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冷眼看高考 ...
-
作为一个大学生,一个和千百万学子一样经历了高考的洗礼,一步步走来的大学生,当我重新回过头去看高考,当我作为一个过来人关注现在的高考时,我不禁为高考汗颜。当我又一次在日报的要闻中看到高考的相关报道时,我禁不住要拿起笔,写点什么。
我的高中时在南粤大地享有盛名的一个中学度过的。在这个以升学率、高分率著称的名牌高中,我接受了标准的备考,经历了2003年的高考。当我以第一志愿、第一专业被高校录取时,我不敢说成功与否,不敢去想我在高中到底学到了什么,我只能说,我是幸运的。
在那以后,我关注了2004、2005年的高考,看到了考生及家长的各式生活。可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这才认真地去思考“高考带给学生的是什么?”
在中国,普通高中有三年的时间。而我们知道,这三年中真正用来学习新知识的时间只有两年,高中的第三年是用来备考的。也就是说,高中的1/3的时间是用来反反复复的复习前两年学的知识的。高三是在一轮又一轮的备考、测试、试卷评讲中度过的。每个考生都要经历一模、二模,甚至是三模、四模。有些学校是一周一小考,一月一大考,高三的学生就这样接受了一年的烘烤。用一年的时间来进行复习备考,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浪费——时间的浪费、精力的浪费、教育资源的浪费。如果说复习是为了巩固知识,真正是为了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那么有必要花这么长的时间吗?从一个人的长远来看,用一年的时间不断地做题,有多少价值呢?我认为这种复习完全是为了考试,所以用“备考”比用“复习”要恰当得多。
而且,这样的备考、学习不是为了学习本身,不是为了知识。经历过的人都知道,这漫长的一年学生们是怎么度过的。就拿我在高三的经历、见闻为例吧。
我所在的高中是一所内宿学校,这里周一到周六每天上午下午都有课,晚上是统一的自习课。除了吃饭、洗澡以外,其它时间都是学校安排好的。我是物理考生,还算幸运一些,我们每周都可以回一次家,那些学政治的被规定要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这样的规定有道理吗?有科学依据吗?符合一个学生的精神需求吗?我至今都很疑惑,回家和学习有什么冲突。
我还记得,那时班主任老师不断安慰我们,说我们学校还算是比较轻松的,有些学校的高三是没有周末的,“周一”到“周七”全是上课时间。我们想一想,马不停蹄地奔跑一年是什么感觉。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只能说这是中国学生的悲惨世界!
这是中国当今教育模式的必然结果!
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这一年的紧张奋斗,这一年没日没夜的学习。我觉得,这是对我们学习兴趣的又一次伤害。
说“又一次”,是因为在我们的整个少年教育过程中,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我们的学习兴趣在不断地被磨蚀;从升中考到中考,再到高考,每一次淘汰式的考试是对学习兴趣的致命伤害。我这样地用词是没有丝毫夸张的,现实就是如此。
就是我身边的一个小孩,在他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家长就开始给他的周末安排许多“节目”:奥赛辅导班、剑桥少儿英语、书法、写作等等。在最高峰的时候,他的周末是完全被挤满的。那时我在读高三,我觉得他比我还辛苦。他之前的成绩一直很好,但在他升中考试中,他考了一个很低的分数,只能去上普通的学校。后来听他的家人说,这个男孩在小学六年级的后半段开始不愿意学习了。我对此并不感到奇怪,反而觉得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常理说来,课外学习是要让孩子们的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充实的,对儿童的教育发展十分有利的。但家长在为孩子安排课余生活的时候应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来安排,不应盲目地以为越多越好,不应盲目地跟从别人,不要总是在嘴边说,别人家的孩子学什么了,我们家的不能输给人家……之类的。如果一个孩子学习是被逼得,那会有什么收获呢?当一个孩子的生活被各种各样的“学习”、“辅导”填充满时,他起初可能会在家长的各种“道理”中信服、顺从,但他迟早会为此感到疲倦的,而后便是厌烦、厌恶。这怎么可能让他对学习有兴趣呢?或许当他知道他还要再学习很多年时他会感到恐惧。一个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就这样被抹掉了,这是多么可怕、可悲的事情啊!
