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3、新单位的第一课 ...

  •   离开前单位,我以为会见到不同病种的孩子。始料不及,新单位第一次接诊仍然是脑瘫的孩子。
      这个孩子是位小男孩,三岁左右,长相十分秀气。他属于痉挛型脑瘫,双下肢肌张力特别高,大约能达到三级。腱反射非常活跃,下肢的剪刀步态十分明显。好在年龄不大,妈妈走哪儿抱到哪儿,倒也方便。
      按医院规定来讲,我不应该让妈妈跟进运动治疗室。但是,孩子比较小,口水控制不好,表达也不清晰,需要专人细心的呵护。因此,我把妈妈带进来照顾他。
      他十分依赖妈妈。妈妈把他抱进来,轻柔的放到地垫上,给他枕上叠成卷的白毛巾,他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妈妈。妈妈把他安排好,转过身侧坐在他的头上,结果他以为妈妈舍下他要走,一把抓住妈妈的衣袖。
      然而,他的手功能不好,手指严重变形,像瘦弱的小鸡爪。因此,抓握功能自然不好,妈妈的衣袖轻松的在他指间溜掉。
      他心中着急,瞬间仰起头,把毛巾卷挤到脖子间,整个身子像鲤鱼打挺一样想站起来去追,然则下肢肌张力太高,只能僵直着身子往前窜一窜,伸着手胡乱挥舞。
      妈妈并没有要走的意思,只想坐好歇口气。突然看到他伸出手乱抓,吓得妈妈一跳,陡然转过身,心急火燎地问:“怎么了,怎么了,宝儿?你想要什么?”边说边在他身上摸索,似要检查下他哪儿不舒服。
      这小男孩目前还不会说话,着急时,夹着口水能喊出几个音节,都无意义。他所有的表达仅限于和妈妈之间的沟通,旁人若是想理解他的意思,端看妈妈凭借着照顾他的经验根据情境分析后转达给别人。
      我只听到他“嗯,嗯”了几声,正大惑不解,妈妈却茅塞顿开,攥着他的手温和的安慰道:“妈妈不走,妈妈就这儿陪你。你快点躺好,老师还等着你上课呢!”说着,妈妈一手握着他的小手,一手把他的身子往下拉一拉,重新给他枕好枕头。
      而他,一脸乖巧的躺在妈妈身边,趁着妈妈给他整理姿势的缝隙,把妈妈的衣边捉住,紧紧地拉在手里。这时,口水已经留到下巴颏底下。
      我拉过他的一条腿,开始给他做放松运动,看到妈妈还在替他收拾蜷缩起来的衣服,我用眼神示意妈妈,“宝妈,先为孩子擦一擦口水吧。”
      妈妈骤然停下手中的动作,顺着我的眼神提示看向口水流淌的地方,快要滑进衣服里了。妈妈抽出攥着他的手,紧忙扯过纸巾,给他擦干净,并在下巴处给他垫了张纸巾。
      忙完之后,不好意思地笑着转过头对我说:“天天流口水,擦都来不及。”
      “没事儿,孩子都这样。现在冬天,还好些,穿的衣服厚,湿不透。若是夏天,一湿一大片,眨眼就得换一身。”见得多了,也就能理解家长的抱怨。
      “可不是嘛!我以前都给他戴围嘴,今天下来的急,忘记给他系上。”妈妈一脸赞同,又攥住他的手,问我:“老师,你说他老是流口水是怎么回事呀?村里的老人说,‘孩子流口水要吃猪尾巴。’我给他炖了好多次猪尾巴吃,也没见得管用。”
      这个问题对于做过儿童言语康复的老师来讲,挺简单。可我没做过儿童语言,对于很多基本知识都是一知半解,不敢随便回答妈妈。于是,又开始练习太极拳。
      “哦,原来如此啊!我们老家也有这样的说法,但我没有试过,不知道真假。”
      “老家的人都迷信,有没有的事儿都说得跟真的一样。”这话儿有些自嘲,不知道她想到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神情十分落寞。
      见她如此,我心里非常不好受。于是,绞尽脑汁地想出几种可能,找了个感觉最靠谱地告诉她,“他口水多,可能是嘴巴控制不好,唇肌力量弱,吞咽不及时,就流出来了。”
      “是,有这个可能。他到现在还是只会用奶瓶喝水,奶嘴上的眼稍微大一些,就能呛着。”妈妈回忆着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继续和我聊天。
      “那吃饭怎么办啊?不会还喝奶粉吧?”我诧异地问。
      “这倒没有!他喜欢吃软一些的食物,稍微硬一点儿都咽不下去。你看,他能吃蛋羹,煮鸡蛋就吃不下。”
      “那就多给他练习练习,多吃些硬点的食物。”
      “这不是怕他呛着嘛,不敢给他吃。”
      “那你可以给他约节语言课,让专业的语言老师给他练一练吞咽功能。练一段时间,就应该没问题了。”
      “张医生给开了语言训练,我们不想做。”
      “为什么呀?您不想解决他的语言问题吗?”
