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本纪壹 开局 ...


  •   孟春长安城,乍暖还寒。
      易府门前,易皓的耳朵还略微有一点点闷,方满豆蔻的少女自小生在江南,跳下马车还有点晃晃悠悠。她远远望着十里长街百家商铺,街边沿河,柳絮飘过她的头发,顺着飘到前来祝贺的熟人脚下,他们绕着她刚刚升为礼部尚书的父亲嚷着祝贺的话语,争着送上各式长安的特产。
      易皓知道父亲肯定一个也不会收,也就笑着跳进了易府的门槛,拉着娘亲去看新园子。
      你说这一跨的意义是什么,这一跨带来了什么,这里面包含了太多太多的复杂的内涵,只是她跨进易府之后,带来了一个时代。
      接下来,是她的传奇。

      今天的长安将迎来决定瑞王朝命运的时刻。
      易皓保持着一个史官应有的冷静,精确记录着每一句重要的话,她觉得自己在书写瑞国的遗书,但是她没有办法,朝堂文武百官都无计可施,强敌兵临城下,部队屡战屡败。
      “易内史,此句录毕,速去收拾我大瑞史册。”文帝,这位后世口中伟大又极富有争议的君主,抚摸着自己珍爱的龙椅,“百官听令,愿离开者,速速回府,与家眷诀别,尽孝道。不愿离开者,紧跟寡人!”
      堂下鸦雀无声,每个人都很清楚这场战争决定着瑞王朝是否将以长安的悲剧结束,他们是这场戏最后一幕的演员,胜利的希望微乎其微,终将在生命最后的壮烈中向历史谢幕。
      易皓最后一次向瑞文帝行君臣之礼。
      她一步一步走下朝堂,每一步都踏得如此凝重。
      三步,左边是丞相,总喜欢像她的爷爷一样拍拍她的头。五步,右边是那个总给她悄悄带上两三块桂花糕的小吏。八步,斜下方是礼部尚书,她的父亲。十步,前面是她翰林院的老师,一笔一划教她写好看的行书......
      她一步一步离开她的童年,她的事业,她的故国,但是她必须这样做。
      她是史官,她需要对文明负责。
      易皓回到了书库,小厮严川早已帮她收拾好了必须要带的书,桌上摊开一套完完整整仔细抄录的瑞史只待她回来将最后一次上朝记录给严川抄写。
      她看着严川端坐在桌旁不紧不慢地研墨,郑重写下瑞朝的绝笔。身上着的青矾染苏绣猫纹的帷裳是严川第一次见易皓时,易皓作为姊辈和主人的见面礼。易皓看着她纤细的手出了神,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吓了一跳,只见全身甲介的禁军老将领着将门莫家最小的儿子莫汕前来。
      “易姑娘,整个京城只能找你了,我莫某在这里求易姑娘带上莫汕!”
      灭国之仇少不了武将,我莫家小辈自小耳濡目染,今后必定能帮上姑娘!”
      她抬眼打量着眼前的少年,他眉眼间尚未脱稚气,大约比十九岁的她略小几岁,但已经有了莫家刚毅坚定的目光。若是没经历这灭国之祸,再过几年,必定也是长安赫赫有名的少年英才。
      在此同时,莫汕也在打量着眼前的女子。
      他是知道易皓的。名满长安的“第一才女”,十六岁就以女子之身被文帝破格封为内史,让多少举子红了眼,朝堂之上却无一人反对,这就是对她才情的最大认可。
      易皓微微颔首,望向莫远正色道:“将军,您想好了?且不说前路凶险,敌国未必会遵守祖训放过史官,小辈自身难保,也怕护不了令郎周全。”
      还没有等莫远回答,一直安静地垂着头的莫汕突然上前一步,向易皓作了一个揖,坚定的神色很难让人联想到这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易姑娘,我生在莫家,我们莫家的职责就是保卫大瑞和平安定。可如今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敌人攻上皇城,而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实在是愧疚。而我也算得莫家男儿的一员,易姑娘想要兴复大瑞,我也想为姑娘出一份力,即使是战死沙场,也算是无怨无悔了。”少年的声音并不高,但每句话都掷地有声。
      窗外,大战临头,空气里弥漫着凝重感。城内百姓大多已经撤离,禁军正做着最后一次战斗的准备,似乎已经能听到城外敌军胜利的战鼓。
      书库一片寂静,每个人都好似陷入了深思。
      “既然如此,我也就多谢莫将军信任了。”
      莫远拱手致谢:“那么,犬子就多亏易姑娘照拂了。”语罢,他踏步出书库,从容去迎接自己的将军生涯的收尾,注定的最后一战,为国捐躯,虽死犹荣。
      少年知道这是与父亲的诀别。
      没有人相信瑞国凭借最后一支禁军部队能守住长安,整整三年,狻族闪电战攻入瑞国,瑞军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一路退守到了长安,一路尸横遍野,草木染血腥,长安郊外的一道道山峦里,瑞军集结最后的兵力物资决一死战。莫远亲自带领一支小队前去打他最擅长的游击战,山里的牧民纷纷加入,守护自己的祖国。
      此时的长安,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泥土地,空气中弥漫着铁锈味。
      莫远携着禁军,驻扎在近长安的一座山洞里,将士们傻傻盯着篝火,他们充血的眼球里充满恨意和不顾一切的决心。
      远处传来狻族军队的打杀声,兵器碰撞,能清晰听见刀剑直入血肉的声音。
      敌人的打杀声越来越清晰,莫远闭上眼。
      军中最有威望的老将领,被瑞国百姓奉为战神的莫大将军,突然上前一步,单膝跪地,声音铿锵有力,“诸位跟随我多年,必然是忠心之辈。如今,敌军兵临城下,在此,莫某恳请诸位,随莫某剿灭敌军,护我大瑞平安!”
