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①:出自汉代班固的《东都赋》,意思是:播种水草来滋养鱼群,繁茂草木以养育走兽。
②三刺:出自《周礼·秋官·小司寇》,即群臣刺、群吏刺、万民刺,意思是审理重大案件时应该征求群臣、官吏与万民的意见,经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慎重裁决;
PS:关于燃子和令嘉争执的这段,其实只是想写两个道不同的人治国理念的差异,但看到评论区小有争议,还是决定来唠叨几句~
首先,这一章中燃子对令嘉抱有偏见,认为世家天生会维护世家的利益,才会说她是“因为心疼学生无辜,所以才对他生气”……认知的偏差,直接导致了两人接下来的分歧。如果大家觉得令嘉仅仅是为柳慕清鸣不平,那就将她想得太狭隘了。
明白这点后,我们再接着往下看。
1.令嘉究竟是不是在维护谋逆的柳家?
答:柳家并不是要造反做皇帝,而是拥护男权社会中的少年天子,反对长公主执政。他制造谶言,针对的是长公主,而非大虞天子,所以按律算不上谋反,只能称谋逆。谋逆罪相对惩处较轻,而代表统治阶级的燃子却越过律法直接灭了柳氏阖族满门几百口人,个人意气大过政治手腕,这是非常严重的事,一般的统治者为了名声和利益都不会走到这步,大多也就是诛杀首恶、家产充公、亲眷流放,下狱斩全族十四岁以上的男丁都算十分严厉的惩罚了。
所以,令嘉从来都没有反对过处置违法的柳家,而是不赞同萧燃越过律法私刑灭门的做法,一刀切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懒政”。她维护的也绝不是柳氏,而是一个国家应有的礼仪与法度。
2.本文是乱世背景,就应该全部杀光,女主是否太天真迂腐?
答:燃子的思维还停留在群雄逐鹿的乱世,所以才信奉“以杀止杀”。但事实上,自十一年前先帝在兰京建立新的政权,大虞就已经处在结束分裂走向统一的阶段。并且在大虞二兴的过程中,不少世家出钱出力才将先帝送上皇位,世家的根系已经和朝局牢牢得绑在了一起。统治者的分寸一旦没拿捏好,就会动摇国本。
燃子灭门柳家的做法会导致两个结果:第一,评论区也有读者提到了,上行下效,司法失去可信度,以后大家有什么矛盾,也都不寄希望于律法了,效仿燃子的任侠气直接趁夜灭了对方的满门就是;
第二,这种对世家无差别的憎恨,会将那些原本中立的、观望的世家推向敌对面,使得世家更团结,从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造成更大的内乱。
(大家可以参考武则天排除异己杀上官仪,却提拔他的孙女上官婉儿为亲信;孙策撕了陆逊父亲的户口本,但孙家还是大胆启用了陆逊。上位者基本不会将事情做绝,而是恩威并施的。)
战争可以终结乱世,而仁治则会开启盛世。在乱世初定、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重构崩坏的礼法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里,武将与文臣思维产生了激烈的碰撞——燃子激进派,令嘉温和派,本质上都是为了国家和百姓免于动乱,理念不同而已,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3.女主是不是官官相护,不在乎百姓死活?
答:绝对不是!
同2,相信看到后面的读者都能捕捉到令嘉的人格魅力,她是心思缜密而公正的,就算被牵连进这桩危及朝局的灭门案的,是一个最底层的无辜老百姓,她也一样会站出来发声。
以上,柳氏案只是两个人理念磨合的切入点,而非全部。大家理性讨论~[竖耳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