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第 4 章 ...
木华回琪芳斋跟同事们交代过年的事,查了查帐,今年收益不错,于是每人再发八千过年费,公司里里外外一片欢声笑语。
下午木华正打算把东西收拾一下就去丽江,不料有个客人来访。
余凯把人安排在了朱雀馆,赶紧前来通知木华:“木总,有个客人来了,说是华籍印度人,想跟你谈谈如意的生意。”
木华心想,今儿已经年二十八了,怎么还会有生意上门?管它呢,来者皆是贵宾,都要认真接待。
再者,跟如意有关的生意,更是要小心伺候。
木华进了朱雀馆,见一位身高约一米七的苗条女子背对自己站着,正对着暗格红木摆件架上的物什发呆。她满头乌黑靓丽的卷发自然垂下至腰,所有头发束在脑后用个朱红色的发饰箍住,显得分外性感。木华不由得愣了几秒钟,不好意思地又回过神来。
她轻轻咳了一声:“陈小姐,不好意思,让您久等了。”
那女子转过来,抽着嘴角向木华略点点头:“木总,久仰大名,我也才到。我家族姓玛克赫吉(Mukherjee),我的印度名叫朴雅卡(Priyanka),不过身份证上写的是陈琳,容易记。我出生在中国,在江西长大。”
木华双手接过她的名片,上面简简单单写了“沁缘轩”-陈琳,再就是座机号及电邮,非常简单。一看便是与陌生人打交道时用的那种,隐晦地说着“生人勿近”。
“我们第一次见吧?”木华见她双目通红,眼袋有些肿,也不能多问,赶紧请客人落座她对面。
坐下后,木华才得以认真打量了陈琳。她五官确实是很典型的印巴人的样子,浓眉大眼,或者说眼睛大得不像话,几乎占了整个面部的三分之一,却很美,活生生勾着人的魂。陈琳的鼻子不挺,但在她脸上却显得分外恰当,嘴唇厚厚的。她虽然肤色略暗,肤质却非常好,几乎看不到毛孔及毫毛,细腻并微微闪着光亮。她浑身上下没有任何饰品的修饰,或者根本不需要,她就是一件绝美的艺术品了。而且,最难得的是,即便陈琳肤色不亮,却又把套头高领的鹅黄色针织衫称得很优雅,一对长腿则藏在中腰西裤里,让人遐想联翩。
好一个美人胚子!木华心里赞赏着,难怪男人们见了美女滴口水,就连她也抵制不住这样的诱惑。
“是的。”陈琳略微低头,想了约十秒才回答,“我一个朋友介绍我来的,说您的如意刻得栩栩如生。于是专门拜访,有个不情之请。”
“陈小姐,为什么一定要如意,其他摆件可好?”刻如意非常费时、费工,木华不轻易接这样的工作,累死人不偿命的。
“木总,您唤我朴雅卡就好,我还是更喜欢印度名。”朴雅卡顿一顿,继续说着,“话说我父母都是印度人,曾漂泊到香港务劳,后来又阴差阳错到了内地,我在江西长大。我家里世世代代都是印度教,玉、象、如意等都是信仰的符号。只可惜家族迁徙来中国的时候,父亲不留意丢了家传的玉如意,之前一次聚会上朋友提及您精湛的雕工,我才起了这非分之想,想请刻一柄与我。不知木总意下如何?”
木华一面听一面深深看入朴雅卡眼底,她不像说谎的样子。她不好推脱,只好接着朴雅卡的话说:“既然都是喜欢玉石、摆件之人,大家就是朋友了,请叫我木华,或者单字华。说起如意,我这里有成品,或者你先看看,如果觉得雕工、刻工确实没问题了,再谈合作不迟。”
朴雅卡定定看了看木华,静静点了点头。
“凯,请你把卫生厅刘厅长定做的碧玺如意拿过来一下,陈小姐要验货。”木华打分机给余凯,“另外,请准备一些今年初秋的铁观音。”
不一会余凯便把物什都安排好了,朴雅卡见了好不羡慕,有如此的助手,难怪木华是玉饰行的佼佼者。
摆在朴雅卡面前的是一个黑色锦盒,木华并不急于打开给朴雅卡看,而是优哉游哉地泡功夫茶,这让朴雅卡无法理解。
木华趁着洗茶、泡茶的这会功夫,一边含笑干自己的活儿,一边细细观察着朴雅卡的反应。木华心里有无数个问号,朴雅卡浑身透着贵气,并不像普通的古玩、玉饰玩家,她为什么要如意?她会不会也是同道中人,只是来探听木家那柄如意的下落?还是,凡尘中真有如此的美人,又恰好爱玉如意?
