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4、加盟小笼包店 ...
-
回到新江,钟喜不去华钢公司,提着从青海买回来的冬虫夏草去见钟润东的爷爷奶奶。
从和田出来后,又有个念头想去挖冬虫夏草。他们跟着当地人上山去挖,因为已经错过了釆挖时间,挖了一天没人挖到一根,只是想看看冬虫夏草的生长环境。陆陆续续地从当地人手上收了一些,觉得不够,又去当地的专卖店买了一些,总共有一斤多。以前买的冬虫夏草是按条算的,25块钱一条。新新鲜鲜,带着黑泥土和还没有洗褪去的皮。在电视上看着人们趴在草地上,挖那么一根比筷子嘴大的冬虫夏草,着实感觉不容易。为什么叫冬虫夏草?当地的人告诉钟喜他们,因为冬天的时候是一条虫,到了夏天就变成草。有的说得还神乎奇神,说要用红绳子绑着,不然第二天就会化掉。钟喜拗了一根干的冬虫夏草,发现里面好像真的没有纤维之类的,也没有根须,有一对对的足,还有突起的眼珠。以前钟润东的奶奶体弱多病的时候,曾经买过600根给她蒸肉吃。以前一年住几次院,自从10月下旬开始蒸冬虫夏草吃,每餐蒸一条,偶尔也煲汤喝。600根没吃完,大寒天来了也没见她说要去住院,那时就知道冬虫夏草的确有功效,后来又继续买了半斤给她加强体质。但听说冬虫夏草也有假的,这次趁着出来就干脆去青海买个地地道道的冬虫夏草。听说西藏那曲的冬虫夏草最好,那里的海拔那么高,没做好充分的准备,怕有高原反应,以后再去。
张宏伟在钟喜的劝说下也顺便买了一些带回去。
钟喜把冬虫夏草按根数分成四份,首先把一份给了唐玉华,对她说:
“这次给你的冬虫夏草不是最好的,但是,是最用心的。”
唐玉华笑着接了过来。唐玉华把那颗有“忠”字的红皮羊脂玉拿出来,笑着对钟喜说:
“这颗玉是最好的,但我不给你。”
钟喜倒把有“佛”字的红皮羊脂玉拿出来,对唐玉华说:
“送给你。”
唐玉华拿在手上抚摸了一会儿,说:
“你能捡到他,说明你跟他有缘,我不想破坏你和他之间的缘。”
说完就把玉给还钟喜。
“等一下我们一起去见钟润东的爷爷奶奶。”
钟喜对唐玉华说。
“张春花他们呢?”
“随他们,他们愿意去就去,不愿意去就让他们自己去逛街。”
张春花和张宏伟从外面提着一个大西瓜回来。
“去哪儿啊?想避开我们?”
“去见钟润东的爷爷奶奶。”
“我去,我要去。你呢?”
张春花问张宏伟。
“你们都去,我肯定也去。”
就这样,钟喜和唐玉华他们提着礼物和水果去叩响了钟润东爷爷奶奶的门。
开门的是钟润东的的奶奶,她首先看到的是唐玉华,其次才看到钟喜,最后发现后面还站着一男一女学生模样的张宏伟和张春花。
“妈。”
唐玉华叫了一声,钟喜也跟着叫。以前是唐玉华随顺着钟喜,现在却反过来钟喜随顺着唐玉华。
“妈,这是我们亲自去青海买的冬虫夏草,给你们补身子。”
钟喜一边说一边把冬虫夏草往他妈的手上塞。
“进来坐吧。”
“阿姨好。”
张春花和张宏伟跟着打招呼,也跟着进门换鞋。厨房里飘出香味,猜想也是爸爸在里面煮菜,钟喜走进去。
“爸,我来煮吧。”
钟喜的爸爸听到声音转过头一看,先是楞了一下。
“哦,是钟喜啊,什么时候来的。唐玉华呢?”
