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1、第 21 章 ...

  •   顾采薇原本将大把时间花在书房自学和教室教人,后来改了作息,出外游玩赴宴多了起来,便只能挤时间、抽空教导柳庭璋。

      倒是柳庭璋在后爹秦秀才私塾里,全天候学习,点灯熬油,十分用功,依然稳定进步着。

      她知道务丰二十年,柳庭璋所在的息县会举行隔年一次的院试,就鼓励柳庭璋参加考试,早些考中秀才,他家的家境也能宽裕些,有更好的条件买书、买纸笔。

      夫子的时间有变化,柳庭璋又定下了次年参加院试的目标,师徒商议后,学习重点从理解儒家经典深意转变到了先行熟记,因此《春秋》、《书经》和《易经》这三本,柳庭璋便不如前两年学习的六本那么扎实,不过毕竟有夫子教导点拨,肯定大大强过死记硬背。

      就这样迎来务丰二十年,柳庭璋十三岁,顾采薇十岁了。

      世子妃张氏在去年十一月顺利生下女婴,这是诚王府的第一个孙辈,全家都非常喜欢,诚王给孙女起名为“珍”,疼惜之意一望既知。

      务丰二十年三月十四,是小小顾珍的百日,顾采薇不忍心让府中连着两日大操大办,顾采蓟更是不愿意过生辰应付各式宾客,因此三月十五当天,兄妹两人的生辰又没有大摆宴席。

      宾客们只在前一日祝贺诚王家孙女时,顺带送上了给龙凤胎平郡王、幼薇郡主的贺礼。

      倒是张氏,觉得因为自己怀孕和孩子百日,让小叔子、小姑子连着两年没有过好生辰,十分愧疚,从娘家要来不少好东西送给他俩。

      柳庭璋那里,十分巧合的是,息县院试正好定在三月十五进行。

      三月十四,诚王府满府衣香鬓影,处处欢声笑语。顾采薇从小侄女宴席上忙里偷闲抽身,到教室为柳庭璋写话加油鼓劲,祝他考中秀才。

      至于柳庭璋说想为夫子写篇贺文,顾采薇回复他:
      【你有这个心就够了。对我来说,若是明天能看到你考中的喜信,比什么都高兴。】

      院试当晚出榜,公布录取结果,因此顾采薇有此一说。

      【请夫子静候佳音。】柳庭璋的字体已经很有顾采薇的神韵,不过男子腕力更强些,他落笔更有力道,手下的字少了点柔婉,多了些冷峻,自成一格。

      顾采薇看着柳庭璋信心满满的回复,心下快慰,轻笑出声,转身离开教室,回归宴席,看父王和母妃争抢着抱小侄女去了。
      *
      三月十五,春光正好,柳庭璋恰恰十三岁整,大早起身,吃过娘亲孟氏备好的荷包蛋,与爹娘一同用过早饭阳春面,便准备前往县衙赴考。

      三年读书生涯,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的气质。他如今蜂腰猿背,双目含光,一身洗的干干净净的深靛色儒生长袍,衬得整个人像是藏在顽石中的美玉,只待一飞冲天。

      今日是息县两年一度的院试,县令、学政、劝谕等人早早到了县衙,等待学子们前来参加考试。

      旭日初升到艳阳高照,陆陆续续,学子们从各自家中赶来,老少不一。柳庭璋告别送行到县衙街角处的双亲,一人顺着络绎不绝的队伍,昂首阔步走了进去。他在其中算是年龄偏小,但并非最幼之人。

      今日考试共分两场,学子们上午先在县衙空院处笔试作答,一人一张卷子,都是填空题,内容出自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

      中午县衙管一顿午饭,大家伙等候着长官传唤。

      若是上午成绩过关,比如二十空,十八处答对,下午则由几位官员分别面试考问学子。若不然,则不能参加这样的复试,直接得到通知离开县衙。

      面试一看口齿对答,二看相貌身姿,三考对四书五经粗浅的理解。

      面试结束后,当天出榜,谁成了秀才,谁落第,一目了然。

      目送柳庭璋远去,秦秀才对孟氏说:“璋儿攻书三年,已经倒背如流,而且对于经义理解之深,远胜于我。此次见了长官只要正常表现,他必定能中。娘子放心吧,咱们先回家,待下午面试结束后,再来接璋儿也不迟。”

      孟氏也听儿子这么说过,一副信心十足的样子。她随着夫君一路回转,絮絮地轻声说道:“多亏你教他,才能有今日。放在以前,我们母子想都不敢想他能考秀才去。”

      秦秀才习惯性地拈着胡须,摇头道:“说来惭愧。我只是教了璋儿认字而已。他悟性极佳,练字、读书能够自学成才,我可不敢居功。近来,他对我讲的一些经义发散、阐释,让我都获益匪浅。”

