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9、杯酒2 ...

  •   江平问:“匈奴呢?自从宁老将军打怕了匈奴后,我们与匈奴已经将二十年没有打过仗,这次他们来势汹汹,朝中有与匈奴作战经验的武将太过年迈,已经不合适请他们上战场,而年轻的又没经验。要不让我去吧,虽然我当年只是一小卒,好歹跟宁老将军打过匈奴,多少是有几分了解的。”

      宁楚林摇了摇头:“匈奴的地形你了解吗?你能保证在那戈壁沙漠里不迷路吗?匈奴的部落你有多少了解?你知道他们彼此之间的勾角吗?”

      一连四个问题,江平只能叹气:“实在不行,只能请杜老将军出山,他的身子骨打不了仗,但排兵布阵总归是能做到的。我与杜老将军一起去,就不信打不下匈奴。”

      宁楚林沉吟片刻:“如今粮草只能支撑到冬天,你如果和杜老将军一起,在立冬之前能打完吗?”

      江平诧异道:“我知道国库缺钱,可已经这么缺钱了吗?”

      宁楚林缓缓点头:“你虽然是太尉,但总在军营练兵,应当不太知道如今的情况。前些年先帝减免税收,国库收入本来就少,再加上王公贪墨、国丧仪典。而且需要保证国库的银子在军队粮草以外,足够支撑早明年丰收,且还有余钱以备不时之需。我算了又算,只能到冬天。你也知道,冬天下雪之前,只匈奴兵马最急于战事的时候,如果拖到那时候,这一仗就不好打了。而如果拖到冬天之后,只能求和。”

      江平陷入沉思。他对匈奴不熟,杜老将军又惯以行军稳健著称,不擅长打短线战役。而且匈奴二十年前那场惨败定然让他们无比仇视大齐朝廷,这一次定然是做足了准备,不止为劫掠过冬,更是为来复仇的。因此他还真不能保证自己与杜老将军挂帅出征,能够打赢匈奴。

      “你有什么想法?”

      宁楚林抿了抿嘴,看着江平的眼睛,笃定地说:“我亲自挂帅。”

      江平当即急声说:“不行!你……”

      “你听我说。”宁楚林打了个手势,冷静地解释,“我虽然和匈奴没有直接交手,但我父亲与匈奴打了一辈子,我对匈奴自然是比你了解的。自从六年前征战羌族回来,我就一直在研究匈奴各部。且我善于谋略,不是我自夸,论出奇兵打快仗,杜老将军赶不上我。”

      江平点头,这一点他自然承认,却有别的顾虑:“王司徒与李司空针对你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你如果领兵在外,朝内不知道要出什么乱子。我知道,你有削弱王公的打算,我都看出来了,他们怎会看不出来?以往你在朝内,他们不敢有太大动作,但你一出京城,可就不好说了。”

      宁楚林正色道:“所以我才来找你,我需要你帮忙,至少稳住军需供应,让我在外不被掣肘。”面对来势汹汹的匈奴,军需供应一旦出了问题,宁楚林便是神仙也救不回战局。

      江平自信道:“这你放心,有我在,军需粮草绝不会出差池。”

      宁楚林舒了口气。江平是武将,且是先帝驾崩前一年才领了太尉之职,因此鲜少插手朝中之事,对王公争斗更是避之唯恐不及,宁楚林最担心的就是他领兵在外,而江平在朝内退避,以至军队供应受损。

      “其他的你放心,内政我会拜托太傅帮忙,而且临走之前,我会给他们留一份大礼,让他们没心思针对我。”宁楚林笑了笑,“好歹是我亲自带兵,总不能给自己留个隐患啊。”

      江平这才放心:“你去吧,正好你也几年不打仗了,这次打个胜仗回来,司徒他们也能收敛点。”

      宁楚林也打的是这心思。地方官吏许多是他的人,但真论起来在中央的掌控度,宁楚林不如以王司徒和李司空为代表的的异姓权臣与王公世族。他们各谋利益,如果不是宁楚林异军突起,且有削弱王公的打算,也不会这么针对宁楚林。

      只是既然以利益为先,宁楚林便干脆让他们内斗,彼此消耗。如此一来,等他带着战功班师回朝,一则名望加身,二则对手减弱,收拢朝政就变得简单起来了。

      那么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让司徒与司空内斗。

      是人就有弱点,更何况是司徒与司空这种为自家谋利的人。宁楚林相信这一步棋自己能在出征之前布好,而更重要的,是去见太傅,交代好一应事宜。

      宁楚林却没想到,丁太傅病了,管家说他老太傅不见客。离府时宁楚林有些郁郁,但回到自己府中时便已经想明白了。在这个节骨眼,他的行动太明显。

      拜访太尉府也就罢了,谁都知道他是武将出身,与太尉又有袍泽之情,反正太尉向来不管朝堂上的事,只管兵,与其他权臣井水不犯河水。宁楚林登门拜访也只能是商量北征匈奴与南下平乱之事。说实话,这是个烫手山芋。匈奴二十年不犯中原,因此这一仗极不好打,是个有脑子的人都知道,司徒与司空可不想在这事上做手脚,万一打个败仗,得不偿失。因此宁楚林与太尉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

