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打探 ...
-
余馨儿和余霖到正屋东侧,农家重视长孙,更重视读书人呢!东西两侧的土墙房分别给老大、老二家住,长辈住砖瓦房的正屋西侧,而东边的正屋则给了读书进学的长孙。
其实这间小屋也朴素的过分,靠东边的墙摆了一张带青色蚊帐的小床,靠窗有一张书桌,北面有一个简单的书架摆了不少的书籍,此外就几个木箱子装些衣服鞋袜。余馨儿往书架看去,中间层有些启蒙书籍,一些散装的手抄书,上层的就不外乎《礼记》《大学》《中庸》《春秋》,一些诗词等,其余的书又是繁体字,余馨儿也就不认识了。
“妹妹可认识多少?”余霖看到妹妹驻足观察忍不住问道。
“我哪儿认识字呢,就是第一次看到书,有些激动,哥哥,这些都是什么书呢?”余馨儿保持自己一贯的小心谨慎,绝不露一丝马脚,更何况自己的记忆中确实没有来过这间屋子。
“那我给妹妹拿一本《三字经》,妹妹还记得多少呢?”原来余霖真是一个白切黑,内里比这家里的任何人都又成算多了,还在试探,不过也难怪,妹妹好了激动是有,但是怀疑更甚,谁让余馨儿一觉醒来不仅说话行事自由章法,还能说出“馨香盈怀袖”这样的诗词来。不得已余馨儿背了几句《三字经》的经典语句,但是毫不连贯,还有些许顺序错误,终于降低了余霖的一点戒心。
“妹妹,我今天学堂放中秋的假,明天才去进学,今儿还是先教你读读《三字经》,你先跟着我通读几遍,再拿回去看看,写字的话就先用树枝在地上比划比划好吧,咱们家也没有多的笔墨,哥哥读书开始也是先用树枝比划的,只是记得保存好书本,别被松哥他们撕坏了,等我下旬休息再来考考你,你学好了再教你其他的,如何?”
“当然,我都听哥哥的,谢谢哥哥。”虽然对着一个比自己还小五六岁的小孩叫哥哥有点羞耻,但有人关心还挺不错的。
“我知道妹妹聪慧,以前是金口难开,现在一朝清醒可以出口成章,但是学习是持之以恒的事情,伤仲永的例子也不少见,切记不可半途而废。也许妹妹会觉得读书对你们女孩子没多少用处,但是学到的知识不会欺骗你,说不定有一天就用到了。就拿我们家来说,我们父辈叔伯一共四个,两个姑姑,父亲和大伯小时候家里还缺衣少食,后来村里的周秀才在村里开了私塾,教一二蒙童学子,爷爷当初咬牙交了束脩,送三叔和四叔去学习,只是后来三叔征丁入伍,到西南边作战。四叔到县里跟着账房学做账,后来得东家看重,许配了唯一的女儿,也就是现在的四婶,现在四叔是沈记绸缎庄的掌柜就是和他的不断学习有关,我之所以持续读书也有四叔的照顾。哥哥虚长几岁,多读几年的书,越来越发现书里的知识包罗万象,读到深处更是受益匪浅。妹妹多读书,明事理,辨是非也是不错。”
“嗯嗯,哥哥我会努力的。”这个小小少年还真是让人吃惊,这认识和觉悟把余馨儿这个大学生也看的叹为观止,当然也不会让自己落后。跟着哥哥背了几段三字经以后,余霖感叹自己妹妹的聪慧和天赋,但是也怕揠苗助长,所以让余馨儿先停下,把文字对应着熟悉熟悉。
时间还早,余馨儿开始打探起自己所在的时空,向余霖问道“哥哥,我们村子叫什么,我们镇又叫什么名儿呢?”
“我们村叫上河村,离镇上就走半个时辰,我们镇叫桃溪镇,主要是我们镇上河沟比较多,我们村外的小河到镇上就会流入桃溪,桃溪两侧种有很多桃树,算是我们镇上的特色了,但桃溪水深危险,可不能去玩。我们村的小河沟大多地方就只齐膝盖,可以玩耍,但水深的地方也千万别去。至于县城叫安平县,隶属于江州府,为江西省所管辖。”
江西……不过这省份名称和以前可是一模一样呢!现在就有省份的划分了吗?这可把余馨儿弄迷惑了!
“那哥哥我们家有多少土地,家里人现在都在忙什么呢?我们种什么?”
