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与唐结盟交好,是突厥先背盟的。至少李唐的史书是这么写的,宋人修史也是这么写的,所以一般都是这么认为的。隋末唐初突厥吊打隋炀帝吊打李唐,总不至于是唐初刚刚立国还没恢复人口和经济,就觉得自己很拽?拽飞了,然后天子唐太宗都被迫忍辱结《渭水之盟》吧?对吧?
【注1】
四妃等大多数妃嫔都是站在太子那边的。但我觉得历史上的万贵妃可不一定是占太子的,虽然她占太子一方对付秦王的史料有几条,但是我还是觉得历史上的万贵妃真可能是与秦王合作的。宇文昭仪在后宫【基本】是保持中立的,其兄长宇文士及是唐太宗的人。但唐太宗完全看不上谄媚小人宇文士及、也比较讨厌李渊宠爱得想要立后的“宇文昭仪”。唐太宗很爱他的母亲窦氏,看到李渊宠爱一大群后妃,还为他死去的母亲窦氏难过、哭泣、鸣不平。
【注2】
历史上薛万彻还是很忠心的。但是作者本人装X能力太差了,实在不知道,太子怎么收买人心的,历史上站太子的人直到玄武门之变,一直都有一大票人。所以说秦王的对手李建成很垃圾,也是对秦王的侮辱。太子这么垃/圾,秦王这种龙傲天还能被逼得只能孤注一掷政变呢?(虽然太子背后有李渊撑腰)
至于秦王收买人心倒是有几个例子可以参照。
历史上薛万彻在太子那里比较受器重,嫡系信臣,但不是将军职位。古代“将军”作为尊敬宠褒之词,也可以用。特别是太子,国之储副,皇帝之下他最大,他私底下想咋叫就咋叫。就跟隋唐之前的人,称呼个路人都可以叫“官职”名:使君、郎君啥的。薛万彻对太子还算是比较忠心的。
【注3】
1、城濮之战战略纵深很关键,就跟苏联搞焦土政策差不多。但是要在大城市大都市,中原腹地随时随地抢钱抢粮有补给的地方,搞战略纵深和焦土政策,无异于傻叉!但是李唐这群阁老还真的打算这么干,虽然也是有点用的。突厥冲到中原腹地,离两国边疆他们自己老巢两千里地,中原的几股兵力正好可以关门打狗。
2、但问题就在于:李渊这位“皇帝”出了国都,就不一定是“皇帝”了。
差不多就应该跟春秋时期离开国都、国城的周王、国君一般就差不多完犊子了。不能说比比皆是吧,只能说比比皆是吧。国君不能离开他的权力中心,国君不能有一点点丧失权柄的危险。王子带之乱、齐国田氏伐齐时候的齐国国君、各路篡位者反正很多的。家喻户晓的就是马嵬驿兵变、唐肃宗灵武登基。不是被自己儿子控制,就是被权臣控制,要么被军阀控制,可能也包括被掌兵太监控制,有能力的人找准时机都可以控制他。
【注4】
李渊最晚在武德八年前,都对秦王抱有幻想。
武德八年中期之后,就觉得秦王已经失去控制了。已经完全从东宫夺嫡之争,进入唐高祖太子PK秦王集团之争了。所以李渊在火药桶乱炸的这一年里,屡次不能打定主意,或废太子,或废秦王。火药桶持续炸了一年,正好一年,就发生了玄武门之变!秦王胜!
突厥之事差不多是六月份,玄武门是六月初。正好踌躇了一年。秦王自武德八年的杨文干事件对太子进行明面上的反击,到玄武门也差不多是一年。
【注5】
秦王这种,自己上战场,再怎么挤水分,也是一人之魄力,打了小半个李唐天下的猛人。以大功养出来的威望,就是这么强大。谁敢得罪?谁敢说错一句话?柴绍这种身份都不敢。
所以夺嫡之争中,还能站李渊、站太子(站自古大义)的臣子们,也算是克忠职守了。其实高层也就裴寂这个发小死党完全站李渊。陈叔达比较本分,但也在向着李渊的基础上为秦王说过一两句好话。裴矩本来就是太子首席大臣,兼皇帝内朝的第五六七八“重臣”。封德彝、就呵呵了。萧瑀、宇文士及完全就是秦王的人。就武德八年这个局面,还站太子的人也是狠人,大概还是觉得嫡太子神圣不可废黜吧。
因为:嫡长子古代秦王李世民玄武门兵变之前,有其天然的神圣性!
无过错的嫡长子、嫡太子,根本不会被废黜!特别是李建成这种有功劳、有能力的储位十年的嫡长子嫡太子!废他的理由是什么呢?你弟弟比你会打仗?会打仗不一定贤能。你弟弟也比你贤能,贤能就能枉顾宗法制度了?
古,老生常谈的:成汤九世之乱,殷鉴不远。
今:前朝夺嫡亡国的隋炀帝,尸骨都还没烂呢,李唐就要重蹈覆辙?
春秋战国为了继承人的位置,都杀疯了,国家动荡不说。搞得不好,国君作为老爹,都被宰了,李渊不要命了吗?