      “剿灭敌军,护我大瑞平安!”军中将士的声音整齐划一。他们神色坚定,心中有着相同的信念。
      夜色中的秦岭群山,马蹄声不绝。战争以它特有的残忍无情向繁荣安宁的长安推进,山体中纵横交错的地道里,瑞军精锐正在奇袭休整驻扎的狻军主力,但到达狻军大营,却只发现了小股军队。
      莫远最担心的事情成真了。
      历史就是这样,机遇不会偏袒任何一个人,命压人头,谁也没有办法。每一个人在时间的维度上都是小人物,沧海一粟的无力感,谁也改变不了。
      机关算尽,莫远怎么也没有想到将军生涯会以一场错误的全力以赴结束。
      将士们冲向敌营,在此时已经没有了任何斟酌的余地,骚扰性质的奇袭变成了一场死战。
      可是莫远又一次没想到的是,小股兵力只是伪装,近一半的狻军都留在大营里等待着莫远带领游击分队到来,他们预判了他的预判。
      英雄的悲剧总会反复的上演,作为历史的旁观者,我们无需多言,他们用最悲壮的谢幕震慑我们的心灵,他们值得用人类的赞歌永远赞颂,他们终将归于尘土。但是值得高兴的是,他们证明了时代的英雄辈出,他们自己化作了信仰本身。
      另一半的狻军向长安进攻,他们高喊着灭汉兴狻,以种族灭绝为目的冲向瑞朝的心脏。
      狻族,凶悍的游牧民族,世代与汉人交好,祖上甚至有一段混居的历史,却在现在的狻族领导人斯特勒可汗踏上王位后改变。
      斯特勒可汗大力发展狻族的民族综合实力,传播一种民族信仰狻教,只传血亲,大力宣扬民族主义,对其他民族施行种族灭绝。
      于是整个种族在五年的洗脑后出现了一大批种族主义者。
      他们或为了自己的利益或为了民族的信仰开启了面对汉人的种族灭绝行动。斯特勒可汗最开始的想法是从断绝生育开始,但是他莽撞的追随者提前发起了战争,可汗只好将计就计,一路杀进长安。
      利用云梯和投石机,狻军对长安城展开猛烈的攻势,城墙上,带着火星的□□一片一片落在狻军头上,最高指挥阶层为了保命带着皇帝皇后绕路偷偷离开了长安,另一部分官僚正与家眷共同逃亡,长安城里的士兵突然发现,群龙无首,长官都跑了。
      斯特勒可汗得知大瑞贵族逃亡的消息,急忙分拨出一部分军队追击。文帝在逃亡途中,被狻族人的乱箭射杀。这位备受争议的帝王,竟是以这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而另一边的长安战场上,火光冲天。易皓一身黑衣,用斗篷隐藏着自己的脸,准备从暗道逃出长安。可是当她不舍地回头看了一眼长安时,她动摇了。
      她闭了闭眼,努力平复着自己的心绪。过了一会,她做出了那个改变瑞国命运的选择。
      她扭转方向,通过暗道回到了大瑞皇宫。即使她心里也知道,这场战争,凶多吉少。但她从小到大父亲的教导,她所看过的史书都告诉她,她不应该抛弃这里。
      大瑞的皇宫,文峰阁内。烛焰静静地燃烧着,和外界的打杀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严川脸色凝重,坐在书案前,一笔一划的写着。易皓与莫汕一左一右立在她两侧,神色同样严肃。
      莫汕的嘴唇动了动,似乎要说什么。终于,他下定了决心。
      “易姑娘,我有一计……”
      朱雀大街两侧的高塔上,大瑞最后的□□手严正以待,沿街整齐的商铺里,布满了狙击弩手。
      暗道里,准备出逃的百姓带上了大量毒药,一路走一路撒。东西二市连片的低矮房屋旁,放置各式引燃物,一切都为了把城守住。皇城里能有的物资,全部拿出来修筑防御工事,一切工事都是可移动的,长安,变成了一座布满机关陷阱的迷城。
      在所有人都觉得城墙上的守兵清扫完后,长安已经毫无抵抗之力。他们浩浩荡荡地进城,却丝毫没发现异样。当斯特勒可汗发现异常时,已经晚了。狻族人手里握着抢来的酒,在长安城的大街小巷游荡着,一双双充满仇恨的眼睛正盯着他们,醉酒的他们也没注意到,地上隐隐跳动的火星。
      很快,整个街道都被浓烟笼罩,只能隐隐约约听到火焰燃烧的声音,□□手的放箭声和一片鬼哭狼嚎。在他们跑着逃离时,却发现他们已经陷入了八卦阵,移动的防御工事构成扑朔迷离的迷宫,在火海中如同黑夜里的鬼影。
      易皓在文峰阁里喃喃呓语:“比起长安陷落,我宁愿摧毁它......”
