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1章 ...
-
大周天泰九年春三月,恭王兼河西道辅国大将军元祈佑凯旋。
元祈佑边关5年,在对西戎国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役之后,成功折服敌国,与该国缔结百年互不侵犯与互市条约。此消息上达天听后,今上龙颜大悦,特旨加封西北道辅国大将军元祈佑为恭王。
新晋恭王与镇国大将军韩威换防后,即带着卫队,与传旨特使星夜兼程,回京谢恩。
元祈佑为今上第七子,生母是四妃之末的谭淑妃。谭淑妃母家势单,目前只有一个哥哥在地方上担任上州长史,不过正五品而已,与其他家世显赫的妃子不仅不能比,就是嫔里面,也有多个身份比她尊贵的。
因此元祈佑5年前出征的时候,并无封号,只以皇子身份领河西道镇国大将军一职,协助当时的辅国大将军黄全泰;3年后,元祈佑即能总揽全局,因作战勇猛,被誉为“河西战神”。黄全泰因伤回京后,其便升任辅国大将军,如今因军功封王,谭淑妃母凭子贵,在宫中的待遇明显拔高了一截。
元祈佑回宫谢恩后,又去内宫给皇太后、皇后请安,最后才来到母妃处。
大周皇家规矩,皇子一出生,便全交托皇后抚养,所有皇子都视同皇后所出。元祈佑母妃特别胆小怕事,自打儿子被抱到皇后处,一则不大敢像别的妃嫔一样,无事便过去爱抚亲子;二则不敢时不时将亲子抱回自己居处联络母子感情,天长日久,元祈佑与皇后的母子感情比谭淑妃倒还更深一些。
不过,生母毕竟是生母,元祈佑对她还是大为不同,比如,有些需要商量的事情,还是要先听听母妃的意见。
“什么?你想求婚无双郡王?”谭淑妃惊呆了。
“是!”
“无双郡王虽然是长信公主独子,但是,他是个残废啊!”
“正因为他是个残废,我才有机会娶他,否则,只能娶那些身份比他差得远的人了。”
大周男风颇盛,婚配男女不拘,不少家境殷实的普通人家,以及许多王公贵族、官宦子弟的正室、侧室是男人,皇宫里侍君、公子的人数虽然远不及妃子嫔娥,但也算颇为可观。不过,按规矩风俗,各个世家的嫡长子,作为家族继承人,宜娶不宜嫁。当然这也不是绝对,情意相投的孤男寡男,冲破此藩篱者,亦不在少数。
恭王今年24岁,风华正茂,正是婚配年龄。回京路上,传旨特使、中书舍人薛鸣已经给他透了风,皇上近来正在单身诸王、诸郡王中为无双郡王择偶——这也是元祈佑匆忙赶回来的原因之一。
这是个上位的好机会。元祈佑想。
元祈佑因为母妃势弱,颇不受重视,自从懂事起,就知道弱肉强食的真理。在这个无情无义的世界,谁的力量大,谁就有话语权,因此,他对学文一向兴趣平平,更致力于马上生涯。由于天赋异禀,加上刻苦勤奋,他很快从14个皇子中脱颖而出,于5年前获父皇垂青,委以西征重任,并不负所托。
长信公主是今上唯一的同母胞妹,均为皇太后所出,地位尊贵。丈夫早逝后,她即出家为道姑,唯一的儿子上官明日深受皇上、太后宠爱,5岁即封为无双郡王。可惜16岁时摔下马后,伤及筋脉,就站不起来了,出行都靠轮椅。
本来,以无双郡王的身份地位,绝不可能嫁人,但是,因为身体原因,长信公主认为,还是需要找个强有力的夫君,未来可以保护自己羸弱的儿子,所以,2个月前,她从清修地、也是丈夫靖北公爵上官麟的封地楚郡来到都城,与母亲和兄长商量,要在一品王爷、郡王中为儿子挑个合适的夫君。
元祈佑如果还没封王,只有皇子身份的话,都没有资格入选,但是,现在他也成为公主考虑的人选之一了。中书舍人薛鸣为了笼络新晋恭王,便将一些内幕消息隐晦地传递给他。
比如,江贵妃之子、瑾王元祈翔,比元祈佑年长3岁,前年原配病逝,已经求婚;四妃之首杨德妃之子、雍王元祈源,比元祈佑小6个月,也参与了竞争。另有几位一品郡王,也有此意愿。不过,长信公主目前意思不明,估计还在斟酌。
元祈佑衡量了一下,身份上,自己比八皇子元祈源差一点,但能力上,老八远远不如他,至今寸功没立,只在中书省任个不上不下的文职;至于五皇子元祈翔,丧偶再娶,长信公主应该不肯让儿子做续弦。其他那些一品郡王,有竞争力者寥寥,自己胜算颇高。
“你喜欢无双郡王?”谭淑妃问。
“我连他长什么样都不清楚,不过,这不重要。”
上官明日5岁丧父,之后随母在楚地清修,因性格清冷,基本不回都城,坐上轮椅后就更加离群索居。诸皇子贵族,这么多年来见过他的,寥寥无几。只有今上和太后等至亲,每半年抽个时间,只带十几个随身侍从,微服去探望。
“他们倒是真疼那个残废。”元祈佑冷冷地想。当然,这也是他想要的。
算起来,上官明日比自己只小了1岁多,也到了长信公主为之操心婚配的年纪了。
谭淑妃有点不安地看着儿子。5年不见,少年褪去青涩,成长为高大英俊的成年男子,年龄与阅历带来的不仅有外形的改变,还有他的内里,心思越发复杂,脸上的表情似乎也有些冷酷无情。
如果争夺皇权是场游戏,他大概已经乐在其中了。
谭淑妃虽然忐忑,但仍然决心全力支持儿子,没有谁愿意永远站在低处。于是她问:“你需要母妃做什么?”
“与长信公主交好!”元祈佑说。
(注:大周沿边九军,军中最高长官为辅国大将军,其次镇国大将军,再次,怀化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