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诗人杜甫曾吟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夜晚每每想到这句话,我总是抬头找寻月亮。有时,它被乌云遮挡,看不到它的光亮,一股惆帐便涌上我心头;有时,它明亮地像一个“白玉盘”,我的眼泪又没出息似的充盈了眼眶。我心中疑惑,为何看或看不到月亮我都会伤感?我想,是因为我看到月亮,总会思念起家乡。
      家乡的亲人让我牵肠挂肚,家乡的饭菜让我身不由己地回味,而我想真正紧紧地把我和家乡系在一起的是那根绳——家乡文化的绳。正是这根绳在我的心里系下了一个解不开的文化结。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姑娘。小时候,我对家乡文化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只是能够明白某样东西某种形式只在我们家乡有,这就代表着家乡的文化。
      每年正月十五,浚县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从大伾山开始绵延近十里,人山人海,舞狮,扭秧歌,踩高跷,唱戏曲,跑旱船,每年都会有许多精彩的民俗文化表演。在锣鼓喧天的热闹中,有着一种回归传统的年味。在儿时的记忆里,人挤着人看表演。街上卖糖葫芦的,卖金箍棒玩具的,卖气球的,卖烤红薯的,我都想要,我都好奇。我就坐在爸爸的肩上,吃着糖人,冻红着小脸,就算是手上沾满了化了的糖黏糊糊的,流着鼻涕,也觉得幸福得很。
      我看到街上的小孩都拿着黑色的鸟吹,而且还能吹出“咕咕”的声音,感觉他们得意极了、神气极了。我也吵着闹着让我爸给我买,我爸经不住我的“一哭二闹三上吊”,只得给我买了来。那时,我爸告诉我说它叫“泥咕咕”,有斑鸠、人物多种样式,是我们那独有的。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骄傲的感觉,就觉得这个东西只有在我们这才能买得到。
      长大了,课业多了,压力大了,我的书桌被卷子堆得满满的,但小时候买的泥咕咕仍然安安静静地站在柜子里。有时候心情烦躁了,就会打开柜子看一看它们,思绪仿佛也会飘到儿时的记忆里。
      上大二时,我也没有想到我会再次与泥咕咕结缘。大二学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河南省非遗的采写项目,当我得知可以回到家乡采访自己家乡的非遗传承人的时候,激动之情难以掩饰。
      当我看到河南省各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上有“浚县泥咕咕”几个字时,感觉刹那间自己仿佛获得了一把钥匙,可以打开我对泥咕咕的封存已久的好奇和兴趣。几经周折,我有幸联系到了一位浚县泥咕咕的传承人。
      初次进入到他的家中,进入我眼帘的是:微弱的灯光,烧得正旺的炉子,瓶瓶罐罐的颜料……在简陋的作坊里,这位传承人和他的徒弟正坐在小桌前给泥塑上颜色。听村民说这位传承人天赋很高,七岁就学会了捏泥咕咕,他农闲的时候也时常捏点泥咕咕和父亲一起到集市上卖。他学习捏泥咕咕与家族影响有关,他祖上八代人都从事着泥咕咕这个行业,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九代了。和他交流的时候,感觉他是一个纯朴的农民,是一个“活到老捏到老”的艺人,十分的平易近人。在一旁的我一边听着他讲着自己的从艺经历,一边看着他娴熟地给各式各样的泥塑上颜色。那一刻,我感觉是我离泥咕咕的生命最近的一刻,因为我亲眼见证了它从泥团蜕变成活灵活现的“动物”,从黄色变成斑斓的五彩,因为我见到了一辈子捏制泥咕咕的老艺人。
      后来,每当我想到自己曾经采访过浚县泥咕咕的传承人,就会觉得骄傲和满足。但我想,我和泥咕咕的每次相遇,与其说是缘分,倒不如说是已经注定好了的。因为我生在这里,是这里的人,肯定会受到家乡文化的影响,肯定会被文化的绳子系在一起。
      这根文化结在我是幼稚顽童之时就埋下了一个文化的种子。我同这颗种子一同长大,和它一同存储着家乡的文化情结,终于有一天,我远离家乡外出求学,我发现自己的心总是被那根绳牵引着,被那颗种子呼唤着。我的心里,除了家乡的小结,还有中原的大结。因为我知道,我是河南人,中原文化结就是由许许多多的家乡文化结编织成的。无论走在哪里,这根结都让我们有归属感;无论时间过去多久,这根结都解不开。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