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赚了大半年的军费 ...


  •   “柳县令刚才所言的意思:他很早就起床准备接您大驾,半路马儿受惊将车掀翻,他也被翻到沟里去......”石尚在一旁用官话重新跟柴景荣讲了一遍。

      柳源在那儿点头如捣蒜,柴景荣终于明白咋回事,看到柳县令的样子,心中颇感好笑,不过他忍住了:“出发吧!”

      侍卫在前开路,柴景荣走在中间,石尚和柳县令跟在身后。

      柳源掏出一兜银两,悄悄地塞到石尚手里。

      石尚连忙用桐城话小声拒绝,“你这是干啥子呢?”

      “希望你看在咱俩老乡的份上,帮俺在太子跟前美言几句,希望太子殿下不要怪罪。”柳源说道。

      石尚:“这个你大可不必担心,咱们的太子殿下跟别家的太子不太一样,他性格很温和的,极少生气责罚身边人,既然刚才不怪罪,肯定也不会追究你,不过以后你可得长个教训,千万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幸亏是太子殿下,如若是齐王,你就算有十颗脑袋也保不住你的小命。”

      “那是那是,这是头一回没啥经验,以后保齐不会再发生这样的状况,不过这个银子你还是得收下,一点小心意而已。”柳源说道。

      石尚害怕地说道:“你收回去吧,千万别害我,太子规定了身边的人谁也不能收受贿赂,一旦发现,立马查办。”

      太子殿下如此好,他可不想换东家。

      柳源有些意外,他常年待在地方,关于这些皇子的情况,他自然不如太子洗马石尚清楚。

      不过饱读诗书的他,翻遍历史书籍也没发现一个太子跟他们现在的太子一样的。

      “日后,石大人要是再来桐城,提前知会一声,我一定会盛情接待,咱们好好地畅饮一番。”柳源说道。

      石尚:“都是同乡,这些都不是问题,以后肯定有机会。”

      柴景荣纵然听不懂他们的桐城方言,不过他知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二人肯定是有一些话要讲的。

      柳源跟石尚聊完以后便快马加鞭跑到队伍前面带路。

      “大家伙都加快点速度,争取申时前赶回县城。”

      柳源一发话,队伍立马加快速度。

      ***

      经过数日奔波,柴景荣终于回到大周都城潭州。

      “高秋林木形容老,落日楼台彩绘明。”【1】看着熟悉的情景,柴景荣心中生出许多亲切之感。

      他命令刘尚将物品放到东宫,将银两交到户部以后,便匆匆前往润德殿觐见父皇,这是大周皇帝柴善威下朝后常待的地方。

      “启禀皇上,太子殿下求见。”常公公进到润德殿通报道。

      大周皇帝柴善威脸上露出老父亲的笑容:“景荣回来了,快点让他进来。”

      柴景荣走进润德殿,看到父皇还有自己的太傅冯有道都在,作揖行礼:“儿臣给父皇请安,万岁万岁万万岁。”

      “老臣见过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学生见过师傅。”太子殿下给太傅冯有道作揖行礼。

      “景荣,这次你去南楚,一行可还顺利,可有遇到强盗什么的?”皇帝柴善威看向柴景荣的时候,满脸的骄傲和欣赏,看得出来,他非常欣赏和信任自己的太子。

      柴景荣:“回父皇,儿臣此行非常顺利,虽然在桐城境内遇到两拨强盗,不过桐城县令及时赶到,还有一位侠士出手,所以不曾不伤一兵一卒,财物也没有损失。”

      “这位侠士何方人士,朕一定要重谢他。”皇帝说道。

      柴景荣:“他说自己是桐城人士,具体地址不便透露,我见他箭法高超、轻功了得,有意招他为朝廷所用,不过他好像并不热衷于仕途,所以儿臣也不便勉强。”

      “既有侠义之心,又不汲汲于名利,还可真是一位德高的隐士。”

      太子殿下柴景荣:“儿臣想着日后一定会当面重谢,另外此次前往南楚,儿臣共卖了丝绸十万匹,茶叶五万担,瓷器和兵器若干,并且南楚还跟我们预约明年继续订购一匹弓箭和丝绸,总共收获黄金九十五万两,白银三百六七万两,铜钱七百万贯,这是账本,请父皇过目。”

      常公公将账本递到皇帝手中,皇帝看完以后,面露大喜,“不错不错,吾儿这一趟下来,咱们大周半年的军费开支就有着落了。”

      柴景荣紧接着从怀里掏出两个晶莹剔透的冰玉圆球,“多谢父皇夸赞,儿臣这里还有两个冰玉圆球,是南楚太子赠与儿臣的,它外表虽然平平无奇,不过可以治疗手疾,知道父皇早年征战之时,手掌受过箭伤,儿臣特此敬献给父皇,请父皇笑纳。”

      冯有道站出来说道:“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太子殿下既有经商之才,又有孝善之心,真乃大周百姓的福气!”

