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〇)
叔父说,在乱世中,一个男人想要在历史上留下些足迹,就要么英勇善战,要么一败涂地。
我低下头默默地想,那么女子,就只有貌美无双罢。
我和叔父的共同点,就是屋内没有镜子。叔父是不想照到那只左眼,而我,是因为不漂亮。
所以我,就只能不被记住。
(一)
我只是感觉自己不漂亮。事实上,我并不知道什么才叫漂亮。当然,也并没有人敢说我不好看。因为我的父亲是丞相曹操。
我的母亲是卞夫人。听母亲说,我出生的时候不会哭,只会流泪。我的两眼下边,各有一颗很小很小的朱砂痣。丁夫人说这是泪痣,不吉利。可是父亲不信,还责备了她。而皇帝听闻我又被寻了回来,便来探视,看到门外院里生长的竹子,为我取名曹节。
叔父在我出生前便跟随了父亲,不过从我记事起,他就只剩一只眼睛了。我听父亲说叔父的眼睛愣是被他吞了下去。但我却一直觉得,那只眼睛被他吞进了心里,生生的,狠狠的,凝成了一个结。
我和子建哥哥是父亲最疼爱的两个孩子。子建哥哥很聪明,并且不拘礼数,我觉得他很潇洒,他是我最喜欢的兄长。
教我功夫的是叔父,教我笔墨的是哥哥。
叔父刚毅勇猛,哥哥玩世不恭。可是他们对我时,却都只有温柔好看的眉眼。
他们说,节儿,你很漂亮。
我知道他们不会骗我。
我很漂亮。于是我第一次这样相信下来。
我在他们的宠溺下乖张而任性。
(二)
直到有一天,叔父开始气急败坏。他的眉头锁在一起,拳头握得咯吱响。
“孟德是疯了吗?!”他一拳捣在桌子上,我刚刚倒好的茶被震得溅起来,洒到杯外些许,随后伴着桌子和茶具微微的声响轻轻晃动。
“叔父你怎么了?”我睁大眼睛莫名其妙。
“关羽来了。”子建哥哥先我一步端起刚刚颤抖的茶杯轻泯,“好茶。”
我没见过关羽。
“孟德拜其为偏将军,礼遇甚厚!我怀疑他疯了!”叔父站起来踱步,声音很焦虑。
“元让叔,”子建哥哥嘴角微微上扬着,继续自顾自的喝茶,“你失态了。”
我没说话,站起身直接走出门去。
我有些愤愤不平,我倒要看看,什么人能把叔父急成这样。
(三)
“节儿。”刚好就在走廊里碰见父亲。
“爹,”我行礼,未抬头,却隐约看到父亲身后高大的身影,“有客?”
“啊,”父亲看上去心情很好,“这是关云长将军,”又扭头对那男人,“小女曹节。”
“见过小姐。”低沉而浑厚的声音让我不由得抬起头看他。
他高大威猛,比父亲高出三尺多,站在那一行人中非常显眼,皮肤黝黑的泛着些许的赤色,胡子居然长到小腹,却挡不住他那俊毅的轮廓和星目剑眉。
他似乎话不多,很深沉的样子,行礼之后便不再言语。
我盯着他,刚刚满腹的愤懑却烟消云散了。
他发现我一直看着他,便躲开我的目光。只是他不同于常人那般低下头去,而是微微的抬了抬下巴,目光偏移。
我依然没说话,扭头回房。
(四)
“哎?”子建哥哥依然笑盈盈的坐在房里,“节儿你看到什么了?脸怎么那么红?”
“你怎么还没走。”我愠怒的白了他一眼。
“哈哈,节儿这是我的房间呀。”他笑的没心没肺。
“我走了!”叔父在原地转了几十个圈后,大声吼出了这么一句。
不想父亲他们又正好走到房门口,叔父一开门就看见边走边热聊的父亲和关羽。
我和子建哥哥张大嘴看着叔父的背影,想象着他的表情。
“孟德。”他似乎咬着牙叫的父亲,又侧脸看了看旁边的关羽。“哼!”没再说别的,直接气急败坏的甩袖而去。
(五)
“是个怎样的人呢。”我躺在床上想着那男人昂着头避开我目光的样子。
想不清楚了。
月色朦胧,我沉沉睡去。
(六)
我被父亲喊去。
“节儿,孤之前给你的那匹赤兔,你驯服的怎么样了?”