不过朴雅卡虽然有贵气,却无法气。
“你怎么会对如意情有独钟?”木华忍不住开腔了,“除了信仰之外,有没有别的原因?你想要怎样的如意呢?”
朴雅卡眼中闪过了一丝惊讶,瞬时又压了下去,她的声音很平静:“也是一段渊源吧,自父亲丢了那柄如意,他总是在家里说起如意的传说,又总是怪自己不见了那柄如意,一直耿耿于怀。于是我自小就喜欢看一些关于赏玉、古玩等的书籍,渐渐变爱上了这个。”
朴雅卡双手接了木华呈上的茶,看了看薄瓷杯里可爱透亮的黄茶汤,吃一口又是轻轻的涩味,再是舌根下满溢的甜香。她不禁叹道:“还是你会享受,这么好的茶,极美。”
木华一边泡茶,一边说起如意的起源:“如意,是从印度传入的,梵语‘阿那律’的意译,佛教传入中国时带入的佛器。一般用骨、角、竹、木、石、铜、铁、玉等制成。从法器来说,自然是玉最好。古时人们也用其挠痒痒的,后来原型结合如意的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故被人赋予‘回头即如意’的吉祥寓意。玉当然是最好制如意的材料。玉之润可消除浮躁之心,玉之色可愉悦烦闷之心,玉之纯可净化污浊之心。所以君子爱玉,希望在玉身上寻到天然之灵气。”
“华果然是专家,我以水代酒敬你一杯。”说着朴雅卡双手捧了茶杯表示敬意。
“同道中人。”木华心里高兴,一抬头吃了一杯。
朴雅卡见她喝了一整杯,从木华眼里看不出任何不妥。她想起所托之人要她前来打探的消息,又苦于没有机会开口问起,只能兜着圈子地聊天。这么一来一去近一个小时,竟什么都不知道。
不过朴雅卡对木华的雕工实在感兴趣,不知她是否真有传说中的那么鬼斧神工。于是央木华开了锦盒看那柄如意。
竟然是一柄尺把长通透的西瓜玺。
那柄如意通体透明,从翠绿色慢慢变成西瓜红,中间腰段渐变色,如鸡尾酒似的,两种色泽互相渗透、融合。如意头侧是西瓜红,上面刻了只精巧的小蝙蝠,嘴里含了颗小指大的元宝。即便那蝙蝠小巧可爱,却依然神态逼真,展开的翅膀仿佛可以扇出风声,俏皮的眼睛更是炯炯有神。那颗元宝,却又是翠绿色的。仔细再看看,元宝竟是后期镶上去的,用一个细小的圈儿,锁在蝙蝠的嘴环里。如意腰上又有四只略小的蝙蝠,也都是一样的神态、姿势,只不过嘴里叼着的元宝并非再加上去的,而是原本已经在如意腰上的石料。奇就奇在,那如意腰因为碧玺的颜色在渐变,仿佛每一眼看在那些蝙蝠和元宝上都在不停地变化着,各有各的神态。如意从腰向尾部是慢慢渐变的曲线,知道尾尖收成一个桃心型,腰上从蝙蝠翅膀末引出几条细细的线在尾端汇成一点。看上去,却又像翅膀划过天际所留下的痕迹,在云端轻轻的一笔柔情。
果然鬼斧神工!
