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8、第六十八章 ...
-
宝安县从前只是一个小县城,因远离十三行,没能吃到海商暴利,祖祖辈辈都靠天吃饭,全县上下都透露出无比浓厚的穷酸气息。
直到徐稚纶带着宋斐大刀阔斧将县里整治一番:
先是以合法的暴力手段铲除不配合改革且暴虐贪污的本地大宗族,并将收回来的土地贱卖给无地佃农。
然后因地制宜,鼓励山民种植、培育果蔬,鼓励渔民改良捕获或养殖海鲜的方式,并组建多个农副产品加工厂以及商队,将农副产品精加工,卖到其他城市去。
最后是提倡创新,鼓励百工改造器械用具,以便利生活。
如此之下,宝安县短短几年就实现脱贫奔小康,徐稚纶也成了新一代青年才俊,让不少嫌弃他的人刮目相看。
在认真当官的同时,徐稚纶也没有“委屈自己”——一直致力于搞科学,先是出钱在港城修建科学院,然后大力招收“失业、待业、被排挤以及面临被处死风险”的西方科学家,科学事业搞得红红火火的。
这会儿,林澄、张鹤年、陈清徽三人便站在百工街入口。
陈清徽笑道:“这条街从前只是一个小巷子,零零散散开了几家杂货铺子。后来徐三爷自掏腰包补贴百工,渐渐有人做出很有意思的小玩意儿,拿到这里卖。后来便发展成繁荣的商业街,徐三爷见此,就取名为百工街。”
林澄看着眼前这条繁华的商业街,听着小商贩嘈杂的吆喝声,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若非街面上熙熙攘攘的人全穿着古装,她都怀疑自己在现代逛街。
这一瞬间,她心中有颗种子破土而出。
她看着街上的孩子们,若有所思:“街上的孩子都是这些商贩家的?”
“八成都是,”陈清徽道,“不过也有附近渔民、果农家的孩子,有些是来玩,有些是来守流动摊位。”
“呐,地上一排排的小方格,就是流动摊位。因摊位不够分,总有人为了摊位打架,后来又增添了衙役巡逻,便定下一月一租的规矩,租赁费为一吊钱。不过有些人无赖,爱占小便宜,不少摊主都会让自家孩子守着。”陈清徽指着远方的格子。
“一吊钱租金?这些小生意的利润怎么大?”
“挺大的,每个月的毛利润大多都有三四两银子。”
“一个月一租,怎么决定租赁人?”
“三户为一组,按顺序来。若是谁不服,抢别人的位子,会被衙役打出去,以后也不能在街上做生意。”
林澄点点头:“挺好。”
“不过有一点,”林澄又道,“这条街的繁荣在于百工的东西有新意,但如果技术没落了,这条街也会逐渐没落。所以最好建一所学校,结合东西方的教育培养他们,培育出有技术、有思想的工匠,让他们一代代创新,这条街才能维持下去。”
“好想法。”
三人回过头,看见两个男子,一个穿天蓝圆袍一个穿松绿箭袖。
陈清徽见是徐宴、宋斐,笑哈哈地打招呼:“十一叔、大表哥。”
然后对林澄和张鹤年道:“这是徐三爷的堂叔,徐宴。这是我表哥,宋斐。”
林澄和张鹤年客气地道了声好。
徐密看向林澄:“你是卫家那丫头?”
“是。”
“你方才说建学校,挺有意思的,再详细说说。”
封建时代中后期西方之所以吊打东方,就是因为国人对技术的忽视,如今这条繁荣的百工街,其实是科技发展的萌芽期。如果能促进这颗幼芽发展,科技就能迅猛发展,不至于在工业革命中落后。
而科技发展的前提是人才充足,是以她想根据现代的理工学院建立百工学校。
想了想,林澄指着远处的酒楼道:“徐叔父,不如去酒楼里说罢,这里太嘈杂。”
徐宴欣然应允。
到酒楼后,林澄道:“我的想法是以百工街为基础,建立一个百工学校。学校课程要综合考量,既要学诗书,也要学技术,还要学西方的新思想。老师可以请有名的商贩、西洋人,以及开明的读书人。至于学生的来源最好不设限、工人、渔民、农民甚至西洋人的孩子都允许去上学。
招生年龄控制在八岁左右,若是孩子有天赋,但年龄偏大,也可以适当放宽入学年龄。学习年限则为十年,如果学得好,结业后继续去科学院学习,如果成绩普通,就直接自己出去谋生。”
徐宴无意识地用食指关节敲打桌面,问道:“既然是学百工,为何要学诗书?”
“学诗书能明理,增长见识,若是只学技术,就只能培养出墨守成规的匠人,而不是科学家。教授诗书时最好剔除那些迂腐的东西,避免教出古板性子的学生。”
说着,她想到民族性的问题,补充道:“还有一点,一定要注意筛选西洋书籍,不能给学生过多宣传西洋教会或者负面思想,平时还得培育他们的爱国思想,以免学生被不怀好意的人蛊惑。”
徐宴挑眉:“爱国?忠君爱国?”