“什么嘛,爹,还说呢,那匹马那么烈,牵都牵不住,人家都一次没骑过呢!烦死了。”
“那孤收回好了。”
“啊?爹怎么这样!给了人家的东西怎么可以收回去!要拿去送谁!爹不喜欢节儿了!”我不停地吵闹。
父亲笑了:“节儿就帮爹一次了,那关云长,孤想拉拢他为己所用,昨日我们聊起那吕布的赤兔,孤见他好生喜欢……”
我忽然安静下来。关羽。要给关羽么。
“节儿若真的不给那就算……”
“好啊。那就给关将军吧。”我眨眨眼。
父亲愣了愣。
(七)
关羽突然牵着赤兔来找我。当时我正在武场练我的花拳绣腿。
“听闻小姐将赤兔赐予吾人,吾人特来谢恩。”他道谢,脸上却依然面无表情。
那赤兔马竟乖乖听话地被他牵在手中。
“将军客气了。”我竟也收起了娇蛮任性,彬彬有礼道,“关将军贵庚?”
“吾人已过而立之年。”
而立。意气风发的年龄。
“将军……可有妻室?”问完我便后悔,自己多么突兀,似乎一句话就暴露了什么。
他愣了下,眉眼忽然柔和了许多:“烦劳小姐挂念,吾人已成家数年。”
我第一次从他不苟言笑的脸上看到了一丝幸福,一丝喜悦。
我忽然有些怅然若失。
他忽然跳身挥刀,我扭头,看到从我背后对着关羽冲过去的叔父。
“关将军,切磋一下吧!”话语未落,二人已过起招来。
我睁大眼睛盯着他俩,眼睛都不敢眨一下。
兵器碰撞时的清脆声响和擦出的些许火花牵动着我的心。
我不知道在担心谁。
关羽转身的刹那,叔父的刀飞速斩来。
刀打在旁边的青石柱上,柱子被斩断了棱角。
我挡在关羽面前,看着被我打出的刀,和叔父紧锁的眉头。
身后的关羽长出一口气:“多谢小姐。吾人告退。”
叔父似乎有些失神,他看着我,轻轻的摇了摇头。终于叹了口气,扛起刀转身离开。
我忽然难过了。
不知道是为关羽的冷漠,还是叔父的叹息。
(八)
“云长。”
子建哥哥看着我笔下大片大片的云朵,轻轻的说。
我惊慌的抬头。
哥哥还是那么聪明,那么懂我。
他狡黠的看着我,微笑。
(九)
关羽随父亲出征,斩颜良,诛文丑。
“爹,把我嫁给关羽,就能拉拢他了。”父亲刚刚回房,我便不知死活的跑过去一口气说了出来。
父亲第一次和我发了火。
“节儿!孤宠溺你,不代表你可以胡作非为!”
“爹!我说的是真的!”
“你给孤闭嘴!孤今天才和关羽细谈,他要回去找刘备!你以为你嫁给关羽,他就不走了吗?!说不准他还会把你带走!你不是侍女奴婢!你是孤的女儿!是孤最喜爱的女儿!是以后要做皇后的人!你给孤搞清楚!”
“我不要做什么皇后!”
“由不得你!来人!把小姐带回房里,严加看护,没我的命令不许出门!”
“放开我!”
(十)
我透过窗户看关羽策马离去。
我把赤兔送给他!让他离我越来越远!
