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楔子·山雨欲来 ...

  •   背景:唐武德八年,夺嫡白热化,秦王开始反击。并且在一年之后,功成玄武门。

      唐国公李渊太原首义,举兵反隋。短短数载,便扫平隋末诸侯,统一中原。

      平天下之后,便是——济世安民!【乱入彩蛋:李世民名字就是这么来的。怪不得最后他上位还真的“济世安民”了。】

      -

      天下打完了,便是守天下的事了!

      -

      然而唐帝李渊始终无改,嫡长子继承制。毕竟诸子相争,取乱之道——更何况,前隋之祸,不可不鉴!【注:都说倦了,隋炀帝庶孽夺嫡,杨隋亡国。】

      故而,无论天策上将军李世民多么优秀,在李渊心中,亦不过是李孝恭、李靖之流,功勋将帅而已!

      太子在内亲掌机要,父子合隆。自己却如外人,栉风沐雨、亲冒矢石,亦不免被猜忌功高震主。面对父皇这般厚此薄彼,“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的凉薄做派,秦王也渐渐心灰意冷。总算看明白了,父皇李渊不会传位于自己!

      -

      武德八年,秦王终于不再对其父李渊抱有一丁点儿幻想,对太子发起了一系列战略反击。
      【注:秦王本来以为李渊看在自己这么优秀的份儿上,会考虑废太子立他。】

      仅仅是小试牛刀的“杨文干甲胄”事件,便打得太子毫无招架之力。太子只能凭着多年的父子情谊,齐王李元吉与四妃轮番替讲情,封德彝等亲重大臣又在外朝奔波,这才勉强转危为安。
      【注1】

      一场几同谋反的事件,便被轻轻松松地定性为:太子为近臣蛊惑,以致兄弟不睦。

      虽说李渊如此偏爱,令人齿冷。但秦王也没这么天真,以为此区区小事就能将太子一举扳倒!这才哪儿跟哪儿啊,才勉强上了盘“凉菜”而已!

      折断东宫嫡系已然是不小的成果了!东宫数位能臣被下放,太子中允王珪、左卫率韦挺被流放到了巂州。

      太子这厢还没缓过劲儿来,那边突厥便举国寇边!李渊又不得不倚仗秦王平乱——太子感到空前的压力。

      -

      接二连三的打击之下,太子这边倒是明白过来了,桩桩件件,无一不是冲着东宫太子之位来的!甚至突厥都可能是秦王那边招徕的!当初李渊为了取杨隋天下,结好突厥,焉知秦王不会故技重施!
      【注:我和我文可都没说“历史上”的秦王通好突厥,谋夺储位皇位啊。是当时太子、李渊、大臣们有的有这方面的小怀疑而已。退一千万步说,就算“历史上”的秦王真的这么干了,至少他最后还是吊打了突厥,把颉利可汗绑到长安跳舞了。】

      魏征听了太子这般说法,不能赞同更多!便道:“事急从权,殿下此番,可不能再妇人之仁了!”

      薛万彻道:“让我替殿下宰了李世民那厮!”

      太子却道:“魏征,你有什么建议?”

      魏征道:“秦王府戒备森严,管理周密,别说策反秦王亲信了,就算是安排个自己人都难如登天!若不使用非常手段,恐怕不行。”

      太子道:“薛将军手下可有信得过的一二死士之选!”
      复又踱步叹道:“要干净,不能再查到东宫头上了。”

      薛万彻拍着胸脯,异常坚定地直视太子。

      太子拍了拍薛万彻肩膀,道:“杀秦王我所欲也,损我心腹大将……本宫不愿。”【注2】

      几人又筹谋良久,暗杀秦王一事,已是箭在弦上,只欠一绝佳时机了!

      -

      -

      八月,突厥猖獗,连拔数城。

      -

      李渊与内朝亲重大臣议事。【吐槽:唉……内朝可真别扭,真想用内阁啊!内阁听起来多有逼格啊!】

      李渊气愤道:“只有李靖、柴绍驻守之地,打败了突厥骑兵。其余人等只能固守城池,众卿看到了吗?只有我扶持的罪臣和我的外子,还在忠诚于我!”
      【注:前半句史实如此。后半句“只有我扶持的罪臣和我的外子,还在忠诚于我!”李渊以此表达愤懑就略夸张了啊!这里是对秦王日益浩大的声势,感到极大的压力!
      差不多吧,武德八年中以后,李渊都快被(太子)秦王给逼疯了。面对秦王的势力,他只能在保全帝王权力和仨儿子的基础上,对秦王做出退让,倒是还没有到想杀儿子的地步。到了武德九年就不一定了……未尝没有要杀秦王的念头……大多数真爱好唐史的网友和部分学者认为:李渊在武德九年至玄武门之变,这半年时间里,有考虑过杀秦王。】

      -

      裴寂道:“突厥控弦四十万,此番倾巢而出,来势汹汹,势有不取长安誓不还之态。这般态势,难保没有‘里应外合’之人。”

      李渊警觉道:“里应外合?”

