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一]:文中的“武媚”就是“武则天”。现在称“武媚”为“武则天”其实是不合乎历来对皇帝的称呼的。因为“则天”只是武氏的尊号,可以叫“则天皇帝”、“则天皇后”、“周则天”,但不能叫“武则天”。这就好像一般不称唐明皇李隆基为“李明皇”一样。
“则天”是武氏被迫移居上阳宫后,儿子中宗李显给她上的尊号,全称是“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临终前留下遗嘱,令去掉帝号,改称皇后。于是,“则天大圣皇后”便成了她的谥号。之所以叫“则天”,有两个说法。一说是因为她即皇帝位时,是在洛阳宫的南面正门“则天门”;另说是典出《论语》:“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所以,“则天”是她的号,不是她的名。开元九年(公元721年),著作郎吴兢编撰《则天实录》,开始使用则天二字概括性地称呼这位既是皇后又是皇帝的女人,此后“武则天”便成了她最通用的称呼了。
《旧唐书本纪第六 则天皇后》记载:“则天皇后武氏,讳曌(zhao4),并州文水人也。”瞾是武则天发明的字(武则天发明字的历史典故应该为很多人所熟悉),遗憾的是史籍中只记载了她喜欢“日月当空”这个字型,至今还未找到其他的旁证,说明她的本名与“曌”字的字型或者发音有关。可是“曌”这个字,在武则天登基之前没有人用,武则天下台之后也没有人用,所以不能算武则天的本名。
《新唐书 卷四 本纪第四》记载:“则天顺圣皇后武氏,讳珝,并州文水人也”,这个“讳珝”似乎没有任何索引根据,不知道欧阳修是从何挖出来。故笔者认为做不得准。
至于大家耳熟能详的“武媚娘”,则是唐太宗李世民给她的赐号。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则天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遂赐号“武媚”。唐朝称呼青少年女子喜欢在名字后面加一个“娘”字,“娘子”实际上是对青少年女子的大众称呼,不一定属于丈夫对妻子的专称,所以武媚也被称为武媚娘。
那么,武媚在称为“武媚”之前,她真正在地府登记的名字是什么呢?武则天的本名是什么?这是一个千古疑云,这里地府的记录姑且用她最早的对外称呼“武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