      “怎么不想,做梦都想啊!我们之前在老家做过,从一岁半开始做,一点儿效果都没有。到现在,连声‘妈妈’都不会叫。”
      “有的孩子可能就是见效慢。您别灰心,多带他出去走走,像是公园啊、小区啊、超市啊等等,这些人多的地方。见的人多了,听到的多了,可能对他语言的发展也有好处。”
      “前两年还挺愿意经常带他出去走走,今年没怎么出去。”说到这儿,妈妈的情绪瞬间低落,都变得不怎么爱说话。
      “为什么呀?带他出去玩多好啊!他能学到更多东西,您也能散散心。光在家陪着他,他烦您也烦。”我心里有些想当然,以为她不愿带孩子出去,害怕麻烦。毕竟,带一个正常的孩子出门都要准备许多东西,比如水、推车、吃的、玩具等。何况他还是位特殊孩子,需要带的东西比其他孩子更加多。
      “我也想带他出去,我们一开始上语言课的时候,人家语言老师就告诉我们要多带他出去走走,我一直听老师的话。早晨、中午、晚上,吃晚饭就带着他出去逛。前两年还好点儿,年龄小,看不出和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这几年年龄渐长,和其他小朋友的不同逐渐地显现出来。每次出去,别人都用那样的眼光看他,就是那样的,你能明白吗?就是那样的眼光……”说到这儿,妈妈的情绪已然崩溃,她表达不出具体的词语来形容别人看她和她孩子的眼光。只是那一眼眼直白或偷窥的目光让她忍受不了,心中觉得难堪。她一直强调那种,虽然没说出到底是哪一种,但是我瞬间就懂了。
      “我懂,我懂你说得那种眼光……”我沉声接过妈妈的话头,她重复得自己的声线都在发抖,语气哽咽到不能自控。
      “老师,我不是在乎别人眼光的人。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但是我在乎别人看他的眼光,我不能忍!他从出生就这样,若是他懂得,这绝非他所愿。就是因为他什么都不懂,我才不能忍受别人像看猴子一样看他,他还笑得那么开心,那么纯真!他做错什么?他没做错什么!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愿意带他出去走走,即使他非常喜欢,我也不愿意。在家挺好的,在家没人笑话他,没人看轻他,也没人拿他当猴耍!”
      妈妈笑着擦擦脸上的泪,低下头,看看揪着她衣袖,努力仰头看着她的儿子,破涕为笑,抽出纸巾,擦擦儿子嘴角的口水,“怎么又流口水啦?不用看妈妈,妈妈没事儿。你好好配合老师做训练,做好后,我们就可以回家啦。”
      妈妈这一哭一笑弄得我心情很沉重,我学着妈妈,笑笑说:“我小时候当过一段时间的留守儿童,和奶奶在老家,但不住一块儿。我的饭要自己解决,衣服要自己洗。夏天还好说,涮一把就完事儿。冬天,就难了。冷水冷灶的,连脸都不想洗,哪还有心思洗衣服啊!都攒着,等妈妈回来洗。妈妈不回来,就一直穿着。里面的衣服还好,看不出什么。外面的羽绒服,脏的没眼看。我还老喜欢穿一件橘黄色的,蹭的袖口、衣前,锃光瓦亮。他们都称呼我的衣服是‘照明衫’。那时候也开始懂事儿了,每次听说这个,心里都很不好受。放学也不想疯窜傻跑去了,灰溜溜的回家藏着,喊都不得出门的。”
      “扑哧!”妈妈被我逗乐了,又觉得这么笑不好,想了想说:“小时候都这样,我小时候也这样。一年到头买不一件新衣服,小的捡大的穿,大的捡父母亲友的穿。天天衣衫褴褛,鼻涕横流。”
      “哈哈!其实我小时候挺自卑的,一直延续到我长大。我实习那会儿,在医院见到一位患者,她穿的衣服和我小时候穿的衣服脏得一摸一样,瞬间就感到圆满了。那位患者有三个儿子,她自己请了位保姆在医院里照顾她。保姆只管她吃、喝、睡觉和训练,不管她洗衣服,她儿子一周来一次,也注意不到。就造成她也穿上了一件‘照明衫’,她没生病之前还是一位内科医生呢!”
      “哎,人呐!她自己可能也没想到临老了会这样!幸好我还有个贴心的女儿。”
      “也是。谁能料得到明天啊,还是珍惜今天,别太在意别人的眼光!”我趁机做出总结,委婉的劝道。
      妈妈沉浸在我说得故事里的欢乐里,情绪看着非常好,快乐的点头说,“对,对,对!”