我发疯的打倒护卫,冲出门。
“节儿,交给我!你回去!”叔父拦下我,策马追去。
(十一)
只是父亲派人劝回了叔父。
关羽终究离开了。
他提及家室时脸上的那种幸福和喜悦,永远与我无关。
我能拥有的,只有那躲避的神态,和那生分的道谢。
我掉了眼泪。
摇了摇头,不离开又怎样呢。
身在曹营心在汉。
(十二)
又是光年了。
外面却依然是战乱。
“节儿。还是不开心么。”子建哥哥的声音从背后传来。
“没有啊。除夕过后就做皇后了。有何不开心的。”
“节儿。对我,没必要的。”他又不客气的戳穿了我。
我不说话。
“节儿,今日发生了有意思的事情呢。”
“嗯?”
“听父亲书说,今日之战,两军所有的士兵都丢了武器,一起流着泪,唱着家乡的除夕歌曲呢。”
“哦?”
子建哥哥开始轻轻的唱起来:“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我看着哥哥,湿了眼睛。
那么温暖的曲调。
他,有没有在战场上跟着和?抑或是陪着家人轻声唱?
只是那些温暖,那些幸福,和我有关系吗?
(十三)
“皇后。”每个人都开始这样喊我。
“陛下。”我却这样称呼我的夫君。
他没有关羽那般的高大威猛,没有那份安全感。总是需要保护,文文弱弱,什么都干不成的样子。
“陛下?傀儡罢了。”
他恨父亲。
(十四)
子建哥哥不再狡黠的笑了。我从未见过这般忧愁的样子,连呼吸都透着哀伤。
父亲立曹丕做了世子。
我不喜欢曹丕,我总是认为他诡计多端。可是子建哥哥一直很崇拜他。
我知道,他并不是为了那声“世子”难过,而是那一直疼爱自己的父亲和兄长,就突然变了,陌生到连自己都不认得。
或许,我和子建哥哥,都慢慢的退出了父亲的世界吧。
(十五)
我听闻那个消息的时候,整个人都空了。
那一刻,我忘了自己是皇后,我趴在床上哭的撕心裂肺。
你走了,我生无可恋啊。
你对我一世的冷漠,都不及这一个消息的折磨。
(十六)
这真是悲伤的一年。我爱的,在这短短的一年,全部离开了。
(十七)
父亲病逝的时候,我在他身边。
他已经说不出话,却紧紧攥着我和子建哥哥的手,流了满脸的泪水。
然后他的手渐渐松开,终于垂落下来。
泪干了,父亲闭上了眼睛。
(十八)
曹丕终于来逼皇帝退位。
我狠狠地将玉玺掷于栏板之下。
玉玺重重的落下,发出沉闷的声响。
我成了山阳公夫人。
倘若当初,我追你而去,或许,我还是节儿。
只是现在,我是谁?
我仰面向天,哈哈大笑。
(十九)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子建哥哥越来越少出门了,他总是自己一个人坐在房里,不停地叨叨。
我去看他。
“节儿。我已经死了。”他眼睛直勾勾的,喃喃的说。
看着这个曾经聪颖无比,出口成章的哥哥,我忽然觉得他疯了。
(二十)
叔父终于不再勇猛,他每天坐在走廊,喝着酒看太阳落山。
酒杯总是摆了两个。
他把头轻轻靠在柱子上:“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他嘴里念着父亲的诗句,轻轻地合上了仅剩的一只眼睛。
“将军?”侍女走过去喊他。
再无回应。
(二十一)
又是光年了。又是一年了。
“我怎么会想到当初为她取名字的姑娘,如今会成为我的妻子呢。”我的夫君拥着我,若有所思。
“或许,适合我们的,是山阳公夫妇,而非皇帝皇后。”
“是呢。”他笑了起来,“活了半生,到现在才终于觉得,开始为你而活,而自己而活。”
我抬起头看,他脸上透出了一丝幸福,一丝喜悦,那么熟悉。
不同的是,这些温暖,这些幸福,终于和我有了关系。
这是属于我的。
我微笑着,哭了。
(二十二)
我似乎又看到那一张张我爱的面庞,又听到他们熟悉的声音。
他们的影子,一直都在。
他们声声的唱着,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二十三)
窗外,光年的灯火,通宵不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