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5、第四十八章 番处,谢迁自述 ...

  •   状元及第,跨马游街。多少女子朝我掷来鲜花、琼果,多少男子朝我状元及第,跨马投来羡慕的目光。在世人的眼里光宗耀祖,荣华富贵便就会随即而来。但我却是淡然处之,仿佛这一切与我关系不大。因为我考状元只是为了我的家族。然而我却不知道,其实这一切是冥冥中由着老天的手让我遇见他——东宫太子殿下,也是我以后心目中的圣主陛下。他的风华,他的坚忍,他的睿智,他的渊博,让我一向自诩为俊杰的我深深拜服,就象诸葛亮遇刘备,名臣遇明主,甘愿为他开土辟疆、死而后已。

      回到成化十一年,我状元及第后,一纸圣旨授我为东宫讲读官。其后所有在京城与我相交过的友人或明或暗地告知我一定要小心处之、明哲保身,东宫里的太子随时有可能易主。我淡然听之,又淡然受之。其实,我只想活在这世上淡淡地过这一世,粗茶淡饭、母慈子孝,这就是我要求的最高境界。当然状元及第只是为了母亲能在亲族中应获得的地位。

      入东宫述职的前一日,我备了一份谢仪前往恩师项老尚书家。

      项老尚书一生清廉,门生故吏无数,在朝中威望举足轻重。我也就是他门生中在朝的最为年轻的一位。我参加的那次一跃龙门的会试,便就是他为主试大人。

      “恩师大人,学生前来拜见。”

      “今朝状元公,谢迁。对吗?”项老尚书记忆中这年少的新科状元才智斐然,深入他眼。

      “是的,学生是来聆听教诲的。”我沉静地应道。

      “嗯。明日你便为东宫讲读官同时也为太子的臣属。老师我没有其他教诲,只希望以后你要好好地为着太子。”

      好好地为着太子。这项老尚书的话直截了当,我明白这位太子党的当朝领袖是在明里拉拢我。“尽忠为国是学生的根本。”我仍旧沉静地回答,淡淡地说了这句放之四海皆准的话语,并不明确表示什么。

      然而,听在项老尚书的耳朵里却是另外一种表示。他笑语晏晏地点了点头,又随后说了一些勉励嘉许的话,此后又挽留这位得意门生留下一起用餐。青菜豆腐,最好的一道菜肴只不过一碗蒜叶炒鸡蛋,甚为节俭。“年轻人啊!从俭到奢易,从奢到俭难。我希望你能一直保持本色。”项老尚书指着这三碗菜肴语重心长地说。

      这老头儿真会随时随地教诲人。我表面上一副认真听教,实际上暗暗苦笑,我可是无肉不欢的人啊。这顿饭我只吃个三分饱,便匆匆放箸。

      “姥爷,姥爷,快来看阿月的秋千荡得高不高。”几声稚嫩的清亮的童音在厅外响了起来。

      项老尚书的脸顿时慈和起来,“是阿月醒了,要荡秋千了。”他放下箸,算是送客。

      我知趣告辞,毕竟不能耽误人家的天伦之乐。

      我不紧不慢保持着一定仪度迈出饭厅,眼睛平视着,保持一定的角度。这是我一向注重仪容姿态的认知,做为一员大明的知识分子,良好的必备形象。

      “荷荷荷!姥爷,快来看呀!阿月荡得好高啊!”

      我不经意地将目光朝银铃般笑声处投了过去。蓦然,一个小小的娇俏的身影若一只美丽嫩黄的蝴蝶在空中轻盈的飞来荡去。“姥爷,你再不来阿月就生气了。”庭院中一架荡得高高的秋千上立着一位小小的黄裳女孩。她在空中快乐的笑着叫着,衣带翻飞,纯真地让我这个早被生活刻下沧桑,年少却又年老的心萌动起来。

      次日,我正式到东宫述职。东宫有共有四个讲读官,分别为太子讲读四书五经、史。我是负责史方面的讲读官。这一天,恰逢是我为太子讲读,也是我第一次为太子讲读。

      早朝退后,我便前往东宫书堂。我正了正衣冠,便眼睛平视着庄重地迈入东宫书堂。到了书堂我自觉地行四拜礼,敛眉收气地立在书堂所设的书案右首。此时内官捧书展于案上,太子便已坐在案左安坐。

      我目光微移,不想,一双幽黑的眼瞳纳入眼底,这是与只有七岁的年龄极不相符的眼眸,如古井般沉静无波,让人猜不透拥有这双眸子的太子喜怒哀乐。即使,我在前几天听到隐隐传闻,太子的亲生母妃已被万贵妃毒死,太子哀戚泣晕。这孩子让人感到过于的沉静,没有一丝孩童的天真活泼。少年沧桑,我仿佛看到我以前小时候,我不由的对这位太子产生一丝怜惜,身有同受。“太子殿下,臣今日讲的是一段汉史。”我翻开史书,开始讲史。

      一段汉史讲读完毕,我合上史书朝太子提问:“殿下,你一定是知道史书中的史记是司马迁所著,但你还知道司马迁曾又在一种什么样的残酷情况下写下这部辉弘巨著的吗?