林澄仗着屋里没有其他人,口出大逆不道的言语:“不是,君是君,国是国,君不过是某个朝代短暂的掌权人,国却是万万千千个华夏子民凝聚出来的国家。
爱国是爱孕育出我们的土地,是爱与我们同根同源的同胞,是爱几千年来源远流长的璀璨文明,不是盲目尊崇某个掌权人。
一定要教育学生们爱国,让他们对这个国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愿意为了这个国家的繁荣努力拼搏,愿意拼死守卫这个国家,否则他们很容易被其他国家的人蛊惑,干出无可挽回的事。”
徐宴的神色变幻莫测,先是震惊这番话如此大逆不道,然后想到徐稚纶多次给他说林澄不同凡俗,又释然了,最后却莫名兴奋。
他连忙又问:“学生的来源又怎么说?为何不能设限?”
“让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共同上学,其一可以让他们互相学习,挖掘孩子们隐藏的天赋。
其二是避免形成小团体,若百工学校只许百工子弟上学,很容易将百工这个阶层的人团结起来。而渔民、农民的孩子,与百工子弟天然分属于不同团体,他们会不自觉地互相监督。避免百工在发达后脱离控制,影响官府对学校和工商这个阶层的掌控。
至于让西洋人的孩子去百工学校上学,既能减轻不同种族之间的隔阂,避免种族冲突,还能收买西洋科学家,让他们甘心为异国工作。”
徐宴抚掌大笑,指着林澄道:“你两个老师是闲云野鹤般的人物,不想教出个经纶济世之才,你合该在朝堂大展身手的。”
林澄微微一笑。
“这主意确实好,不如这样,你回去后写成策论,我拿去和纶小子商量商量如何?”
“好。”
宋斐并不喜欢这个规矩重重、物质匮乏的时代,一心想回到现代,所以除了按约定给徐稚纶赚钱,并没有想过做出什么事情改变这个时代。
他看一眼林澄,不确定她为什么提出这些想法,但还是想帮她一把:“我也有些想法,过两天我写一份计划书吧。”
徐宴笑着捶他一拳:“好侄子。”
陈清徽想了想也道:“我也想到点东西,也写一份吧。”
徐宴笑眯眯地给她倒茶:“多谢。”
张鹤年很羡慕地看着他们,她连林澄的话都听得似懂非懂,根本写不出来其他东西,只能默默坐着。
随后,徐宴提出去逛百工街:“有些东西确实有意思,前几天李骈就做出来一个新样式的车,只有两个轮子,一个人就能推着走,不必套牛马。”
林澄讶然:这是自行车?
她道:“这样好?怎么没人用?”
“嗐,还没真正做好呢,现在只能勉强能推着走,时常还散架。不过纶小子挺喜欢的,给他评了一个优等,还把他带去科学院,让他继续改良。”
徐稚纶根据宋斐的建议弄了一个百工奖励制度,分为优良中三个等级,优等创意品奖励纹银三十两,良、中依次为二十两、十两。
实打实的银子对宝安县的工匠刺激很大,他们都铆足了劲搞创新。除了一些小玩意儿,犁耙、纳凉扇、风车这些生活工具,都被改进过。
在认林家为干亲时,林踔以认亲礼为借口,已经把部分田庄、铺子给了林澄,连当年的租子都让人拿给她了。再加上历年来积攒的月例银子、各种表礼和长辈赏赐,如今她的私房银子有几万两。
反正这些钱干放着又不会下崽,还不如用在鼓励科技发展上。
她便道:“徐叔父,我挺喜欢这些东西的。我想投一笔钱,模仿百工奖再设立一个奖励制度,你看行吗?”
“行啊,你回去写个计划书给我,我看着安排。”
“好。”林澄又道,“我还想投两笔给女童和学校,一样给你写计划书?”
“对,”徐宴提醒她,“你别看一次只拿二三十两银子,但架不住次数多,还是很烧钱的。你可要想清楚。”
“嗯,我知道了。”
话毕,众人慢悠悠下楼,在街上随意闲逛,林澄买了不少新奇的手工品,准备送人。
走到一个绣活铺子前,林澄突然被摊主叫住:“姑娘,您裙子上的荷花是双面绣吗?”
林澄低头看了眼裙子,点头:“对,怎么了?”
摊主是个看不出年纪的妇人,见林澄态度和煦,连忙起身行礼,用语调奇怪的官话道:“姑娘,我自学过双面绣,但总绣不好,您能瞧瞧我的绣活,指点指点吗?”
林澄拿过绣绷正想说话,想到张鹤年今天一直插不上话,就将绣绷递到她面前:“姐姐帮她瞧瞧可好?双面绣我学得不好。”
张鹤年愣了会儿才接过绣绷,仔细看了许久,然后一一之处不足之处,又耐心教摊主怎么绣。
摊主千恩万谢,还给张鹤年一个有两个拳头大的海螺,又给林澄和陈清徽一人一个小点的海螺:“姑娘们别嫌弃,这是我去海边捡的,洗干净了的。”
三人道谢后又买了几件绣品,才继续闲逛。
张鹤年很喜欢海螺,一直拿着把玩。
陈清徽教她把海螺放在耳边:“这样能听到大海的声音。”
张鹤年半信半疑地将海螺贴近右耳,果然听见哗哗的响声,不由惊呼道:“真的有大海的声音!”
“是吧!”陈清徽随意地将海螺抛着玩,“你要是喜欢,下次我们去科学院那边的海滩上捡。那里不许赶海,岸上有很多贝壳海螺,还有螃蟹、蛏子、蛤蜊、扇贝这些,可以弄一个海边烧烤。”
张鹤年笑得眼睛弯弯的,连连点头,脑海里浮现出在海边自由自在捡海螺的美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