      常公公将冰玉圆球拿给皇帝,皇帝看后心情更好。

      他是大周的皇帝,但他也是一位普通的父亲,看到儿子孝顺,内心感到很满足。

      “这玉虽不如夜明珠耀眼,不过贵在通透和疗效,常公公将它放好。”当然更贵在自己儿子的一片孝心可嘉。

      “你回来得正好,我正在跟冯丞相商量关于今年粮食和田赋的问题,你也正好可以一并商讨一下,给太子殿下赐座。”

      这个江山既然已经打算交到柴景荣的手里,平时的时候各种问题都得带着他处理,更要比其他皇子多花费一些心思,如若不然,日后他自个儿当了皇帝,很多事情没有经验的话,处理起来会比较棘手。

      现在提前经过各种历练,将君臣、军队、田赋和兵役等问题都带着他历练,日后他自个儿处理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许多。

      唐太宗为了教导自己的太子,还专门写了一本《帝范》,共十二篇,包括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等。内容涵盖了个人修养、君臣大义和军队治理纲要等多个方面。

      柴景荣便坐在一旁的椅子上认真地倾听起来,完全看不出劳累奔波数月的憔悴和辛苦来。

      “冯丞相,今年咱们大周境内风调雨顺,老百姓们的粮食也都实现丰收,你觉得大周百姓是不是都过上了好日子?”大周皇帝柴善威询问道。

      冯有道答道:“启禀皇上,纵然今年风调雨顺,但总有田地不好歉收的农家,而且粮食一旦总体收成好,百姓家中的粮食充裕,供过于求,粮价随之也会下跌,这样就会损害农家的利益。唐朝曾经有一位诗人专门写过一首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2】”

      大周皇帝听后颇为赞赏地点点头,“冯丞相所言极是,为了避免防止谷贱伤农这类情况的发生,景荣,你想到什么好法子没有?”

      冯有道也把目光转向柴景荣,期待着他的回答,毕竟柴景荣是他亲手教导的学生,学生有能力,他这个当老师的脸上也跟着有光,如果学生回答得一塌糊涂,他这个太子太傅也难辞其咎。

      柴景荣思考片刻后说道:“回父皇,粮价太高,歉收的农家会因为买不起米而遭受饥饿,相反粮价过低,就会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为了缓解这之间的矛盾,最好由朝廷出面采取措施干预,儿臣目前想到三个方面,第一,朝廷出面在地方高于普通价格购买当地的粮食,和籴,将粮食运到粮仓储存起来,以免发生战争的时候没有粮食,还可以用以赈灾等;第二,让百姓以米代绢缴纳庸调资课,减轻百姓负担;三是漕运的时候可以用粮食支付,让更多的粮食可以运到中原。【3】”

      柴景荣说完以后,冯有道点点头,太子讲得不错,相信皇帝定会满意。

      果不其然,大周皇帝柴善威听完以后,对于太子的回答颇为满意。

      “建议不错,关于去地方收购粮食这个差事,冯丞相,你觉得派谁去合适?”皇帝问道。

      冯有道:“老臣觉得秦振凯可以担负这个职务。”

      “秦振凯是哪个部门的?”皇帝第一次听说这个人名,秦振凯并不是三省六部的重要官员,也没在朝会上露过面,皇帝自然不认识他,不过对于冯有道推荐的人,皇帝一向放心。

      冯有道是状元及第出身,学识渊博,治国有方,颇有才能,关键在朝堂之上不结党营私,为人正派,平日里特别爱扶持那些贫寒出身且有能力的新科状元和举人等,颇有士大夫的风范,非常受敬重。

      “秦振凯是今年的新科榜眼,目前任职于翰林院编修,不过我看过他科举策论,对于农业方面颇有见地。”冯有道提议道。

      皇帝点点头,“好,另外再选一个皇子同行加以历练,让他知道民间疾苦。”

      柴景荣站起来说道:“儿臣愿意前往,一来替父皇分忧,二来可以了解民间疾苦。”

      皇帝说道:“你刚从南楚回来,数日奔波已够辛苦,先好好休息一段时间,这次就让你二皇弟景仁去负责。”
note作者有话说
第2章 赚了大半年的军费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