      左仆射裴寂道:“夷狄/人/面/兽/心,禽/兽/枭/獍之类,只为利来。他们过来不打秋风,难不成是来长安旅游的吗?”

      李渊道:“你说他们这是要结‘城下之盟’?”【注:就是以武力逼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古代“城下之盟”是国家最大的耻辱之一,仅次于流亡政府、天子蒙尘、天子东西南北狩!】

      左仆射裴寂道:“怕是不止吧……”

      李渊道:“当初他们大掠关中,所获财宝不过是天下百中之一,这回胃口自然是更大了。”
      【注:李渊当初起兵反隋,已经结好过突厥,给过突厥极大的利益,但突厥还是屡次三番过来侵/略兼打秋风。】

      中书侍郎宇文士及道:“左仆射此言,倒是让我想起来了。晋楚争霸,城濮之战。晋文公退避三舍,大破楚人。突厥千里入寇,战略纵深过长。我们只需暂避锋芒,给它致命一击即可解除危难!”
      【注:城濮之战,大概就是战略纵深吧,这很关键】
      【注3】

      封德彝道:“宇文侍郎此言有理。突厥之所以屡寇关中,是由于我朝人口与财富都集中于长安之故。”

      李渊道:“……裴寂萧瑀,你们以为如何?”

      裴寂道:“以一城为饵,妙计。”

      萧瑀踌躇道:“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李渊道:“裴矩……你怎么不说话?”

      太子詹事裴矩道:“……以终南山为屏障,樊、邓之间,可以建立行在。”

      李渊道:“如此甚好。陈侍中,拟旨。宇文侍郎着手安排,择日迁都。”

      秦王本来也认为暂避锋芒,亦不失为缓兵之计。
      【注:就是千里纵深,可以对深入中原腹地的突厥军队关门打狗。不算馊主意。】

      -

      然而太子和齐王极力促成迁都之事!秦王恐惧李渊离开长安,驾临地方,会生出什么不测之事,届时,李唐又得内乱。故而于公于私,秦王都极力反对,再三上谏:“戎狄为患,自古有之。陛下以圣武龙兴,光宅中夏,精兵百万,所征无敌。奈何以胡寇扰边,遽迁都以避之,贻四海之羞,为百世之笑乎!彼霍去病汉廷一将,犹志灭匈奴;况臣忝备藩维,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不颈,致之阙下。若其不效,迁都未晚。”
      【注:不想翻译,不想编,再咋编都没原文的词汇漂亮有气势!文言文史书原文应该也能看懂吧?就是别迁都,迁都是耻辱,你儿子我能行。李建成内心握草。】
      【注:秦王反对皇帝驾临地方,设置临时行在(即迁都),是因为怕太子趁机就上位了。太子上位,就一定会与他这个弟弟火并内耗,搞个不好李唐就开国即亡国团灭了。此时李唐创基加开国的时间都算起来也不过才十年。】

      -

      太子驳斥:“昔樊哙欲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秦王之言得无似之!”

      秦王力陈:“形势各异,用兵不同,樊哙小竖,何足道乎!不出十年,必定漠北,非虚言也!”

      -

      李渊虽知秦王不过是夸下海口,但是经萧瑀等人密奏:“天子离开首府,路上祸患未知,非常之事多发。君失权柄,只能拱手而已。再回长安恐非易事,窃为陛下忧。”也觉得迁都易生乱,也就坡下驴,准了秦王所奏,打算再观望一下突厥战势。
      【注:古代皇帝离开都城,路上出点什么动静,基本上要回来就难了!古代皇帝离开都城,基本就等于回不来了。到时候别说是权力了,可能连命都交待了。命交待了也就罢了,可能江山都异姓了!】
      【注:萧瑀是绝对的墙头草,李渊的四个宰相里面,最倒向秦王的,后期完全倒向秦王。】

      -

      太子齐王因此更加笃定这一切都是秦王的阴谋,屡次劝说李渊,秦王养寇自重,司马昭之心:“突厥虽屡为边患,得赂即退。秦王外托御寇之名,内欲总兵权,成其篡夺之谋耳!”

      而后宫嫔妃亦进谗言,李渊心中自有计较,对秦王的防备自始至终都不曾松懈,然而秦王未曾有大过错。

      后来太子与齐王,先后数次暗杀秦王,都被秦王及其亲信化解。只是兄弟之间的嫌隙已生,几乎到了不死不休,水火不容的地步了。

      李渊对此也甚为头痛,只能从中调合。
      【注4】

      -

      突厥每每入寇,李渊总是命令秦王前去讨伐,但在战事平息以后,对秦王的猜疑却越发严重了。

      -

      一日,李渊召见内朝亲重大臣,道:“突厥之事,似有不妥。”

      裴寂笑道:“陛下说的是,秦王百骑入突厥营帐,口辩退敌一事?”
      【注:裴寂故意突出了秦王独自进营帐而脱身,仅口辩则扭转战略局势。虽然历史如此史实如此。】

      李渊似舌上万钧,缓缓说道:“不止……”

      裴寂道:“陛下圣明,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突厥之事,不妨交给李靖与柴驸马等人,秦王则戍守两京,对外则可以说,是陛下怜惜秦王这个爱子——秦王久掌兵事,不该再筑其野望啊!”