“她在外面。你出去吧,我来煮。”
“这个菜马上就好了。”
钟喜的爸爸一边说一边盖上锅盖。
“汤已经煲好了,剩下就还有两个菜。清蒸草鱼,酸菜煮牛肉。”
“知道了,你出去吧。”
钟喜这次来,两位老人家好像少了一些排斥心理,已经开始接受他这个不是钟喜的钟喜吗?唐玉华在外面陪他们聊天,聊一些他们这次去青海、和田看到的一些风情、地貌,还有趣事、美食,老两口听得津津有味。
半个小时两个菜煮好了,钟润东学跆拳道也回来,大家围在一起。
“钟悦他们中午不回来。唐玉华打电话给我们,叫我们多煮四个人的饭,没想到是你来了。”
钟喜的爸爸说。
“爸妈,这次我们去了青海,专门在那里买了冬虫夏草送给你们。我们又去了新疆和田捡玉,这些都是我们自己捡的天然籽玉。”
说完,每个人送了一个吊坠。
钟润东一看,又红又白的,忍不住说:
“真漂亮。”
“这些是给钟悦一家三口的,每人一个。还有妹妹钟盈盈一家三口的。”
“我替他们谢谢你。”
钟喜的妈妈说。
“爸妈,钟喜考上大学了,他同学也考上大学了。”
唐玉华向钟喜的爸妈介绍到。
“好呀,考上什么大学?”
钟喜的妈妈问。
“北方钢铁学院。他是省体育学院。”
钟喜指着张宏伟说。
“好呀,能考上大学就安心读书。别抽白粉做违法乱纪的事就行。”
钟喜感觉钟润东的奶奶是在礼貌待客。
“爸妈,这些冬虫夏草就像以前那样,煲汤的时候放三条,蒸鸡肉或排骨的时候放一根,最好是再放一些枸杞和玉竹。记得在没买冬虫夏草给你吃之前,你总是体弱多病,后来买了600条给你试着吃,吃完了,你就住过一次院,再后来又买了半斤给你们加强巩固,从那以后就再没住过院。现在再买给你们吃,就是希望你们的身体更加强壮。”
钟喜说的一点没错,她的体质全靠冬虫夏草补起来的,自从坚持吃了一段时间的冬虫夏草后,的确没去住过院,越来越感觉到说话也有气力了,走起路来也不感觉到沉重,连感冒都少了。可是二十多万元一斤的冬虫夏草,谁能坚持吃得下来?也好在钟喜舍得买。只可惜好人早亡,眼前这个张春生虽然是说钟喜的转世,但形象还是反差太大,一时半会儿真不敢接受。
后来唐玉华转移了话题,问钟润东学跆拳道的事。
“妈妈,今天有个同学他自由练跆拳道的时候,真够厉害,踢到别人的耳朵上。”
“那个同学是故意踢的吧?”
“不知道呢,对方疼得哇哇直叫。”
“去医院了吗?”
“没有,没出血。”
“以后练的时候要注意点,万一踢破了耳膜,耳朵就聋了,麻烦就大了。”
“妈妈,我知道了。”
“做什么事都是安全第一。”
吃完中午饭后,大家又闲聊了一会儿。下午钟润东不用练跆拳道,就带他出去逛街,去打游戏。玩开车游戏,打仗游戏,跆拳道游戏,都是些男孩子爱玩的游戏,一下午就耗在玩游戏上。张宏伟和张春花也在玩游戏,钟喜陪钟润东玩,唐玉华没去。
“哥哥,我们去吃小笼包吧。”
看看时间已经下午6点了。那是一家外地人开的小笼包,没有店名,但人们都叫浙江小笼包,因为是浙江人开的。这家小笼包店开的时间不长,大概也就两三年时间。店里只有夫妻两人,只经营小笼包一个品种,来吃的人却越来越多,排起了长龙。夫妻两见自己的生意红火,就打算在这里长做,连老家的两个小孩也接过来了,在这里读小学三四年级。
“润东,你是最爱吃这里的小笼包。”
“是的,我最喜欢吃。”
“我记得有一次你一个人就吃了一笼多。还有印象吗?”