      但拜访太傅府,便涉及到了内政,若是让人觉得太傅中立的立场发生了改变,朝堂的麻烦就大了。好歹太傅桃李满天下,对许多文官是有一定的震慑效果的。

      因此如果宁楚林想让太傅帮他,第一步就是不能让人觉得他们有私交。

      思及至此,宁楚林便没有再纠结太傅的事,而是开始琢磨怎么给司空司徒留个绊子。

      处理文书至深夜,宁楚林注意到一封书信,是他埋在暗处的文官发过来的。王司徒的侄子是扬州城的一方恶霸,没人敢动他。他看上了个女子,可那女子已有婚约,他便强抢民女,逼得那女子上吊自杀。而女子父母与青梅竹马的未婚夫原准备进京告御状,却在路上被王司徒出手,找刺客杀了。

      王司徒膝下无子,他兄弟在早年为了保护王司徒,替他顶了个罪,被先帝流放了,这人身子骨不好,死在了流放的路上。因此王司徒对他这侄子溺爱得很,他也知道自己侄子不是做官的料,平生只好酒色,便干脆替他谋了个虚职,把他养在扬州,日日声色犬马。

      强抢民女这事也不是他第一回干了,只是之前女子大多囿于压力而屈服,只有这个性格刚烈,且其父母也不怕死,闹出了告御状这一出。为了不让侄子有损,王司徒只能出手。

      扬州城是富庶之地,刺史与太守都是司徒的人,自然就把这事压下去了,没闹起来。恰巧宁楚林的幕僚是其中一县丞,原不在事发的县,只是像他们这种地方小官闲时难免会谈及一些逸事。这事情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早就平息下来,别的县令就在喝醉酒的时候不小心说漏嘴,就让他知道了,进而传到了宁楚林这里。

      “这还真是打瞌睡就有人送枕头啊。”宁楚林啧啧感慨,当即写了一封回信,让县丞搜集证据,又另写一封书信,在当值时交给尚书台他的一名心腹,嘱托他在匈奴战事正酣的时候把这件事想办法捅给李司空。

      王与李是两个大家族,虽然当下一致对外,处处给宁楚林使绊子,但等宁楚林领兵在外,跟匈奴人一打仗,这俩人肯定得内斗,进而趁宁楚林不在的时候分割朝政。若是捅得早了,恐怕北边仗还没打完,京城里这两家又和好了。

      宁楚林不打算直接搞王司徒,这人位高权重,不是一件事就能动得了的,不过王大侄子这次可就要不好受了,不死也得脱层皮。

      宁楚林给扬州的所有心腹官员都去了书信,正好现在扬州有暴乱,干脆让他们把暴乱和王大侄子也找个办法攀扯上。王大侄子横行乡里,百姓对他肯定颇多怨言,指不定这暴乱有他几分功劳呢。这罪过不小,可不一定是王司徒能保得下来的。

      他也确实需要把这件事闹大,李司空是个极为精打细算的人,他如果觉得王大侄子强抢民女的事不足以动到王司徒的根基,他便不会出手,因此宁楚林必须得让他看到足够大的诱惑。

      宁楚林把一切都谋划好,这才开始写赈灾与北征的官员安排折子。

      官员安排是相对顺利的。赈灾是个肥差,宁楚林本以为赵仁的位子会有人觊觎,却没想到王系与李系的官员都没有动向,任由宁楚林推了个两不沾的老臣上去。

      其实王司徒与李司空倒是有心安排人赈灾,只是一则有武将平定叛乱,若是赈灾的时候留下什么把柄,风险太大。二则赵仁这人的行事作风也属实声名在外,一时间还真找不出除却政治立场以外,比他更合适的文官人选。

      至于北征匈奴,王李二人巴不得宁楚林赶紧离京,好让他们出手整治宁楚林一系的人。

      宁楚林到底是有手腕,而且因为先帝抚养的缘故,与小皇帝好歹比寻常官员亲近些,因此只要他在朝内,王李二人就做不了什么大的手脚,稍有不慎还会反被宁楚林算计。
note作者有话说
第69章 杯酒2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