      李渊以为有理,又问询了宰相萧瑀、封德彝、陈叔达等人。

      封德彝道:“李艺、窦诞皆有勇有谋,对陛下和太子也算忠心,又与陛下有姻亲之密。”
      【注:李艺跟李渊“关系”尚可、李艺基本是站太子的。李艺自己有没有反迹想偷鸡做皇帝就不知道了,本文不考虑这个。窦诞跟柴绍一样是李渊驸马,窦诞还是李渊窦皇后的娘家堂侄。】

      李渊赞同了他的谏议,其余人皆称善。

      -

      秦王大胜突厥,对突厥进入战略反击状态。使得突厥一改跋扈姿态,愿意暂停兵事,重修盟好。

      -

      尽管秦王此番赢得漂亮,李渊对他的猜忌却更深了。私下询问外子柴绍的看法,柴绍却是讷讷不对,不敢在夺嫡之争中,稍有言语之失。

      李渊见柴绍都成了锯嘴的葫芦,对秦王的不满更深了。何时一个庶子秦王,竟然到了能让近臣都噤若寒蝉的地步了。
      【注:柴绍身份是女婿、妻子平阳公主大功于李唐、从龙功臣、宠臣信臣。】
      【注5】

      -

      与突厥休战后,有了半年之久的和平。但长安城的夺嫡之争,却并没有消停的态势。

      武德八年十一月,原太子詹事裴矩上任检校侍中不过半年,便被撤职,新上任的则是天策司马宇文士及。
      【注:历史上是“权检校侍中”,即代理检校侍中。】

      此举,无论内宫还是外朝,都为之侧目。

      除四相之外,就属裴矩与宇文士及最为李渊所信重。

      李渊四相,虽然只对皇帝李渊负责,与太子秦王未曾有私交。然而除了左仆射裴寂死忠李渊,死忠太子之外。其余三人,心中未必没有计较。一朝天子一朝臣,总得为自己的前程打算吧。

      右仆射萧瑀是三人之中,最偏向秦王的,虽说是两头押注的墙头草,但也不敢在明面上表露,毕竟太子背后是皇帝李渊,胜算巨大。

      而中书令封德彝则是私下里向秦王暗示过一二,也卖过些好,讨过些巧。

      至于陈叔达,仅是末位宰相,自然不敢造次。故而只能在忠于李渊的基础上,时不时地,或为秦王斡旋,或为太子美言。只求四平八稳,只求无功无过。委实无奈之举,苟全性命夺嫡之战!

      而这后补丞相——检校侍中一职。前任的裴矩乃是太子党,现任宇文士及则是秦王党。

      裴矩在杨隋之时,已是位极人臣,功勋卓著。与李渊同朝为官,私交甚笃。进入李唐,更是担任了东宫首席。虽然地位不及宰相,却是沟通皇帝与太子的第一人,并不比李渊身边的第一红人裴寂差……然而他却这么不声不响地失宠贬职了。

      至于宇文士及,内有女弟得帝王盛宠,而外事秦王。此番上任检校侍中,使得秦王与太子在长安城的势力,达到了诡异的平衡,无论前朝后宫,都能分庭抗礼。

      -

      太子背后是皇帝李渊,是自古大义。秦王背后是秦王府,是十年饮冰积蓄的军事资本!
      【注:秦王栉风沐雨亲冒矢石身先士卒功劳卓著,就算玄武门之变这么血腥残酷的政变,杀兄屠弟逼父夺位,司马光等后世史书都没有攻讦他。因为他确实事先士卒大功李唐,贞观之治也干得不错。所以司马光等后世史书认为:李建成他们就是挡路的绊脚石,就应该乖乖让贤,李渊“无道昏庸”,把这么优秀的儿子逼至绝境,退无可退,只能孤注一掷政变,太“下作”了……呵呵,呵呵,呵呵了……古代人真的觉得唐太宗玄武门政变上位真的没啥,除了引发了李唐皇位竞争上岗问题层出不穷的政变。】

      战势,一触即发。

      长安城的波诡云谲,使得突厥扰边滋事,都成了不痛不痒的小打小闹。

      中书门下,衮衮诸公,对待突厥战事极其敷衍的态度,实在令人咂舌。往来有兵戎之事,言则:寇边小事耳、李靖、李艺军事大才,还制不住突厥小儿吗、凡事有陛下两个外子在呢、区区小事休得聒噪……
      【注:玄武门倒计时。武德八年末,与突厥进入战略相持,突厥占不到便宜,双方打得互有往来,基本影响不到中央了。然而东宫PK秦王,已经进入火药桶乱炸模式。玄武门倒计时半年多……】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章 楔子·山雨欲来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