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有的人醒了,有的人依旧在盲目前行。 ...
-
许多人都觉得《云边有个小卖部》写得好,大概是都跟我一样,能在主人公刘十三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能在外婆身上看见家人的影子。
刘十三是一个很现实的人物,他跟大多数人一样自我感动地活着,自以为正确地活着。一直到真正经历人生重大挫折后才开始醒悟,真的活了过来。
——引言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刘十三一定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他小小年纪就有着自己的计划,有一个宏远的目标,并且为之努力。
然后渐渐到他长大,考高中考大学,都是以失败告终。很多评论都说天赋对一个人真的很重要,努力不一定都是有结果的。
可我觉得不是,刘十三的努力没有结果并不是他真的用心去努力了。
他只是懒,尽管他为了高考每天晚上都要熬夜到外婆强制给他关灯,打着蜡烛都要背书刷题,我还是觉得他懒。他懒得不是行动而是头脑,懒得思考总结,学习是要动脑子学习的,要真正消化为自己的知识。而他只想用思维的便捷——“刷题”,作为自己前进的路径。
看到这里不经想到现实里多少人不都是这样,包括我自己。
我明知道要主动动脑,可是思维就像是一根顿木一样,完全拉不动,就想着我再多看看,在知识的海洋里浸泡着,知识们就能把顿木软化,顺着顿木的罅隙浸入内里。然而这些是没用的。
事实证明都后面刘三十恋爱、工作他总是表现的很懦弱,自我麻痹的努力。看到那里的时候很不想看下去了,我就想着,这样一个糟糕的人我为什么要看他,他能给我什么样的启迪,这样糟糕的思想不会把我晦暗的人生影响得更加晦暗吗?就连程霜在离开的时候都明确指出:“你又懒又......我为什么要喜欢你,可我就是喜欢你。”
是啊,刘十三真的好懒好失败,在大城市里卖不出去保险,到了家乡小镇都是熟人,依靠自己也卖不出保险,他在镇上第一单去找牛大田的时候,过程中都几次退缩,最终能卖出去完全是程霜和球球推着他往前走。
以及到后面能卖出更多的保险,也是依据程霜熬夜给他做出来的数据分析。程霜到这里还不到一个月啊,对镇上的人都不熟,都能为怎么卖出保险而想法子。可是六十三呢,他除了看书,从来不会自己主动分析过,也从没见他把书中的技巧运动到现实里。或许是有的,那就是他学会了什么人适合购买什么保险,可是他从来没能靠自己让人家购买。
不得不承认,刘十三后面能主动跟邻里聊天适时推销离不开前期程霜给他打下的基础。
可是尽管前中期的刘十三这样的糟糕,后面的时候,这本书依然把我哭得不能自已。
其他读者都说从十二章开始就有不好的预感,确实,但真正让我哭得伤心的是最后两章,每一个字都是眼泪。
这个时候我才明白整本书的一气呵成,长达百分之八十几的铺垫,并且首尾呼应。
都说有目的看书,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这本书讲的什么,也不知道能汲取到什么。但是现在我知道了,留守老人真的很孤独,外婆对刘三十的亲情让我感同身受,让我真的很想把奶奶接到身边来,可是现实不允许,就像前期的刘十三一样,我们为了自己的人生都来不及,无力再多负担一个人。我唯一能多做的就是时常回去看看她,多多关心她。
书里的故事让我更加珍惜身边人,每一个到你生命里的过客都有他存在的意义,但也有可以忽视的意义;人的善良真的很重要,努力也很重要,有方法的努力更加重要。
就像牛大田他虽然开赌场不干好事,可是他的心是好的,他能为了兄弟为了爱人做出最大的努力,也能在小学文化都很差的情况下把自己活得很好,这一点刘十三拍马也比不上他。
刘十三是懦弱的,好在他最后成长起来了。或许这就是我要中这本书里汲取的力量。
刘十三是一个很现实的人物。他跟我是如此的相像,就像前几年我大学毕业浑浑噩噩一事无成,参加的工作第一份试用期没有通过就把我打击到,此后几年都把自己缩在壳里,不能走出来,觉得自己就是这样一个糟糕的人。直到二十八岁才终于意识到,人是要自立才能活得好有未来。无用功的努力没有一点意义。
可能刘十三真的跟我太像了,所以前面真的好不喜欢他,就连啃老都一模一样。好在他终于立起来了,而我也在立起来的路上。
共勉。
后记:
现在想来刘十三的名字何尝不是一种影射,古人云“人三十而立”,只有真的经历过一段人生后,才能看清往后的道路。有的人在这个时刻醒悟了,而有的人还在向着以往的步奏继续前行着。
我想大多数对这本书念念不忘的人,大概都会有“三十而立”的感受,不管这个而立的是发生在何种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