最后,朴雅卡再套不到消息,她只得继续编故事,说是要刻一柄如意安慰自己重病的父亲云云。
木华也不管这故事是真是假,一百五十万的生意就这么长了腿地送上门来,不做白不做。于是即刻开单收三分之一的订金,三个月后交货。
朴雅卡与她简要交接了,签署了合同,说是付订金的现金支票年初八派人送过来。
木华决定不去想太多,想得多未必是好事。反正这生意是颗很实在的定心汤圆,希望别是她担心的那些事儿。
临行前,朴雅卡突然想起朱雀馆墙壁上摆件架中间最大格里摆着一套假山石,全绿玉髓的,一整块。假山石中间有湫湫的流水,升起淡淡的烟雾,扑鼻而来的却是印度香的气息。假山石上有一个座,上面应该有摆件的,却是空的。
“华,这架子怎么是空的?”
木华突然心里有一丝紧张,不知朴雅卡此问何意,只能答着:“这里本有非常美的一件雕品,自主人领走后,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物件放上去。”
“这碧玺的如意摆上去就挺好的。”朴雅卡一边淡淡地说,一边看入木华眼底。
“呵,这可是个好提议。”木华暗暗觉得朴雅卡的眼神不善,却也不好发作,只得装作什么也没看见,“可是如意的主人年三十儿宴请宾客要用给客人分享如意的美。毕竟,不是我的东西,不好让人误会我有夺人之爱的心思。”
朴雅卡一听,既可不再出声,再说下去怕被木华识破,于是起身告辞。
木华渐渐觉得不踏实,莫不是,真让自己猜中了?
不过,如果那柄如意的消息早日出现,也并非坏事。该来的,总是要来的。只是朴雅卡订单的石料还成问题,三个月交期又很仓促,只得加紧找料。
都是后话,不细表。
冬天的丽江依然繁华,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到这里度假、游玩。不过木华不太喜欢,太吵,太商业化。
本来是很美的一个民俗的小地方,炒作一下就不知其味了。可是她有不得不在丽江住一晚,第二天一早搭大巴去泸沽湖,得七个小时。
她不是不能用移形换影的,不过太伤元气。而且她直觉里感觉到此次事情平静的表象下满是暗涌,不得不预先做好打算,留些真气护住老宅子。
湛蓝的泸沽湖犹如一块自然的巨大玉石,镶嵌在群山之中。秀美的玉镜面上,时而雾气缭绕,时而阳光明媚。湖边有座神女山,也是天气一日百变。
近十多二十年来,由于云南对旅游业的大力支持和宣传,很多人提起泸沽湖来,只知有云南,却不知其大半部分在四川境内。实际上,泸沽湖约六十平方公里,地跨两省,湖边住了约四万五千余名摩梭族人。由于他们至今仍保留着母系氏族的管理方式,被成为人类史上最后的母系氏族社会。多年前泸沽湖一直比较闭塞,引起了外界许多误会。比如说,最著名的一个就是“摩梭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而事实并非如此。摩梭人并非人们口中、理解中的野蛮、群居的民族,而是在交往的过程中以女方为主,孩子在女家寄养,由孩子的舅舅们共同抚养等习俗。而他们的民情,却是敢爱敢恨,相当豁达的。再后来,杨二车娜姆作为首个走出泸沽湖的女性,一嫁嫁到了国外,违背了祖宗的意图,女子应该留守家里,守住家里的根本,再加上四川境内还出了个很有名的最后一代摩梭王妃肖淑明(即土司夫人),把摩梭文化推向了另一个顶端。
关于泸沽湖的说法,一直都有各种各样的谜。终于商业的狂潮扑向了这一块仍然冰清玉洁的圣土,在湖边一个又一个现代化建筑群的客栈、酒店逐渐林立与湖边,人类的排泄物也直接引入湖里,让人看了心痛无比。
陈家老宅在泸沽湖边上,在四川境内。从丽江到大洛水,再由大洛水驾车到陈宅,需要近八个小时。木华约向山里约觉得清爽,而其他同车的人,早已经面无人色了。
还有一个很高兴的家伙,就是玉十九了。她一上得来山顶上,就止不住一颗小心噗通通只跳,最后干脆哼起小曲儿来。
当然,她哼曲子,只有木华听得到,只是她五音不全,把木华的耳朵狠狠折磨了一番。
“没见过有人会在泸沽湖唱刘三姐的。”木华不屑地嘲笑玉十九。
“且,你少管我。”玉十九欢快地在木华颈上蹦跶几下,“那条法律禁止在泸沽湖边儿唱刘三姐么?”
