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将军身死,白浔归来 ...

  •   武康30年冬,赵家军受帝王令南下攻齐,大败于淮河,死伤数万。主帅赵平桂腹中数剑,身殉沙场。次年立春,皇帝驾崩,太子萧云起即位,改国号隆兴。
      已是立春后,淮河以南岸边零星可见早开的桃花。而淮河以北一派肃杀的气息。一眼望去皆是残兵和盖着白布的担架。
      帅帐内,主将赵牧和部下各将领身着不同服制的麻衣围绕在沙盘前商讨战事。赵牧已年过半百,鬓发灰白,铁青的脸盯着面前的沙盘。副将李汇抱拳跪地,语气焦灼,“将军,属下知道您不想听,但......但属下不得不冒死进言。我们已经在淮河北岸驻扎三月有余,后方粮草补给迟迟未到,送出去的军报也没有收到一封回信,卑职怕,只怕京中有变。望将军领军退至汾河一带,再做打算呐!”
      赵牧抬头盯着他,良久,一声叹息从肺腔发出,他双手一松,正准备开口,帐外一阵匆忙的脚步声传来,只见一名将士揭开帐帘奔到赵牧面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将军!宫中有变,皇上...驾崩了。”闻言,赵牧脸色骤变,于各将领一齐俯首跪地。
      很快,一位身着宫廷服饰的内宫人走进大帐,手举一卷明黄色的锦布。宫人站定,打开圣旨念道,“陛下有令,赵平桂不听劝阻,擅入敌军腹地,致使我军死伤惨重,罪不可赦。念已身殉家国,不再苛责赵氏同胞。即日起将尸身运送回京,大军退至汾河沿岸,赵家军由秦固将军接手,严防齐军北上,不得有误。”
      ......
      上京———忠勤侯府金色的牌匾一如往常高悬于赵家门前,从右往左是武康十二年先皇亲笔的“忠勤侯府”。
      那一年,赵家军出征塞上,接连捷报传回京中,终于在初冬收复了被大梁占领二十年的河套地区。举国内外,朝野上下都沉浸在胜利和对赵家军的恭贺声中。
      一晃十八年过去了。那金色匾额旁挂着的两串白色灯笼无声的告诉天下,赵家男儿——忠勤侯赵平桂卒。松柏厅内。戚夫人安静地倚靠在楠木椅上,堂下两旁坐着赵家旁系叔伯。她手中攥着一封家书,眼中含泪。淮河一役丈夫以身殉国,而就在噩耗传来的七天前刚收到寄回的家书。字迹苍劲有力,文中饱含对爱妻思恋和胜仗后班师回朝的期待。
      瞬间,戚夫人像是想到什么,目光一紧,随即看向一旁年满10岁的幼子。良久,她稍理衣襟站起来,面向厅中的其他族人正了正身,厅下众人也都随即起身,微微颔首。只见她目视前方,语气温厚,一字一句道,“赵家此番遭难不可避免,还望各位长辈振作精神,切勿沉浸在悲痛中。以后种种还要仰仗各位,妾身与各位共勉。再者,白浔也该回来了,国不可一日无君,赵家亦不可无家主。”
      “可是...先皇曾下令赵氏长子白浔命相与东宫相冲,无召不得回。现下让他回来怕...只怕圣上怪罪,平白再添灾祸,还望夫人三思。”堂下赵羽上前说到。
      戚夫人身体顿了顿,转过头去不再看他,气息微颤,“无妨,我自有办法应对,此事不必再说了。”
      昆仑山垩华殿。昆仑山高约11000寸,被历代君王视为国土的屏障。蜿蜒的山脉将大梁和天竺隔开,近年来,天竺频遭鼠疫,于是便有越来越多的天竺人试图翻越昆仑山,逃往大梁境内。传说昆仑山太夜池住了一位神仙,那神仙已有300岁,却如年轻人一般,头发乌黑,眉眼俊秀。但是从来没有人见过他的真面目,只是听闻这位神仙可以变换自如,时常装扮成老叟,妇人,下山体验人间百态。帝王的重视和千百年的传说给昆仑山覆盖这一层厚厚的神秘面纱。
      赵白浔自从12岁那年离开上京前往昆仑山求学,便不曾下山过,如今已经5年了。
      殿内正中,一个身着玄色长袍的老道士歪靠在草榻上,眯着眼似是在小憩。山上的气温比寒冬还要冷上三分,殿后栽着一片梅林,盛开着的梅花的香气,隐隐约约又断断续续地飘进殿内,钻进少年的鼻子里。少年深吸了一口梅花的清香,随即抬头偷偷的看了一眼老道士,低下头去。
      又是一个时辰。那老道士似乎还是没有醒来的迹象。赵白浔坐不住了,他悄悄地扶着腿膝站了起来,握住右腰侧系着的黑玉铃铛,左手提着靴子准备离开。赵白浔自顾自地转身走,却没注意一个光滑的木桩子滚到脚下,随即不出所料,一声惨叫声穿透着大殿:“啊~~~!”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