我们一直都说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朋友、良师等等。但当我们面对考试的时候,包括考生、家长、教师,还有谁能想到“兴趣”呢?
回到我们高考这个话题上来,我想没有人会对高考备考有兴趣。当我们为了高考而拼命学习的时候,兴趣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在现代社会,我们不停地吹说重视教育。的确,教育正在不断受到重视,同时,高考也在近些年来成为社会生活的焦点。逐渐地,我发现,重视教育转变成重视高考,甚至有许多人误以为重视分数就是重视教育。这就引发我思考第二个问题:重视教育与重视高考的问题。
说到教育,我们首先会想到什么是教育。我查了有关的资料、书籍,查到以下比较简明的概念“教育: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工作,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教导启发,使明白道理。”据我个人粗浅的理解,教育即育人,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道德、知识、能力。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在教些什么呢?
前几年就开始呼吁“减负”,呼吁“素质教育”。而“减负”早已变成形式上的东西。我还记得有一次新闻里播出减负的成效,内容是在采访小学生的书包,说他们的书包在减负以后变轻了很多。这不是形式还是什么?至于“素质教育”,好像到现在都没有谁能给出一个关于“素质”的概念,素质教育又从何说起呢?
学生的考试分数而今是一个很重要的数字。他是一个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是各种升学考试中的硬指标,和升学率,和一个学习的好坏直接挂钩;分数是家长之间经常交流的信息,甚至关系到家长的脸面和教师的工资。如果我们认真思考一下,可能会觉得可笑。分数就有这么大的作用吗?分数到底能反映出什么?分数能代表什么?
我认为,一次考试的分数只能说是一个学生对一次考试的试题所考的内容的了解程度和他在考试中的状态的一个结合。可见分数受到许许多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因素可以使一个学生在一次考试中分数不高。可能他这段时间身体不舒服,或是考试当天状态不佳;可能他这些天在其它学科花多了些时间,而对考试的科目疏忽了;可能他不习惯试卷上的提问方式;可能他不够细心;可能他对自己信心不足;可能他在这个学科上真的没学好。可见,一个分数只能部分地反映一个学生在这个学科上的学习情况。因此,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从一个分数上去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更不用说综合能力了。
如果一个学生因为一个分数而受到家长、教师的批评,那对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将是极大的伤害,这对他的成长也是十分不利的。
在大学里,我们有时谈论到某个同学的时候,还会不自觉地谈到他的入学成绩。我们都知道分数代表不了什么,但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这也就是一种重心的错位。
一些家长,一想到要重视孩子,重视孩子的发展,重视教育,便开始关心孩子的成绩。可以说,成绩是一个最容易被认识的量,因为它是一个数字,被量化了。我们当今的管理总是喜欢引入“量化”,可能就是因为数字明了、清楚的这一特点吧。只关心孩子成绩的父母可以说是很懒的,是没有花心思在孩子身上的。他们只知道不时地问一下“最近考试了吗?”,“考了多少分?”。然后就知道100分比90分好,90比80好……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大于和小于的数字判断,然后就由此对孩子进行表扬或批评。毫不夸张,这样的家长是毫不负责任的。如果真正想关心孩子,关心孩子的成长,为什么不多和孩子交流呢?问问他们,“今天学了些什么?”“你最喜欢哪个老师,最喜欢哪个科目?为什么喜欢(不喜欢)?”“你和哪个同学最要好?”。诸如此类轻松的交流会比单纯问成绩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如果能再花些心思,那就在周末、假期带孩子出去爬山、野餐,到草地上、沙滩上玩。千万不要把他们的周末用补习、辅导等各式各样的“班”填满,不要以为多学比少学好。儿童是需要玩耍的,童年里不能没有欢笑、嬉戏。
我自小住在城市,在我四岁的时候,我父亲曾带我去农田里看各种蔬菜、瓜果,我至今记忆犹新。现在城市里的孩子,很多上了初中都不知道整天在饭桌上吃的东西哪些是长在土里的,哪些是挂在树上的。令人发笑,也令人深思啊!我们教育要教的是什么?小到家庭、学校,大到社会、民族,我们的重心都放到哪里去了?
