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1章 ...
-
沈期恒要是说起他的死对头文景,那可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毕竟这是从幼儿园争抢最后一个变形金刚玩具开始结下的梁子。
其实文景比沈期恒还要大两岁,但是因为文景小时候身子差,晚了两年上学,刚好就跟小沈期恒同时入学,还在同一班,然后第一天就因为一个变形金刚打了起来。
事请怎么解决的沈期恒不记得了,他只记得从那以后,两个人无论干什么都要争个你死我活,大到运动会、各类竞赛,小到期末考试,你追我赶的场面太多了。
他们的朋友都说,有必要吗?
-你们懂什么,很有必要!
在这个时候他们就好像约好了一样,反而默契十足,说出来的话都如出一辙。
其实大家都觉得,如果他们两个不做死对头,一定是很好的朋友,毕竟没有谁比他俩更了解对方了。
这种你争我斗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两人高中毕业才停歇,沈期去了E国音乐学院修学钢琴专业,文景则在国内top1攻读商业管理,两人间断了交集。
直到六年后的现在,二十四岁的沈期恒终于又见到了二十六岁的文景。
他以为长大后的死对头有所不同,大家可以以一个更成熟友善的姿态面对彼此。
但是此刻看着坐在办公桌后,的文景,耳边回荡着一句句“狗屁不通的计划书”“扶不起的阿斗”,沈期恒非常怀疑自己为什么还能忍耐住不上去揍一顿这个讨人厌的家伙。
模糊间再想到自己家公司那一堆的烂摊子还有重病在床的父亲,他不禁感到深深的无力,心头的愤懑又无声消散开去。
是了,他现在是文景的下属、徒弟,是来学习、求助的,不是来跟文景争吵的。
至于他为什么会进了文氏集团,就得说起他们沈家远航集团的现状。
S市数一数二的地产业大集团里,沈家的远航集团曾经独占鳌头,工程优质且成品房价美,很受赞誉。沈家还在房地产景气大好之时,与人共同投资了建筑公司、建材公司等,并在这些投资里得到丰厚的获利,在业界知曾经名躁一时。
然而景气难以掌控,今日的荣景可能就成了明日的泡影。
曾经非常风光的远航集团,由于树大招风,被几家中型地产企业联合压制,且董事长沈庆华年纪渐长,近两年抱病时间过长,往往力不从心,导致一时经营困难。受不了接连亏损的投资人纷纷要求拆伙,让早就陷入周转不灵的远航集团营运更加困难。
许多进行中的工程早已因为发不出工程款与工资而停工,每天都有接不完的催款电话,所有的员工都恐惧着拿不到薪资,而原本合作往来良好的银行,眼见情势不对,纷纷抽紧银根,不仅不再借出款项,甚至开始催缴起尚未到期的贷款……
看起来远航似乎要一蹶不振了,宣布破产是早晚的事。
沈庆华中年丧妻,从此未再娶,不仅一手创办了远航,更是父兼母职的把独生子拉拔长大。在他事业最意气风发时,曾对所有友人道其一生有两样最得意和骄傲的事。一是白手起家,将远航经营成一方龙头企业;二是生了沈期恒这么一个出色的儿子,从小聪明伶俐,长相俊逸,现在更是国际钢琴大师克罗的关门弟子,以后必定有所造诣。
沈期恒,虽然十岁时就没有了母亲,但他享受到了最深厚的亲情父爱,沈庆华倾尽所有心力栽培他、疼爱他,十八岁时将他送出国读书,让他读最好的学校,花多少钱都不在乎。
当然每个人都会说,有钱人家谁不是这样栽培孩子的?但沈家的情况不同。即使在沈家生活最宽裕的时候,沈家过的仍是简单节俭的生活,车子开到开不动再换,住的是市区商业公寓,对自身是苛待极了。
但给儿子的永远是最好的,国外一流名校、高级公寓、崭新名车、用不完的生活费等等,可以说花钱从不手软。
人家说富二代就是这样被惯坏的,照理说他也该会被惯坏的,但沈期恒却偏偏没有,文景认为他顶多被宠溺过度到有些不知人间疾苦,对社会与人性存着一种美善的想象。
沈期恒不但没成为长歪了的富二代,认识的人都对他赞不绝口,温和知礼,音乐修养又极高,人人都觉得他会成为一名出色的钢琴家。
如果不是沈庆华的身体与公司都出了大状况,那么沈期恒这一生可能将会如他父母所愿的一帆风顺地活在他真善美的音乐世界里,永远不会接触到社会残酷现实的一面,并被伤害。
所以,沈期恒回国短短一个月内,便经历了无数他前所未曾经历过的挫折和刁难。
而这时,文氏集团,是唯一愿意对沈家伸出援助之手的,抛出了几个高收益合作项目,如果能经营好,可以减少大部分甚至平掉远航的损失,所以沈期恒就被沈父打包到文氏集团,美其名跟着文家执行总裁文景学习经商,顺便管理那几个合作项目。
是的,跟着他的死对头、一身铜臭味的奸商文景学习经商。
至今,沈期恒进入文氏集团一个礼拜了,职位是总裁特助,文景随手扔了个土地开发案给他,让他在一周内把策划方案写出来,今天正是交作业时间。
文景三两下翻看完他的方案,合上后轻笑一声,抬头看了他一眼。
“就这?我刚上大一时就不止这种水平了,写的什么狗屁不通的方案,你别告诉我这是你努力了一周的结果,我可不想浪费时间教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沈期恒站在办公桌前,拳头紧握,只想冲上去掐住这个人的脖子,让他再也不能发出轻蔑的声音。
作为一个外行人,他自然明白多努力都弥补不了专业上的缺陷,所以他更加勤恳,勘察现场,查找资料,又参考了不少旧方案,也请教了不少同事,熬了几个通宵才写出这么一份方案,但是此刻却被人贬得一无是处,难道他写出来的东西难道真的如此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