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第 17 章 ...

  •   韩时遇定了定神,道:“夜了,光线不好,别做针线了,伤眼睛。你先回去休息吧,我看完书就回去,不用等我。”
      文秀清眼睛暗了暗,心里涌起失望。
      夫君果然生气了吗?
      也是,书房对于夫君来说,本来就是神圣的地方,她本来就不应该过来打搅的,夫君不骂她就已经是给她面子了。
      她不应该不知道进退。
      文秀清心里自责,勉强笑了笑,“好,那我回去了。夫君也不要看太晚了,仔细身体。”
      韩时遇暗暗松了一口气,颔首:“好,我知晓了。”
      文秀清依依不舍的离开,韩时遇看出来了,但他没办法挽留,只能狠心让她走。
      文秀清走后,韩时遇也没办法即时进入状态,他想起文秀清的柔情,也想起了大爷爷的催生,特别是生孩子这件事,只怕母亲心里也是这样盼望的。
      只是他恐怕注定要让他们失望了。
      他不爱文秀清,也无法依仗着她的无知无觉便欺负她。
      便只能抱歉了。
      唉,什么时候回府学呢?
      回府学就好了。
      最起码这年前他都不用有这烦恼了。

      韩时遇叹息一声,收拾好心情,重新打起精神,将注意力放到面前的纸上,上面赫然是本次乡试的经论题。
      大魏朝以五经取士,因而学子们在学完四书五经的内容之后,便会选择其中一经进行专修精研,当然也有那些天纵奇才的天之骄子五经皆有涉猎,但大部分人精力有限,都只会选择一经来进行精研。
      如何选择精研的经书?
      一般来说,都会选择追随老师。
      老师选的是哪一经,学生便大多数都会选择这一经,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继续跟随老师深入学习,老师也能给你更大的帮助。
      如若选择的经书并非老师擅长,那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就基本上帮不上忙了,除非你天纵奇才自己搞也没有问题,或者再寻一位老师,否则基本上可以说废了。
      而在五经中,选择最多的便是《书》经和《诗》经、《易》经,最少的便是《春秋》。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选择,最显而易见的一个原因便是字数多少。

      《春秋》包含了《春秋·谷梁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三本合起来二十八万多字,而《书》为《尚书》,字数为两万五千多字,两者体量相差十倍不止。
      以同一人做例,精研《书》他可能只需要三年便研究透彻,《春秋》则很可能需要三十年,如此一对比,自是更多人会偏向字数更少的《书》、《诗》和《易》三经了。
      照此发展,士子们全都修习《书》、《诗》和《易》三经,《礼》和《春秋》是否便无人修习了?
      当然不是如此。

      科考有五经,但乡试和会试中举的总额却就那么多,因而朝廷为了均衡名额,便做出了按照比例取士的规定,以此来保证专研每个经书的都有一定的录取名额,以此来保证每种经书都有人研习。
      但即使如此,大部分学子仍多选择精修《书》《诗》《易》三经,特别是寒门子弟,因为他们本身能够接触到的老师便是精修这两经的,如若他们不跟着老师选这两经,那么他们也不可能找到其他经书的老师。
      毕竟,老师特别是好的老师,无论古今都是稀缺珍贵的资源,不是寒门子弟能够轻易得到的。
      且他们所能获得的资源也有限,自是更偏向短经。
      毕竟资源不足,还可以时间精力来凑不是?
      文秀才所研习的便是《书》经,是以原身选择的也是《书》经。
      韩时遇也并不打算改弦易辙,因而也继续研习《书》经。
      此前他在省城便对本次乡试的题目进行过破题,后来也尝试过起笔行文,但因为他对八股文并不熟悉,因此那些习文他自己看都并不满意。
      此外,虽然他拥有原身的读书记忆,但到底不是自己亲自研读的,吸收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因此乡试后他一直都在复习《四书》和《书》的内容,再加上他在致远书店所读经典,令他不仅将原身所学全部吸收,也最终有了自己的体悟。
      也正是因为此,韩时遇决定对乡试的题目进行重新破题解答,看看自己是否能够做得更好。

      聚拢精神,韩时遇提笔疾书,很快就进入了忘我状态,直到被敲门声惊醒。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7章 第 17 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作者已关闭该文评论区,暂不支持查看、发布、回复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