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4、冯氏的打算 ...
-
离夕食还有将近一个时辰,灶房里几个人此时也忙碌起来了。
听到动静,潘五槐家的探头看了一眼,惊喜地叫了一声:“呀,是少奶奶来了!”
“哦?”宋婆子放下手里的东西,一阵风似的迎了出来,“少奶奶安好!您今儿个怎么有空来了?”
灶房的几个人最近好失落啊,从宋婆子到满吨,就没有不怀念少奶奶天天来灶房的日子的,那是一种她们没体验过的感觉,兴奋、快乐、期待、新鲜,似乎每一天都跟昨天不一样。
郑明笑吟吟道:“宋妈妈好!潘嫂、吴嫂好!好久没见我们满吨了,她好不好?”
“好,好,我们都好,那丫头有什么不好的,都好着呢!”宋婆子笑的眼眯成了一条缝,简直快被大盘脸吞没了。
“太太那里有客人,我没什么事儿,出来溜达一会儿。”郑明在灶房前树荫下的板凳上坐了下来,“不打扰你们准备夕食吧?”
“少奶奶您是主子,说什么打扰。”吴嫂在围裙上擦着手,笑道。
“就是,万一夕食晚了,你们被太太埋怨,也只能在心里悄悄骂我。”郑明一本正经的,把几个人都逗笑了。
灶房院子远离主院,几个人在自己院子里一向自在,此时有郑明这平易近人的主子加入,气氛更热闹了几分。
此时,荣德院西花厅里,刘氏一脸不赞成地看着冯氏,“玉蝉,你也太异想天开了,不过是个妾,又要良家出身、又要人才好、有才干,还最好识文断字,这样的人儿,就是我都想娶回家做儿媳妇呢,谁愿意自甘下贱与人做妾?”
“唉,姐姐,我这也是没办法了,杏儿遭了事,可怜见的,这么些天了还走不出来,都瘦成一把骨头了……”冯氏伤心地抽出帕子按了按眼里的泪。
刘氏闻言不满地瞪着冯氏,“杏儿是可怜,可她有爹有娘的,你这些年也没亏了她,遇上这事谁也没办法。”
刘氏说着警惕地看着冯氏,“你该不会胡思乱想,觉得是你害了杏儿吧?”
刘氏也知道冯玉虎两口子当初一门心思想亲上加亲,把女儿嫁进李家,是冯氏不答应,杏儿的亲事也是冯氏做的主。
“唉,早知杏儿会这样……”
“打住打住!”
刘氏看着红了眼圈的冯氏,怒其不争的骂道:“什么早知道,谁会有个早知道?你是人又不是神仙!你将杏儿自小当小姐一样养在身边,好吃好喝供着,绫罗绸缎穿着,还读书识字的,别人家就连儿子也没这么教养,要不她哪来那通身的气派?凭孙氏那样的娘和你兄弟那样的爹是能把她养好还是能给她找个好亲事?”
“要我说,你就不该那样养着她,没有相应的家世相配,养那么好不是什么好事,到最后心比天高,可命就是那命,荣华富贵也不是谁都能享得了的。”
刘氏劈里啪啦一阵数落,冯氏起初还好,听到最后脸就绿了,“什么命不命的,杏儿秀丽贤淑又断文识字,德容言工样样好,什么样的配不上,是那陈家的儿子太坑人。”
“好了好了,说正事吧,外甥纳妾跟杏儿的事八竿子也打不着。”
冯氏听了这话,下意识的扫了扫四周,沉默了一会儿,压低声音道:“那郑氏现在心太大了,这八字还没一撇呢,就想着怎么做进士夫人了。那郑氏长的… …你也见了。”
刘氏下意识地点点头,现在的郑明跟以前是不一样了,就像密林缝隙里被阳光特殊照顾的绿叶,鲜嫩明亮得让人见了不由得欢喜。
刘氏轻蔑地哼了一声,不屑道:“郑氏才嫁进来几天?整个李家都在妹妹手里握着,外甥又孝顺,这马上又要去府城读书了。你是正经婆婆,她还能翻了天?”
