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后记 ...
-
这篇文的标题一开始是叫“二子乘舟”,这是诗经上的标题。然而我在写完之后,特意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大家在写这个题材的时候都是直接引用这个标题,所以改成了现在的“二子同舟”。并不是说之前那个题目有不妥之处,也不是说我要忌讳什么,只是我在未写这篇文之前,初定的标题就是后者,既然是第一次发文,那还是用回最开始设定的标题吧。
从知道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就一直想着要把这段“兄弟情”写下来。但是作为诗经和各史书都记载的故事,我不敢过分地更改史实,于是写的时候一直不断修改,总觉得好有罪恶感,不过还是有很多原创的情节。
一开始写的时候,一直在避免用些后世才出现的词和称呼,最后发现这样根本就无法说话了,毕竟是春秋时候的事。所以我最后不去想太多了,甚至连“泪流满面”都用上了,我发现我一用这个词,自己就先笑了,相信这个词在网上已经深入民心了(笑)。希望大家在看的时候,不会被影响到情绪。
在文里,人物的性格并没有很突出,主要是历史上对两位主角个性的评价,都是那种温润如玉的性格。或许在古人眼里,这种性格才是最正统的,更何况两位都是贵公子,我个人来讲,也比较欣赏这种性格的人。不过,我觉得公子伋是比较隐忍的,而且比较忧郁,所以他的笑几乎都只是淡淡的,很少会大笑。公子寿的性格更天真无邪一些,比较无忧无虑。而公子朔,其实历史上对他的描述是阴险狡猾之人,不过我想既然是与公子寿同一父母生,成长环境也没有太大差异。我相信他是曾经有善良过的,而且为了突出人物矛盾点,我也只能把他前期描述得比较善良。我觉得黔牟由于后来的成长环境改变了,而且他自己也很想要改变,所以长大以后反而会比较爽朗,毕竟都是长期一个人在外。
值得一说的是,我本来没打算让昭伯出场的,最后还是决定把他加进去了,但是由于前面基本没有他的伏笔,我又不想把全文重新大幅度修改,于是只好原创了个很俗套的情节让他出场。历史上的昭伯和黔牟应该都是在王宫里长大的。
说一下这段历史后来的发展吧,看过史书的人应该知道了,没看过的应该也猜到了,黔牟后来真的推翻了卫惠公,而卫惠公被赶出了卫国,于是逃到到了在齐国的舅舅齐襄王那儿。宣姜因为□□宫闱所以引起众怒,齐襄王派人暗中告诉她,与公子硕结婚可自保,宣姜当然非常愿意。不过公子硕一开始不从,最后被公子职灌醉后从了……之后还和宣姜生了五个孩子(这个可恶的女人!!!)。在齐襄王的帮助下,卫惠公杀回卫国,又复辟了。可怜的黔牟当然是死了,卫惠公还当了18年的国君。卫惠公死后,由其儿子卫懿公继位。此人不止昏庸,而且白痴。最爱的是白鹤,搜刮百姓的钱财以丰富白鹤的食物。后来北狄来袭,士兵们全部叛变,不肯上战场,还说:“陛下有白鹤就可以了,还用得着我们吗?”最后卫懿公被北狄砍成肉泥。那些老百姓从卫惠公开始就很大怨念,而且不断诅咒他绝后。到了卫懿公,他们的怨念开始升级,最后真的绝后了。而后来接替卫懿公的,就是黔牟的弟弟昭伯的儿子——申,为卫戴公。
最后,我真的非常感谢所有观看这篇文的人,尤其是把这章后记也看完了的人。真是抱歉,让您听我说了那么多废话。其实写这篇后记的用意,只是想把上面那段历史的后续也写进来而已,不然实在浪费文中出现过的人物。请让我再说一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