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源于怨愤 ...
-
出生于农村,姥姥带大,现在依旧清晰记得小时候穿着姥姥做的花衣服,冬天穿着自制棉鞋的模样。在农村里的时候,没有朋友,自打上学开始,我就背着姥姥做的单肩书包,记得还是块花布做成的,然后背着去上学,用了好久好久,直到没了花色。
每天一个人沿着马路边边上学,那时候的我,觉着那段路好长好长,需要走好久。前段时间再次重走那段路,没想到也不是很远,大约也就需要走路五到十分钟。
再次回想起那时的我,只知道低着头一直走一直走,就单纯的好像我看不到别人,别人也看不到我一样。一个人上学、放学,背影感到无比孤独。小小的身体,远远望去却无比沉重。
那时的我在大家眼中,是一个乖乖女,从不闯祸,从不乱走动。周边两三位邻居小朋友,年龄差不多大,并且在同一个班级上课,周围大人都觉着我们是好朋友。但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和他们是格格不入的,班级里不怎么爱说话,下课也不一起玩耍。他们不喊我一起上学,当然我也从来没有喊过他们上学。因为我从不会等待一个人,我只会一个人一直往前走,因为我怕一旦我停下来等待,就会感到很别扭,不习惯的等待,是一种没有安全感的等待。
形成这样的怪癖性格,与小时候的经历无法割离。从小离开父母,没有体验到多少温暖的我,必然是与父母关系不好的。没有体验很多父母带给的温暖,使得我性格内向,孤僻,自卑,在别人的眼中甚至是高傲的感觉,但只有我自己知道,多么希望大家来靠近我。
记得从农村刚来到城市上学,时常在学校里说过不超过三句。上课被提问脸红,与其他人说话依旧脸红。每天在学校里就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安安静静看书,很少喝水,很少上厕所,下课也很少离开座位。只有到了中间课间操的时候,才站起身来,和其他人一起到操场,做操或者跑步。从来没有十分亲密的朋友,闺蜜什么的,在我这里是不存在的。大家眼中的我,就是一个不说话的乖乖女。
小学三年级回到父母身边,在此之前没叫过一声“爸爸”。我记得在一起生活两三年后才尴尬的叫了一声,之后也很少说话。高中之后,至今双手都能数得过来。被人抛弃,没有温暖,一直存在心底,成为我一生的缺憾。“你没有妈,你妈不要你了”“找你妈去”“哭什么哭,嫌委屈,找你妈去。”类似这样的话语一直在耳边响起,时隔二十年,我依旧清晰的感受到说话人的语气,感受到无助、冷漠、委屈。
家庭的温暖对一个小孩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我的亲身体会,就能反应一切。最终的一切都是自己在支撑,没有了安全感,一个人活的时间长短已经没有了意义。
身边的人都在说年龄大了,该为自己打算了。但只有经历过那段人生的人,才能真正懂得,我已经没有了勇气,也不想再次体会之前的痛苦。这就是我为什么不敢结婚,不愿意结婚的理由。宁愿一个人孤独着,也不愿意再接受以前的生活,起码自己的生活可以自己做主。
奶奶喜欢男孩,思想影响着父亲。我气急的时候说过一句话,“有本事生孩子,没本事养。”我不想我以后的孩子也有同样的经历,。
高中不得已的再次分离,独自一人再次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原本与父母之间就没多少感情基础,此举动无疑更加雪上加霜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