古代所有王朝帝国中枢宰相团、公卿大臣们,都不会去废掉一个储位多年、有能力的、嫡太子,实权皇帝废个太子都伤筋动骨的,还废个储位多年、有能力的、嫡太子。
李建成储位三保险:储位多年、有能力的、嫡太子。再加个李渊满意的,培养的,也给他东宫大臣保驾护航的。可能还算是个“第一爱子”,李渊对秦王勉强,父子关系,更喜欢李建成。李建成不悌兄弟,间接害死了,李渊最宠爱的万贵妃所生的聪明伶俐备受李渊宠爱的李智云,李渊都没有对太子李建成有一点点的“嫌隙”,是一点点嫌隙都没有啊。李渊:爱子杀爱子,一点想法都没有的!爱子甲胄事件几同谋反,生气一下就没事了!秦王跋扈,虎视眈眈,就是对太子不利要对我这个老父亲不利!秦王好惨,十八岁就在外头跟人拼命打仗九死一生。绝对捡来的……
废太子,一个搞不好,就动摇国本了。太子=国本,废太子=动摇国本。反正继承人不可不慎重,轻易不会废的,想一想的念头都不会有的,更不可能拿到台面上跟内朝内阁宰相团们说自己要废太子。
古代就汉高祖想要废太子。
汉景帝虽然对刘荣不满意但也没考虑过要立庶子行十还是稚儿的刘彻至少史书真没有。
汉宣帝想废太子。
汉元帝想废太子。
光武帝废太子。
汉章帝在废刘庆之前没想立刘肇,废太子不是因为想立刘肇。
曹操司马昭那叫作在继承人里徘徊(嫡长子和嫡次子兼爱子)。
魏文帝那叫作在继承人里徘徊(庶长子和爱子)
晋武帝对司马衷在各朝史书上都叫□□儿子的疯子,但是也只是指定了皇太孙。
晋元帝那叫作在继承人里徘徊(庶长子和爱子)。
宋文帝和宋孝武帝那叫作我对不像话的太子很不满,并且觉得宠妃的儿子挺好的,但是我也没怎么想废太子。
齐武帝在嫡孙和爱子之间徘徊。
陈叔宝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皇帝,立了张丽华的儿子,废了庶太子。
隋文帝(和独孤皇后,主要是隋文帝自己)对有些小过错和有点权势和略微跋扈的太子杨勇不满(太子有东宫大臣有势力,皇帝会觉得很有压力,并且大臣还去拜见杨勇,故而让隋文帝很不满。这些才是皇帝逆鳞),所以对礼贤下士恭敬孝顺的杨广越看越满意。
所以:张丽华=亡国砍头的祸国妖姬。废嫡太子立矫饰阴刻的庶孽杨广=亡国。名声差到极致,一个女人里最差,一个男人里最差。
所以废太子要不得!连念头都不可以有!并且念头都不会有!所以古代大臣们对李建成能有什么不满意?李渊干嘛费劲儿地自废权柄废太子李建成?
所以太子PK秦王,夺嫡之争中,可以扛住压力不站队的,都是头铁!
李靖本来就是完人(做隋臣,对隋炀帝这种人都算是忠心耿耿。在李唐,作为李渊罪臣,李渊和秦王赦免了他。他对李唐也是指哪儿打哪儿战功赫赫。)
李渊前期找宗室分他的功劳,后期还是比较信任李靖的。毕竟李靖一大把年纪了,而且各方掣肘也觉得他反不起来。
尽管秦王对李靖很好很器重,李靖还是没有参与夺嫡之争。秦王多方拉拢和暗示,李靖都是不管,你们要干就干吧,我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反正谁胜谁败跟我关系也不大。
其实中立者,说穿了就是也不站“绝对大义的太子”,没有立场就是有立场。李靖和李绩属于没有参与夺嫡的,贞观时期对他们勉强还行。但贞观中期以前,比起李绩,唐太宗对李靖更信任。李靖人品完全没问题,为臣也完全没问题。李绩就呵呵了,过去的履历不结实,唐臣时期也就那样。拿啥跟李靖PK人品啊。
贞观中后期对李绩很信任,中期之前就呵呵,呵呵,呵呵。
最后,仅我个人认为史书上说的,唐高祖在后期,有些想法,要废太子立秦王。不太符合历史逻辑。
都没跟四大宰相讨论,也没跟裴寂讨论。估计就是一个很小的念头,就在封德彝面前透了一点点口风。(唐高祖原本是很讨封德彝,后来经萧瑀美言就用了封德彝,并且封德彝能力不错,就让他做了宰相)
我觉得唐高祖顶多就一点点想法吧,顶多就是跟封德彝说了点儿太子坏话,又说了点秦王好话吧。扯不上废太子立秦王吧。
看当时背景和史书内容,也不太像要废太子立秦王的。
人家不跟裴寂讨论,也不拿出来跟宰相吐槽,跟个人品和关系就那样的封德彝说自己看不惯太子要立秦王,咋看都不现实。
李渊的信臣们,裴寂第一对吧。
接下来也就萧瑀、陈叔达了吧。
历史上:关于太子和秦王这种严重的政治话题,他就跟【陈叔达】吐槽过。陈叔达比较本分。
在李渊眼里,陈叔达比较本分,又不是墙头草。但萧瑀可能是——所以没跟萧瑀谈过这种敏感政治话题。
所以唐高祖吃饱了撑的,跟原秦王天策府的官员,现宰相封德彝说我觉得太子不行,我要立秦王。咋看都不咋现实。顶多就是吐槽太子,表扬秦王,封德彝替太子解围、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