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第 8 章 ...
-
社会学的老师推荐过一本书叫《不平等的童年》当时读过深有感触。
B老师和我们分享了一件事,是关于一个孩子哭的故事。
大意是有个孩子想要拿着手里的东西和其他的小朋友玩,但是由于胆怯站在原地哭了起来,妈妈并不知道前因后果,将他抱在怀里,轻生安抚,见他不哭了,就让他一直跟着坐在她身边。
其实听到这里的时候我并没有感觉到错,甚至觉得他的妈妈及时察觉到了他的情绪,进行安抚很好。
后来老师说了一点,他看似不哭了,但是他也损失了很多比如表达,让我恍然大悟。
我们安抚了情绪却没寻求到本质,他并不会这种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想法。
妈妈也应该询问清楚他的心思,如果一次还好,许许多多的积累下来,往后的许多年里,他可能都不会和母亲说着自己的想法。
这种母子之间也会存在隔阂,会觉得你根本不了解我所需要的什么,也会不愿意交流。
因为他在小时候并没有获得这种表达的能力的培养。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了和我母亲的关系,我和她并不亲近。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一直是家庭主妇,干不完的农活,我和她少有交流,小时候也会交流,她会问我最开始还会说一些,大概是观念的不同,总是以她的批驳结束,渐渐疏远,她的想法我不理解,我的想法她也无从得知,张口总是教育,我该怎么做怎么做的好。
有时候当一件事情我本来想做的时候,她说完我就不想做了,大概也算逆反心理。
而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我和她的关系。
我和她中间夹杂了很多的事情,不能说原不原谅,但终究无法释怀,可能医者不自医也是这个道理。
后来渐渐读书接受教育,我在对待家中的孩子的时候,总会蹲下来或者坐下,和他的眼睛对视,面对面交流询问他的原因,尽量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交流,就这样一样一样的慢慢了解他。
或许不是最好的方法,但也在试图寻找一种最合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