我们的重心错位了,整个社会对高考的重视已经过火了!
在2004年高考成绩公布的第二天,我正好到市场去买菜。令我不解的是,我走到哪里都能听到有关高考结果的议论。一个卖菜的在和一个卖蛋的谈论高考状元;一个老大妈在自豪地说她孙子的成绩;两个中年妇女在小声议论,她们对面楼那个很认真的女孩考了一个很低的分数。乍一看好像全民素质在提高,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得相当之快。实际上,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
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一个考生,那么这个家这一年就在为高考“总动员”,全家围绕考生团团转。母亲“陪读”,在学校附近租房伺候考生,这些都已经见怪不怪了。一次高考要吸引整个社会多少人的目光,有多少人受到高考的影响?虽然没能给出一个统计数字,但我们都清楚,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我们需要在高考中投入这么多吗?高考就值得全社会如此“重视”吗?
或许“重视”、“关注”本身没有什么坏处,但由此引来的种种社会问题让我们触目惊心。家庭、社会给学生的压力是巨大得十分可怕的。许多孩子就是因背负着这样的压力,又得不到正确地引导,最终酿成惨剧。
2005年的高考过后,我一次无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女考生在语文考试中发挥失常,撕烂自己的试卷,还抓伤了数名考生。网上有许多留言,其中有一条写道:“可怜的孩子!”像这样可怜的孩子还很多很多。自杀、精神失常等等不幸的结局已经是我们屡见不鲜的事情了。而为高考痛苦不堪的经历几乎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我自己在高考前就做了几次关于高考的噩梦。这种紧张、不安一直持续到我知道高考结果才完全结束。我的一个学妹刚经过了今年的高考。在成绩公布当晚,她打电话给我,哭个不停。这都算是“正常的悲伤”。有些家庭在知道成绩后,全家都在哭,然后数日茶饭不思。
看高考百态,不禁又问:“不高考又怎样?上不了大学就没出路了吗?”
谁都能列举出一些没上大学的当代名人。虽然这无法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但足以告诉我们,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我的几个中学同学就已经在不同的行业工作了,有的还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看到他们,无法说不上大学有什么不好的。人各有志,各人有各人向往的生活,有各种不同的追求幸福的方式,并不是只有高考一条路。同样,在高考中取得成功的也不意味着以后事业有成。高考可以说只是一部分人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经过的一个关口,我们何必死死卡在这里呢?
冷眼看高考,引出了不少问题。
这是高考的问题,但其根源在于教育的问题。许多人在呼吁减负,许多人在呼吁高考改革,但施行起来阻力都很大。我认为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没有从教育这个根本出发,没有从教育理念这个基本的层面进行思考。
我自小就渴望成为一名教师,今天作为一个大学生,教师依然是我向往的职业。我有一个目标,就是要让我的学生快乐地学习,在学习中得到乐趣。但前几天我看到的一篇文章令我十分担忧。一名师范类的女毕业生在十几所学校的面试都通过了,但每一所学校都要求她不要跳出教学的“框架”,要确保学校的升学率。这个女生十分失望,她觉得自己的教师梦难以实现了。几年后,我是否也会有同样的境遇呢?我心里没底。
中国的教育怎么了?是时候深思这个问题了!
我只是一个学物理的大学生,学的都是一些自然界的规律,而对社会科学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以上只是我一时兴起,胡思乱想,瞎绉的一篇文章,没有应用任何理论上的东西作为依据,都是些经不起推敲的文字。对于教育、高考,我们更想听到的是教育专家们的声音,如果我的文章有点抛砖引玉的效果,那么它的价值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