,未来有无数种可能。越长大,这种可能就会越少,阿亮如今的年岁,正是前途无量的时候,若是加冠后决定了去处,能做出的选择,自然就少了,也谈不上‘无量’了。”

      诸葛亮理解了一下唐婥的意思,牵着她的袖子问,“那校尉如今,对自己未来的选择,也少了很多,对吗?”

      唐婥笑着承认,“比起幼时,是这样的。”

      诸葛亮若有所思的点点头,也没有再缠着她继续问下去。只不过,从这日之后,唐婥经常听见章氏说,诸葛亮比过去更加勤勉的读书,还经常去校场看军士们操练阵法。

      唐婥笑着摇头,常常将借故将诸葛姐妹叫来,教她们帮自己处理公务,诸葛亮仗着姊姊们喜欢他,也经常趴在案几边,时不时问姊姊们为什么这样做,又为什么那样做。

      不得不说,荀采带来的人手确实帮了唐婥大忙。更让她惊喜的是,在她领兵走后,汝阳县的女吏们并没有被排挤出县衙,反而成了不可或缺的存在。

      在蔡琰的努力下,汝阳县各地都对她赞叹连连,有时郡守徐璆甚至都在行政上询问她的意见。在蔡琰的倾力支持下,姑娘们非但没有被那些迂腐的县吏成功挤出县衙,反而填补了很多行政的空缺。

      女子在算学、户簿、机械甚至农学上,都有自己的异性同僚难得的品质。她们细心,耐心又坚韧,在非体力劳动上,是绝对的强者。就是很多体力劳动,比如舂米、浇地,她们都设计了滑轮结构了解决。

      公学也成功招收了一批女子做文弟子,这次很多女子都主动前来梁国为吏,说是报答唐婥的恩情。

      “哪里是我的恩情。”唐婥有些想哭,又有些想笑,最后只能扯出一个不伦不类的表情,“明明是她们自己救了自己。”

      汝南虽然大部分地区都很安稳,但与南阳交接的数个县,依旧因袁术的入侵陷入了战乱,徐璆不可能顾全所有县,不得不放弃一些来保住大部分。

      蔡琰劝徐璆收留了这些流民,在汝南安定的县划分荒地,命流民们开荒,还命人将识字或做过工匠的人挑出来,培养成木匠、铁匠或是
      教他们烧铵肥。

      贞姬则将这些工序简化,尽量能让更多的人学会,更快的投入生产。

      “男子都被征兵走了,我们自然不会让他们空着位置。”荀采神采奕奕的向唐婥炫耀着,“我们可不是离了阁下,就什么都不会了。”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02章 第 102 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