      严川在身边安慰她:“城保住了,还能再建。”
      “我们只守住了长安,大瑞国土东面沿海,西接雪原,前路浩荡,胜算,几乎没有。”易皓幽幽地叹了一口气,眸子里闪过类似悲伤的情绪。
      严川望着易皓的脸,这张清秀略微消瘦的脸,想说什么却说不出来。

      屡战屡胜的斯特勒可汗,却在最后一场几乎已经决定结局的战役中,败了。他携着狻族残部强退出长安,驻扎在西北的高山上。
      而此时的长安,也是一片狼藉。斯特勒退兵以后,匆忙躲到郊外的百姓纷纷回家收拾,投机篡位者也纷至沓来,整个长安因为统治者被杀陷入了混乱。而这时,一直安分守己的皇商李徽却脱颖而出,收集了不少的势力。
      一时间,山河风雨飘摇,各方势力层次不齐,暗流涌动。
      文峰阁里,易皓坐在主位上,下首坐着严川和莫汕。
      易皓垂下眼眸:“唉……没想到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倒不知道,我这一直安分守己,连税收都不曾拖欠过一分的舅舅居然有如此野心。”她的脑海里闪过儿时与李徽相处的点点滴滴,是舅舅教会她做人要踏踏实实,也是舅舅教会她要忠心为国。没想到,他才是那个最不顾性命的投机者,明知要冒着狻族再一次攻入长安的风险也要乘乱揽权。
      “知人知面不知心,这世间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多了去了。而且说到底,这场战役也是姑娘您的功劳。”莫汕对上她清澈的眸子,刚到嘴边的话不受控制地说了出去。
      严川听到话后一愣,随即附和:“莫公子说的是。”
      虽然外头还是一副破败不堪的景象,但是皇城内依然井井有条。窗外的桃花夹带着浓露,又到了一年的暮春时节。易皓心里默默感叹着,嘴角还带着一丝不易被人察觉的苦笑。
      没想到,兴复大瑞遇到的第二个敌人,是她的舅舅。
      她站起身,吩咐着严川整理她编纂的史书,三人一起赶到了大殿。

      经历了动荡的大瑞皇宫,沉寂的可怕。只有抬着尸体的小太监们时不时经过宫中甬道,嘴里还议论着他们肩上扛的是哪位达官贵人,在战乱中死去。
      莫汕却在其中,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是他的父亲。是他记忆中,一生戎马,风光无限的战神。
      莫汕在刹那间变得脸色惨白,双唇紧闭,说不出话来。
      明明心里已经排演了无数次,也知道这是个必死无疑的局,但事到临头,他还是不愿意接受这个结局。
      他是家中的幼子,上头还有着一位兄长和一位长姐。
      父亲外出征战多年,兄长随父亲出征,长姐也在他未满十岁时出嫁。伴随他童年的,只有母亲和母亲口中那个功勋无数的战神父亲。
      他幼时,最敬佩的就是父亲和兄长,希望自己将来有一天,也能像父亲和兄长那样,挣得一身功勋,报效国家。
      他眼里噙着泪,却倔强地不让它们落下去。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他转过身,不想让别人看见自己失魂落魄的样子。
      询问了小太监才得知,父亲是在长安附近的驻营地被发现的。战事消歇后,远在南边封地的敦亲王回京,同时下令,把大将军的遗体抬回了皇宫。
      “又来一个亲王。”易皓喃喃的念叨在无上的权利面前,人真是可以不要命啊,真是丑恶。
      谁都争着抢着坐上那个位子,谁都假惺惺地忍着欲望在大殿前祭奠皇上,李徽带着哭哑的嗓子嚷着快搜索皇上的尸首,早日举办葬礼。
      易皓对皇上不能说没有感情,是文帝这位开明的君主给她一展抱负的机会。晚年的昏庸导致了国家的衰微,但这不能影响他少年时的英明。
      她抬头望天。
      开局。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章 本纪壹 开局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