“唉,姐姐不知道,郑氏刚进门还算安分,现在,哼,厉害着呢,我根本不能放手。叫她给大郎补身子,她就把灶房抓手里了,还在繁儿的同窗里博了个好名声;叫她收拾个衣物行李,她又是写单子又是打箱子的,折腾的整个李家都不得安生。为了迎合大郎,人家现在还识字呢,听淳和居的人说,每天识字练字抓的可紧了,没想到繁儿就好这一口,天天给郑氏教字。”
“为了郑氏,繁儿也开始跟我耍心眼了。我担心啊,别当牛做马辛苦几十年,临到老了老了,后半辈子还要看继子媳妇的脸色。”
刘氏皱眉听着,想起上次来看望表妹,她可怜的表妹病怏怏的,脸蜡黄蜡黄,她心里对郑明也是不喜,不过她还是云里雾里的。
“杏儿一时半会的也不能说人家,等这事儿过了,她岁数也不小了,谁知道能找个什么样的,所以,我想着,趁着李繁去书院的机会,先给李繁纳个妾跟着去,让郑氏在家里干着急。”
“等过个一年半载的,李繁肯定对郑氏就没那么上心了,万一杏儿那时候还没找到好亲事,就把郑氏赶出去,把杏儿迎进来陪我,这样杏儿也好了,我的后半辈子也有着落了。姐姐你说,这是不是两下里都好的事?”
刘氏吃惊地瞪大了眼睛,跟看怪物一样看着冯氏,半晌,才找到自己的声音,“玉蝉,你可真敢想,把郑氏赶出去,郑家能跟你完?再说,休妻不是件容易的事,李繁又不是平头百姓,可以不顾脸面。”
冯氏冷笑道:“她敢忤逆不孝,就凭这一条就够了。”
冯氏把声音压的更低了些,悄悄道:“姐姐不知道,那郑氏就是个火药桶,一点就着。” 她已经把郑明看透了。
“不着也没关系,我多点几次就是了,她不但要着火,还得爆炸。这样下去,不怕坐不实她忤逆不孝的罪名。”
刘氏不由深思,这样折腾几年,说不定真就能成。但那时表妹和外甥的母子情分还剩下多少就不好说了。
刘氏张了张嘴,到底没说什么。
说到底日子还得自己过,她没受过表妹的苦,没有立场要表妹这样那样。
刘氏叹了口气,道:“真要这样的话,要我说,你那几个丫头都不比那郑氏差,又好拿捏,将来也好打发——那外面小门小户出来的闺女连个眉高眼低都看不来,哪来的胆儿跟郑氏叫板?可别给你帮倒忙了。”
“大妇这么精明,嘴巴子又不饶人,还识字读书。奴才看人脸色习惯了,说话办事难免缩手缩脚,可不就得个厉害的先压她一头。”冯氏的表情有些意味深长。
刘氏福至心灵,忽然明白过来,恐怕自己表妹要的,就是不懂眉高眼低吧。
刘氏了解表妹,以她对冯杏儿的疼爱,冯杏儿真要嫁进来了,这些女人自然不会留下。
刘氏:“男人一旦尝到了滋味,恐怕就收不了手了,到时候杏儿难免要受委屈。”李繁过了这么多遍水,成了花心大萝卜也不一定。
冯氏狠厉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不这样折腾,他们两口子好得蜜里调油,杏儿哪有机会?不过杏儿就算命苦,只要嫁进来了,凡事有我,量李繁也不敢过分。”
“要这样说起来,那崔家的女子倒也合适,不过字是肯定不识的了。”
这崔百合是红山窑那边山根底下山湾的人,爹死的早,娘身子多病,她是家里的长女,底下一串四个弟妹,现在自己长大了,底下的弟弟也大了,家里的难肠事那就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想遮都遮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