“这厮,跟人类学坏了!”
“不许拿我跟他们比!”玉十九满心不高兴,“等会我跟姥姥告状去!”
正说着,他们已经到了陈宅。木华将小吉普停在院子门口,拎了背囊下车。
陈宅在比较偏的地方,从马路上开车进去也是条土路,一路上尘土飞扬,连地还未压平。好在现在不是雨季,否则再好的山地车也别想进去,只能骑马。陈宅用的是摩梭传统的木楞房,在一片占地约一百平米的空地上建成,依山傍水。依山的意思是,陈宅背后靠着神女山,就在山脚下与陈宅之间,是非常大的一片树林。它傍的是从山上引下的一溪清泉,一直流到母亲湖里。房屋则并非传统的摩梭建筑,而是四面围成,有点汉族的样式。所有的房间则是用原木削皮,再在两端砍上砍口垒制而成。
门口的大门门楣上,有隶书刻的“陈宅”二字,刷的是深红色漆。因为年代已经久远,整个陈宅的木头均已呈现出暗棕色。门口正对着是厨房及米仓的外墙,有一条猪槽船,这是摩梭族人的习俗。为了纪念伟大的母亲湖。靠近大门口的右手边是二层的小楼,一般是给木逸及他的朋友住的客楼。因为传统的摩梭族人家里没有给男丁备住处,成年男子才有走婚一说。而陈宅本是汉族人修建,就有了这样汉摩梭合并的建筑。再往里走,正对客楼是一幢古香古色的二层小木楼,共六间房。右手最里,是祖母房,也就是摩梭人家庭的心脏,家族的源头。
为什么在这深深的摩梭人的领地会有这样的一处汉人所在地?又为什么姓陈?怎么陈宅的孩子们都姓木?
这一切都已经是久远的历史了,大家都已经健忘。奇怪的是,这陈宅的人世世代代这么传下来,从不见老。即便是只有木姥姥一个人在家,却总是在夜里听到园子里有欢声笑语,有时还传着欢快的古筝曲、讲述故事的婉婉动听的年轻女子之声。
再后来,大家都很怕陈宅,总觉得那屋子很奇怪,即便是笃信神灵的摩梭人们,也再不敢问起这宅子的故事。
有人称它是神宅,也有人背地里叫它鬼屋,众说纷纭。
可这陈宅哪里还是木华离开时的样子?
木华刚一踏进陈宅,就闻到一股微微发霉的味道。再就是园子里的石桌、石椅、棋盘全部翻倒在地。几棵桂花树蔫蔫地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的。一眼井口也用石头封了,像是很久没有人住过似的。
木华一颗心提到了嗓子眼,她不管三七二十一,三步并一步地赶紧向姥姥的祖母屋冲过去。
祖母屋的门并没上锁,轻轻一推就开了,还滋嘎嘎直响。房间里一片狼藉,火盆里的灰被撒得屋子里哪哪都是,成人礼左右两条柱子均被拦腰砍断。好在陈宅的建筑汗、摩梭合并,房间并非靠这两条柱子支撑着,所以并没倒塌。而墙上的兽皮、姥姥的床铺也被搜得乱七八糟。
木华已经猜到发生什么事情了,她再屋前屋后地找了几遍,也没有寻得姥姥的下落,心里连叫不好。
于是,情急之中木华赶紧拨通了木逸的电话:“哥,姥姥出事了,赶紧回陈宅!”
纯属杜撰,如有雷同,绝对巧合
2010-03-24 修错字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章 第 4 章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