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古体诗与近体诗(唐代区分) ...
-
古体诗:古诗(唐以前的)、楚辞、乐府诗。
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注:
①秦朝设乐府,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
②骈文源于汉魏,盛于隋唐。
③唐宋古文运动:
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④新乐府运动:
中唐时期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兴起于贞元、元和年间,以白居易、元稹为主要的倡导者。新乐府运动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运衰微,各种矛盾加剧。一些关心国运的有志之士殷勤地关注现实政治,希望国家能再度繁荣。因此他们放弃了盛唐的理想主义,而走向现实主义,以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民生、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的新乐府运动便应运而生。
⑤建安七子:孔融、阮瑀、徐干、王琳、应玚、王粲、刘祯。
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建安七子与“三曹”往往被视作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
⑥竹林七贤:
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七人亦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
近体诗:唐代形成了一种格律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
每首四句,五言的称五绝,七言称七绝。
每首八句,五言的称五律,七言的称七律。超过八句称排律或长律。重平仄、押韵、对偶,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单调:一段;双调:两段,字数、平仄大致相等。
第一段: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后阙,下阙,下片。
——
曲:又称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于金,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散曲有小令、套曲两种。
——
扩充:诗按内容分:叙事诗、抒情诗、怀古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悼亡诗、讽喻诗、咏物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