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陀罗和曼德拉草其实很像,但绝对不是同一种:
曼陀罗
曼陀罗,茄科曼陀罗属曼陀罗种。又有人考证说《本草纲目》中的曼陀罗,相当于现在的曼陀罗和毛曼陀罗两个种。
李时珍说曼陀罗有两个别名,一个是风茄儿,一个是山茄子。现在的山茄子,是紫草科山茄子属山茄子种,又是这个属中植物的统称;又有山茄,在茄科水茄组以下。这二者都和现在的曼陀罗无关了。风茄之名犹在,现在在上海仍有别名叫枫茄花。
曼陀罗全株有毒,据说就是古代蒙汗药的主要原料。
曼陀罗之名,据李时珍说,就是来自《法华经》。
(据《佛学大词典》,“学名Erythrina indica(Coraltree),产于印度,夏季开花,六七月顷结实,叶颇繁茂。又学名Calotropis gigantea,马利筋属之植物,亦称曼陀罗,系献供湿婆神之花”。皆与汉语之曼陀罗相差甚远。
可知风茄名曼陀罗,石蒜名曼殊沙华,大约都与印度所指相差甚远,来我国附会讹传。)
曼德拉草
曼德拉草,英文做mandrake,是茄科茄参属的统称;又特指Mandragora officinarum。中文名没有查到;officinarum的词根同officinal,大概翻译为药用茄参。
西方文化中的mandrake等,有着巫术和神话中的形象,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可以用学术科学可以圈定的。下文仍用曼德拉草称呼。
曼德拉草的根部像人形。这和中国的另外两种植物相类似。其一是何首乌,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实在伤感。其二是人参。据说人参之所以长得像人,是因为本来就是人。东北人过去挖人参,小心谨慎,害怕人参发现了要跑走。及至挖到了人参,就要喊一声“棒槌”,才不会逃走;还要再系上红丝带,于是就不能再复人形了。
曼德拉草的传说则与此不同。如果看过哈利·波特系列,应该对此有直观感受。在地上部分长着草,而地下则是人形。据说本只是草,只是生长在绞刑架下,因为某种机理,逐渐成了这个样子。而当曼德拉草被连根拔起时,会造成可怕的后果。早期有说法说其气味很浓,会使人不能说话;后来则由人形演化出另外的说法,即曼德拉草会发出叫声,使人发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就有这么一句:
“And shrieks like mandrakes' torn out of the earth,
That living mortals, hearing them, run mad.”
抛去传说,曼德拉草的块根还被大量的使用于巫术药剂的配置。原因大约是形似“完人”,故而人们相信其药性也是万应的。这种说法有点像顺势疗法。极端科学主义者请绕道。
曼陀罗和曼殊沙华被人搞混,乃是因为在佛经中并举。曼德拉草和曼陀罗花的搞混,则是由于名字相似。下举四例。
尼古拉·马基雅维利的著名喜剧,意大利语作La Mandragola,即曼德拉草,而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中译本,题目为“曼陀罗:五幕喜剧”。这就是典型的把“曼德拉草”和“曼陀罗花”混为一谈。
《圣经》和合本中,KJV Gen 30:14,“And Reuben went in the days of wheat harvest, and found mandrakes in the field, and brought them unto his mother Leah. Then Rachel said to Leah, Give me, I pray thee, of thy son's mandrakes”,被翻译成“割麦子的时候,流便往田里去,寻见风茄,拿来给他母亲利亚。拉结对利亚说,请你把你儿子的风茄给我些”。此处mandrake被翻译成风茄。有人以此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曼陀罗的别名是风茄的说法是错误的,风茄是曼德拉草的别名;这种批评是前后逻辑颠倒了。上文已经说到,上海现在仍称曼陀罗为枫茄花。此处应当是译者在想到mandrake的时候,自然的以为这就是“曼陀罗”,于是用曼陀罗的俗名来翻译,于是有此错。这里的mandrake并不是魔法、巫术中常出现那个曼德拉草,而只是一种似乎有催情功能的纯粹的植物(BBE中作love-fruit),倒是翻译成茄参或者曼陀茄比较好。
上面引用的莎翁所作两行,梁实秋的翻译作“再加上听到那令人发狂的好像是从地理拔出一株曼陀罗似的凄厉的锐叫”。错法也无二致。
台湾的志文出版社在1979年出版了一本博尔赫斯(台湾作波赫士)的《想象的动物》。其中第七十章谈论的是曼德拉草,可以一读。但是遗憾的是,再次译为了曼陀罗华。事实上,曼陀罗的英文是datura,和mandrake相差甚远。【以上考证来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