      看着妈妈心情平复下来,我心里也安稳不少。第一天带孩子上课,弄哭家长可不是件好兆头。不过,我又记起初中的一件事情。
      我们那一届学生,一共有十四个班。我所在的十四班和临近的十三班是兄弟班级,不管做什么事情,学校都喜欢把我们安排在一起。集体活动如此,老师分配亦如此。十三班的班主任是位女语文老师,亦是我们班的语文老师。我们班的班主任是位男物理老师,亦是十三班的物理老师。
      我们的班主任非常有意思,万事不管,好似只是个挂名班主任。他上课也很有趣儿,不管问他什么问题,他都说不出个所以然。他所谓的讲课总是一种模式,因为……,所以……。举个例子:第二题选A答案,若学生问为什么选A,他的回答就是因为这道题选A,所以是A答案。这样的次数多了,连其他班的同学都对此人闻名遐迩。渐渐地,在我们班没了声望,男生们也越来越洒脱。
      有一次,几位调皮的男生在走廊里嬉闹,恰巧路过一个长相特殊的女孩,这可让他们找到乐子了。从头到尾,品头论足,全是些让人听了羞愧难当,觉得被欺侮的话儿。
      我们班主任上来巡查,看了个正着。他清清嗓子,瘪瘪嘴,似是要训斥他们。结果,他张口说出来的话却是,“站这儿干嘛呢,吃饭了吗?”
      我们这些旁观的人,就不应该对他抱有期望。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和他相处久了,都要分不出好赖。碰上强的,认怂;遇见弱的,可劲儿欺负。男生们像没事儿人一样,看风景的看风景,整理发型的继续照镜子。
      没人搭理他,他也不觉得尴尬,转身想走。可不凑巧的是,一转身正好碰到十三班的班主任来给我们班上语文课。这下他尴尬极了,也不知道语文老师看到多少。语文老师轻轻颔首,侧身让他过去。他窘迫地笑笑,连招呼都顾不得打,狼狈逃窜。
      语文老师也没往后看,直接往前一站,锋芒毕露,气势逼人地朝那几位男生问:“都站这儿干嘛呢,还不到上课的点吗?”声音不轻不重,不急不缓,我在教室里听得真真的,心想:可不是吗,还差两分钟呢!同时,即觉得解气,又觉得悲哀。两家班主任怎么差距这么大呢!
      大约门口的那几位同学和我想的一样,但是没胆量说,一哄而散,像是有老虎追似的,急急忙忙地冲进教室,跑回座位上坐好。语文老师紧跟其后,步伐沉重的走上讲台,把怀里抱着的课本和教案“啪唧”摔在桌子上。
      然后,表情严肃地回过头,胳膊肘倚在讲桌上,面向我们,沉声说:“按理说,这些话儿不该我给你们说,但咱们两个班是兄弟班级,我又是你们的语文老师,既然碰上了,总得多讲一点儿,教一些做人的基本常识。你听也好,不听也罢,我的出发点是为你们好。别等到以后遇到事儿了,怨老师没教你。”说着,竖起左手的食指指向屋顶,顿然加重语气,“记住: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别人!”
      她严肃的表情,威严的声音,瞬间把我们镇住。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手排好放到课桌上,坐直了身子。破坏气氛的是上课铃猝然响起。我们教室的门没关,教室门口人来人往,脚步凌乱,嘈杂的声音掩盖住语文老师的谆谆教导。
      语文老师不得不拔高音量和我们讲话,边讲边快步走下讲台去关门,“你走在大马路上,有个缺胳膊少腿的、脸上长胎记的、长得比你矮比你胖的,你别一劲儿的瞅人家,有什么好瞅的?都是一只鼻子,两只眼睛,没什么好奇怪的。要学会尊重别人,这也是尊重自己。”她正好走到门口,用拖把顶住门。
      可能感觉到同学们的目光都在盯着门口,以为苦口婆心地跟我们讲这么严肃的话题,我们却没心没肺的只顾着看热闹。她十分恼火,骤然回过头,脑后的短发迅速的飞起来,眼神凶狠地说:“你瞅,瞅什么瞅?”
      我正好聚精会神地盯着她的动作,专心听她的悉心教导,她乍然回头,又用如此恶狠狠的眼神看着我,彻底把我吓到了。我瞬间缩了脑袋,安安静静的低下头呆着,再也不敢看她的眼睛,也把她那天讲的话深深地烙印在心里。
      事后,我知道她不是针对我,也不光只是看向我,可我就是忘记不了那双眼睛,有凶狠,有失望,有痛心,也有无力。她心里一定是觉得我们没救了,从那之后再也没对我们多说过一句话。
      可是,她不知道,躲在角落里的我在今后的时光里把她的话牢牢地记在心里。路上遇到特殊的人,一打眼看到他的特殊之处,立马低下头,不再去盯着人家看。以后,见得多了,匆匆一眼,立马挪开视线,控制自如。
      其实,说着简单,做起来却很难。我是康复专业的,学过步态分析,别说特殊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即使把一个正常人放到我面前,也能打眼就找出他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毛病。这是个非常不好的习惯,也可以说是职业毛病。之所以能安安稳稳的活到现在没被打,得多亏了语文老师的那场有意义地教导。真心的,感激她一辈子!
      今天,听到妈妈地哭诉,我才真正懂得自己一个好奇的目光是多么得伤人自尊!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