      孟氏不太懂这些高深的东西,含笑静静地听着,心中盼望儿子能够一举考中。

      柳庭璋经过了纸上夫子三年孜孜不倦的教导,自认对于儒家经典很是熟悉。

      上午进场坐定,待衙役将卷子发到手中,柳庭璋先快速从头至尾将二十道题目浏览一遍。

      看着每一道题目,柳庭璋都能想到它在哪本书的什么篇章,上下文是什么,夫子当时是如何为他拆解的,犹如一个个久别重逢的旧友。

      柳庭璋知道自己稳了。

      他稍稍环顾了一下四周,有头发花白的半百爷爷辈人,有不到十岁的少年天才,更多的是十七八岁、二十多岁的壮年学子。

      他虽年少,但是个子高挑,倒是不显得稚气。

      各人看着卷子表现不一,有的愁眉苦脸,有的抓耳挠腮,甚至有当场泣涕胡言乱语的,出声的人被衙役以扰乱考场清静为由拖了出去。

      柳庭璋连忙收拾心神,与大多考生一样,低头专注在自己答卷上。

      大半年来,秦秀才将私塾那处的收入拿出来,给柳庭璋采买笔墨纸砚,他终于不再用清水练字,一手工整楷书被秦秀才夸了又夸,落在卷子上行云流水。

      巡考的学政打眼一扫,觉得赏心悦目,还因此多看了柳庭璋这个考生几眼。

      这笔试有最晚交卷时间,早交不限。学政在各人桌前巡看一二,便坐回庭前上座,翻阅着一本杂记打发时间,等着考生们交卷。

      柳庭璋下笔如有神,一挥而就。待墨迹干透,他自查一遍,便离开座位,恭敬地上前交给学政。

      学政细细看了他一阵,对他剑眉星目先生出一分好感来。接过卷子,印入眼帘的,是他方才就有印象的一笔飘逸好字,学政心中暗叫一个“好”。

      按照规矩,学政不出声地挥挥手,示意柳庭璋先行离场,到县衙为他们准备的一处侧房去等候。柳庭璋向他端正行礼后,随着衙役不疾不徐离去。

      学政索性放下手中杂记,逐一检视这第一份交上来的卷子。

      居然全对!二十空毫无错漏!

      今年是他和县令商议斟酌后共同出的考题,其中一道是从《易经》中挑选了极生僻的一处。想要为难为难考生们,减轻下午面试的压力,也想选拔出真正通经懂易的人才。

      院试之前,他们预估着,满县考生,大约能有不到两掌之数的人能答对。没想到如今第一份卷子,就开出了这么一个好头。

      学政再看卷旁的姓名——柳庭璋。

      他记下了这个名字,又想着县里可有姓柳的大户人家。能够全部做对,必然是家学渊源吧。

      院试选拔的秀才,是要由官家供养,发米发粮的,因此州府对于辖下各县隔年的秀才名额都有上限定数。

      各县则根据县令这个父母官的想法,在限数之下取士。

      县令在上一次院试中取了接近上限的人数——五十名秀才,明显感觉这两年较真的、质疑的人多了起来,气恼之下,决定这次就取二十名,比上次的一半还少。

      自然,关于秀才人数,只有县令、学政、劝谕等少数几个官员知晓,他们一致决定,笔试卷子出的难一些,下午面试严一些。

      如此一来,上午考完,七十多位考生们难得吃到县衙饭食,过后不久公布下午复试人选,只有寥寥三十三位,不到一半。

      下午大约未时中,柳庭璋被分到了县令所在的考间。

      日头懒洋洋的,像是人午后犯困一般。县令一连面试了七八个,感觉没有出彩的,要不就是形容猥琐畏手畏脚,要不就是紧张到吐字不清。

      县令揉揉额头,让衙役传进下一个考生来。

      柳庭璋进门后走到合适位置,虽然不知堂前是哪位官长,一丝不苟行礼如仪:“学生柳庭璋,拜见上官。”声音虽然暗沉,但是奇妙的抚平了听者烦闷的情绪。

      县令看着眼前少年,心底浮现芝兰玉树四个字眼。他展眉舒心,沉吟了一下,问出个简单的问题:“这位学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何解?”

      柳庭璋拱手一礼,侃侃而谈:“回禀大人,此言出自《大学》一书,乃开篇第一句。全句是……”

      “其意为……。此句在全书起开宗明义之用,指代……。《大学》一书相传为曾子所著,提出求学宗旨、修为箴言,在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中,地位是……”

      县令听得入神,忘记打断,没想到眼前这个瘦高少年理解得如此透彻全面。

      他起了兴趣,待柳庭璋说完垂手静立后,不同于前面的人只问了一个问题。县令又加一问:“这位学子,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对于《大学》很是熟络。这才是做学问的道理,而非死记硬背。我再问你,学子们公认《春秋》是最难懂的。知之甚少,你可了解此书?”
note作者有话说
第21章 第 21 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