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3、第 23 章 ...
-
然而墨锦仔细想了想,撇了撇嘴,还是算了,她怕秦始皇把这当黑历史,然后直接把她这个知道未来黑历史的人给宰了。
于是还是一字不改的按照《史记》来写了。
就来就是秦二世了,墨锦叹了口气,这篇文章看完,也不知道秦始皇会不会直接发疯,还好明天又到了回墨家里的时间了。
明天一早拿给嬴政,然后赶快跑路,去墨家里躲两天,嬴政不派人喊,绝对不能再那么自觉回咸阳宫了!
这么想着,墨锦继续写道: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
九月,葬始皇郦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令匠作机驽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
于是二世乃遵用赵高,申法令。乃阴与赵高谋曰:“大臣不服,官吏尚强,及诸公子必与我争,为之奈何?”
高曰:“臣固愿言而未敢也。先帝之大臣,皆天下累世名贵人也,积功劳世以相传久矣。今高素小贱,陛下幸称举,令在上位,管中事。
大臣鞅鞅,特以貌从臣,其心实不服。今上出,不因此时案郡县守尉有罪者诛之,上以振威天下,下以除去上生平所不可者。
今时不师文而决于武力,愿陛下遂从时毋疑,即群臣不及谋。明主收举余民,贱者贵之,贫者富之,远者近之,则上下集而国安矣。”
二世曰:“善。”
乃行诛大臣及诸公子,以罪过连逮少近官三郎,无得立者,而六公子戮死于杜。
……
七月,戍卒陈胜等反故荆地,为“张楚”。胜自立为楚王,居陈,遣诸将徇地。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相立为侯王,合从西乡,名为伐秦,不可胜数也。
……
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曰:“将相不辱。”自杀。斯卒囚,就五刑。
……
八月已亥,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后群臣皆畏高。
……
使臣蚤言,皆已诛,安得至今?”阎乐前即二世数曰:“足下骄恣,诛杀无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为计。”
二世曰:“丞相可得见否?
乐曰:“不可。”
二世曰:“吾愿得一郡为王。”弗许。
又曰:“愿为万户侯。”弗许。
曰:“愿与妻子为黔首,比诸公子。”阎乐曰:“臣受命于丞相,为天下诛足下,足下虽多言,臣不敢报。”
麾其兵进。二世自杀。
……
斋五日,子婴与其子二人谋曰:丞相高杀二世望夷宫,恐群臣诛之,乃详以义立我。我闻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王关中。今使我斋见庙,此欲因庙中杀我。我称病不行,丞相必自来,来则杀之。”
高使人请子婴数辈,子婴不行,高果自往,曰:“宗庙重事,王奈何不行?”子婴遂刺杀高于斋宫,三族高家以徇咸阳。
子婴为秦王四十六日,楚将沛公破秦军入武关,遂至霸上,使人约降子婴。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
……
项羽为西楚霸王,主命分天下王诸侯,秦竟灭矣。后五年,天下定于汉。
……
秦王足已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土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
故使天下之土,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
……
故先王见始终之变,知存亡之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
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
故曰“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于戮杀者,正倾非也。
是二世之过也。
……
贾谊、司马迁曰:“向使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俗传秦始皇起罪恶,胡亥极,得其理矣。复责小子,云秦地可全,所谓不通时变者也。
纪季以酅,《春秋》不名。吾读《秦纪》,至于子婴车裂赵高,未尝不健其决,怜其志。婴死生之义备矣。
终于写完了,墨锦揉了揉发胀的手腕,还好每天都练字,要不然这么一篇《秦始皇本纪》得把她写废了。
从酉时中,写到亥时末,按照现代的时间也就是大概从下午6点左右,写到晚上11点,整整五个小时,写了一万五千字左右,幸好用的是铅笔,这要是用毛笔写,说不定十个小时也不一定写完。
看着这整整写满了十多张白纸的密密麻麻的文字,墨锦真不知道嬴政会不会有心情看下去。
不过,她给嬴政写的洪荒小说,嬴政都能读下去,这个应该也不太难吧。
墨锦也懒得想,总之随他看不看吧,该给的都给了,做为千古一帝,封建制度中最伟大的帝王,总不至于让别人提醒着进步吧。
说实话,以后世的眼光来看,墨锦觉得《史记》中对于秦始皇的评价片有失偏颇,或者说很多史学家把秦始皇定义为一个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的暴君,本来就太过片面。
或许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手段太过强硬,没修生养息是一方面,最主要还是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
因此,秦始皇才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
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在墨锦看来,应该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
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注意战国末期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尤其要注意秦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历史特点,以及它们对秦始皇的影响。
这后一点是整个封建社会,对秦始皇评价中,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问题。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
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
然而,这一点却一直是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
秦始皇最大的贡献其实还在于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于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
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种大胆的革新,他不仅改变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封建的社会经济顺利地向前发展。
单凭借这一点看,任何人都无法抹杀秦始皇伟大的历史功绩。
贾谊《过秦论》说秦始皇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是何人?
西汉儒家人!
首先,作为西汉人,喷暴秦就是政治正确啊,难道还能像秦始皇的小迷弟一样把秦始皇夸的天花乱坠吗?
其次,作为儒家人,因为秦始皇和他们的治国思想走的不是一个路线啊!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贾谊作为儒家人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他当然要喷秦始皇了,不说秦始皇是暴君,怎么能凸显他们儒家仁爱呢?
然而儒家真的可以治国吗?宋朝,纵观历史,自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多少朝代灭亡存在儒家影子?
比如西汉,西汉中后期,也就是汉元帝开始,儒学成为了唯一的治国理念,儒学渐渐排斥和覆盖了其它所有思想,而儒学讲究推崇圣人,以己为尊,讲究皇位当如三皇五帝,有德者居之。
而后期善于表演的王莽就是以圣人的姿态迷惑了全天下的人,被全国百姓推崇为大圣人,而这样有德之人就应该当皇帝,然后在王莽可以操作天下民心为己所用,称帝岂不是分分钟的事情。
儒家经典派的狂热,摧垮了西汉帝国,毕竟思想,才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凝聚力,西汉王朝被儒家思想摧垮。
好吧,其实儒家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只是人心不是那么好把握的,圣人的言论告诉他们要成为君子,然而他们却成了伪君子,这和学术无关,和他们的本性有关,不能因为这就否定儒家。
但是墨锦不一样啊,她就是以黑儒家做为为这辈子的目标的,谁让儒道世界女子不能有文位的,甚至她还因为抄了一首主席的诗,被勒死了,她这辈子就是要把儒家好好压下去,搞学术就好好搞学术,想靠着天命参政?
呵呵,别把秦始皇不当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