      “知道。他是在受了宫刑后,在狱中编写史记。”太子朱祐樘答道。

      “嗯,不错!为了奖励你。臣再继续说一段臣曾经最为感触的汉史。汉宣帝刘病已是戾太子之孙,他曾是婴儿时,父母祖父母、曾祖母尽数死于非命,他就在牢中慢慢成长到五岁。五岁时随着大赦出了这牢狱跌跌撞撞流落于民间。他在民间艰难成长,或许常遭人白眼,或许常遭不公平的境遇,总而言之吃尽苦饱尽沧桑。然而正因为如此,汉宣帝能明白民间百姓的艰辛,汉宣帝上位后注意减轻人民负担,与民休养,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安定民生,同时注意任用贤能,一清当时的腐浊朝政。史称宣帝中兴。”说到这儿,我顿了顿,然后望着眼前这双幽黑的眼瞳,想一眼穿透,字字句句咬字清晰地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磨难也是一个人的财富,更是将有所作为的人的财富。”

      然而,我看到的依旧是平静无波的古井,清俊的小脸上没有丝毫所动的样子。真让人失败!我暗中微叹,又毫无心情地随意说了一段无所谓的史实。便遵照礼数复又行四拜礼。叩首,起身,拂拂沾在衣襟上尘粒告退转身迈步。

      “谢大人,我非常喜欢你说的史。希望下次也象今日这样。”

      我僵了僵,转过头朝这个终于肯坦露心声的太子露齿一笑:“好……!”从此我成了坚定的太子党人。

      一晃过了八年,太子越发的沉静让人无法揣测。他对朝臣们总是一脸的温熙谦和,然温熙的背后却是一道只有我清楚的冰冷的面具。但我一直懂他,他和我一样,在人前笑,人后却是无边的孤寂,而且对这孤寂已然麻木的漠然。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只有磨难才能成就一名真正的君主。太子已然开始光芒四射,在一次次陡然的政冶阴谋中能够安然地全身而退。不仅如此,有时还能扭转劣势,将制造阴谋的万贵妃一党置为劣势,输得哑巴吃黄连。当然这一切也离不开功不可没的项老尚书一党以及老谋深算的李东阳李太傅的有力策谋。话说有力的策谋也需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太子殿下就是那种能在关键时刻选择运用最为实效最为有力的决策的英明圣主。我越发地觉得没有跟错队伍。既然决定了,那我一定要做好,而且要做得最好。我的心终于在淡然中崛起,我要名垂青史,成就为一代忠臣……。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我一直是走潜伏路线的。表面上与太子党关系只是冷淡二字,为了辟嫌,做东宫讲读不到一年,我还特意上请调离岗位。实质上,我调离岗位,任经筵讲官时,却在暗中与太子单线联系,为太子建立一支暗卫组织,并在民间招募一些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在京郊城外一处山腹间密秘训练成一支冷血铁卫。每逢初一,太子殿下就会通过东宫一处可以连接外界的隐密暗道出现在山腹间与我们一起训练。训练时的太子威风八面、风姿夺人,眼眸中一种铁血光芒无处不在,他在战术策略上,在阵法布排上造诣非凡,总是让我这个自诩兵法才俊的人佩服不已。

      成化二十年,一场废太子风波陡然从深宫中卷起。万贵妃一党迫不及待了,他们已然察觉到太子殿下羽翼丰满,形势与他们越来越加不利了。于是,他们的首领万贵妃日日在宪宗陛下耳边挑拨离间太子,处处随意捏造指责太子是不孝不仁的。刚开始宪宗陛下不太相信,可是他是个耳根软的人,又深爱着这个阴毒的万贵妃。不消几日,他因万贵妃的不喜而不喜,不顾一拨又一拨朝臣们的拼死进谏,决意着手准备顺着那可憎的妖妃将太子殿下废除。那年岁月无比艰难,所有的太子党人都聚集在一起为保太子竭力出谋划策。

      失败再失败,终于所有的人只有捶胸痛哭,叹息着表示绝望。

      “坐等结果。”太子殿下此时一副老僧入定的模样。其实我明白他准备拼死一搏了。不然,他怎会秘令我相机调动那山腹间驻扎的军士。

      就在这里应外合,准备上演一码逼宫的宫廷版大剧时,地震了!山东大地震了!震的连隔了几百里的远的北京城都能感应到。天助太子!太子党人迅速做出反应,太子也迅速做出反应,指示——撤回秘令,利用此次天灾大做文章。

      “泰山震崩,应在东宫。”首先由太子党人联络的同情者曾监正在宪宗陛下面装神弄鬼一番,指出太子殿下乃是天命太子,这泰山震崩,一定是老天对陛下宣告废太子的旨意发怒了。于是,紧接着一大群大臣们死了爹娘般跪在宪宗陛下面前哭谏。这宪宗陛下本是油盐不进,听那妖妃之言,打定注意废了这太子殿下。然,这陛下却是个极信神鬼天道之论,一听这废太子一事竟然惹来老天的警惩,触了他的大忌,立刻懊悔不已,也不顾万贵妃在他面前一哭二闹三上吊,就毅然下旨召告——天意不可违,太子不可废,以后谁也不能妄议废太子之事了,若有违者廷杖。

      这道召谕意味着从此太子殿下身为储君的位置稳若泰山……。局势就这样扭转过来,太子党人终于险获全胜……。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