“家里有五亩旱地,旱地种些玉米、高粱、红薯等杂粮,五亩水田,水田就全种的稻谷,收了稻谷再种上些油菜等小季作物,只要辛勤一些家里这些田地的出产可就够大家吃用了!现在是割稻穗的时候,割好的稻穗在田里晾几天,就可以背到打谷场脱粒,还好这几天都是大太阳,不怕粮食淋雨,就是大家比较辛苦连早饭都是把窝窝头带到地里吃的,等忙过这几天就会轻松多。”
“我们家田地听起来也是不少呀,那哥哥现在可是什么年月呢?”余馨儿趁势问道。
“现在是开平十二年八月十六,昨儿是中秋节,本朝为大启朝,现在的皇帝是本朝第二位君主,说起来本朝建立才四十多年。高祖皇帝马背上征战二十多年,终于一统海内,平荡各个中小政权,赶走趁机南下的外族,结束了中原大地长达六十多年的动乱,做了三十年的皇位。现在的皇帝是皇帝的第四子,他本人也是继承了高祖的文治武功,为了国家边疆的安定,陛下在开平四年将国都北迁,建立了京都,而原来的都城则是现在的南京府。”
“今天的日子,也要感谢陛下的英明,我们家祖上是躲避连年战乱,从北方逃荒而来的,在高祖平定天下以后流失的百姓就地安居,打压各地的豪强劣绅,还重新厘定土地和地基,分配给百姓,我们家才有三亩水田,二亩旱地!我们祖父兄弟三人,都是随着曾祖一起逃荒的到这里,我们这里的下河村大多就是逃荒的百姓,选择了这个靠山地的小河边定居。不过好在我们家还有一点祖传的木匠手艺,祖父他们年轻的时候白天种地,晚上帮乡邻做一些木匠活,慢慢的才把日子过下来!加上后来的土地丰收,一年复一年积累了不少财富,祖父开荒了三亩山地,又购置了两亩水田,才养活了我们父亲一辈的兄弟姊妹六个孩子!”
“说起来真是辛苦不容易呀!那哥哥我们家一起住的就只有大伯一家,除了你说的三叔被征丁入伍,四叔在县城入赘沈家,那们家的几个姑姑呢?他们家在何方,我们家外婆家又在哪里呢?我脑海中还依稀有些外婆家的记忆,但是姑姑家就没有印象了!”余馨儿感叹自家的不容易,同时又对自家的亲戚关系感到好奇。
你当然没有印象,两个姑姑家你都没去过,大姑是父亲的长姐,本来是最辛苦最照顾弟妹的,但无奈遇到洪水当时颗粒无收,眼看着就揭不开锅差一点要卖儿卖女,大姑父姓罗是山中的猎户,主要以打猎为生,大姑父当年找到几颗百年老山参,卖了不错的价格!而我们村子是大姑父进城的必经之路,大姑当年常在山地的路边挖野菜,他们二人一来二去就见了几面,得知家里的近况,大姑父将卖山参的十两银子拿来做聘礼求取大姑。大姑就嫁到后山村,离我们家可要走上半天多的时间,有四十里地呢!你太小还没有去过大姑家,没有印象也是正常的。
而二姑则嫁到在镇上,二姑当时可是村里小有名气的美人,她的年龄比父亲小两岁,当时家里日子越来越好,大伯和父亲也帮着祖父做些木工活,也是经常到镇上赶集售卖,二姑也常跟着一起。二姑和二姑夫也算是两相情愿,只是二姑父家里在镇上做着生意,开了杂货铺,二姑父家里算是本地土生土长的人,家里还有着十亩水田,都租给佃户种,每年就等着收租,可算是家境殷实。不过二姑家里长辈规矩严苛,一年也难回几次娘家,所以你对二姑也没有多少印象。
外婆家里则是在石潭村,距离我们这里走路半个时辰,我们有四个舅舅,表兄弟表姐妹们十几个呢,人丁倒是兴旺,但是粮食这些就不太够吃,人穷了少走亲戚家,毕竟是连一顿饭都真的招待不起!
“看来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不是说开国时给大家分了土地吗?怎么还有饭都不够吃的情况呢?”
这些年国家安定了不少,百姓不在被战争威胁到生命,也就开始大量养育子女女,只是小孩子难产夭折的多,我们家里在你之上还有一个姐姐的只是还没到一岁就夭折,大伯家在二妮之下,余松之上也还有两个没生下来的男婴。而且就算生下来养不活或者卖掉的也不少。但是有一点良心的人家还是不忍心骨肉分离,所以只能大家一起吃苦,一起辛勤劳作。
听了余霖的这些话,余馨儿也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感到迷茫,虽然家里人很不错,但也实在是生产力低下、医疗落后,一不小心可能就混不下去了。还是得想办法好好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