“记得那是六一儿童节,我吃得太饱了,演出服都撑得胀了起来。”
张宏伟和张春花听了都笑了起来。
“有些东西真的是命中注定,你不得不信。”
很明显,这些话是对张宏伟和张春花说的。
“怎么说呢?”
张宏伟好奇地问。
“有个老板开饭店,老经营不好,不得不出手转让。那家饭店从员工、桌椅、食材都没改变,变的是老板,换了老板经营后生意就红红火火。”
“真的是同人不同命。”
张春花感叹了一句。
“华钢的北区小市场,市场很小,只有两档豆腐。两个都是男人,都是40岁左右,长的也一般高。只不过一个生得光洁明亮,鼻子勾勾的,不是本地,另一个长得暗淡无光,总是一副劳劳累累的样子,他是本地人。每次我去,都见到外地人的档前总是围起了人群,在争先恐后地抢,好像不要钱似的,另一个本地人的那档却没人问津,在赶苍蝇,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为什么会这样呢?”
张春花问。
“我观察了一段时间,也试着去买他们的豆腐。就像外地那一摊的老板自己介绍的那样‘很轻称’”
“什么叫‘很轻称’?”
张春花又问。
“就是指油炸豆腐里面没用囊,不冲米浆,它很轻,一斤豆腐比别人的要多好几个。白豆腐也很细嫩、光滑,含在嘴里都感觉滑溜溜的,没有粗糙的感觉。”
“这是什么问题?”
张宏伟问了。
“这是技术问题,也有可能是材质问题,更多的可能是良心问题。”
“怎么说?”
张宏伟倒感兴趣。
“粗糙的感觉可能是冲了米浆。”
“米比豆便宜?”
张宏伟不敢确定地问。
“是。”
“这家小笼包店我们可以研究一下,为什么这么红火?你们观察一下。”
张宏伟四周看了看,说:
“店面也不大,10个平方左右,有免费的粥水。”
“这是外在原因。”
钟喜总结到。
“一笼小笼包3.50元十个,也不怎么贵,小笼包有鸡蛋那么大,也不算小。”
张春花说。
“这是价格适中,也是一个原因。”
“馅大皮薄,够味。”
张宏伟说。
“这可是主要原因。我曾问过他为什么来这边开小笼包店,他说那边开小笼包店的人多,做法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在这边这么吃香,可能是食材的问题。食材很简单,瘦肉加葱,葱是我们当地的红葱,是还没有长葱头的葱。以前是早上开,后来开到中午,现在一日都没停。这也是商机。你们能不能看到商机?”
钟喜问张宏伟和张春花。
“扩张店面,增加人手。”
张春花建议到。
“开连锁店。”
张宏伟说。
钟喜见没什么顾客,就冲着老板喊:
“老板,有空吗?过来坐坐。”
老板长得也高瘦高瘦的,听到喊就走了过来,挨着钟喜坐。
“什么事?”
“你的小笼包店做得红红火火,有没有想过把它做大?”
“没资金呀!”
“你现在一个月的净利润有多少?”
“除去食材、房租、水电,一个月也只有五六千的剩余。”
“假如我加盟你们店,你愿意吗?”
“怎么加盟?”
“另外租大一点的店面,起码大一倍。另外再请四个人。”
“有这么大的需求吗?”
“可以速冻起来零售呀,也可以批发卖。”
“资金怎么解决?”
“我出30万用来扩大店面,购买设备,开初的人工支出,当作是入股。利润三七分,我三你七,如果有一天你不想合作了,你可以把30万退给我,那我就算退股。”
“为什么要加盟我店?”
“这个小孩很喜欢吃你的小笼包,我们也喜欢吃。”
钟喜摸着钟润东的头说,钟润东还在吃得津津有味。
“我回去跟我老婆商量商量。”
“好,我等你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