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三章 ...
-
休息了几日,等这副身子骨稍微好起来,唐苏苏挑了个大晴天,和苏氏一道去了北青山。
唐苏苏和苏氏一头扎进北青山茂盛的树林中,村里头的人也常进山砍柴,却也只在这外围活动,很少有人深入一探究竟。
起初,唐苏苏还有些害怕,毕竟深山进的少,但看着苏氏在前头用小镰刀劈柴,她又壮起了胆子。
告诉自己摒除杂念,静下心来,开始细心搜寻着药材。
走不多远,唐苏苏就发现几簇龙葵,不由得惊喜道:“娘!快来瞧!”
苏氏忙收了镰刀跑过来,唐苏苏便指着龙葵草对苏氏道:“娘,你得记住了这龙葵的模样,可别记错了。我看这附近好多呢。”
苏氏诧异道:“这不就是狗纽子吗?这能治啥病?”
唐苏苏笑道:“这狗纽子学名就叫龙葵,娘,你可别小瞧这龙葵草,它能治好多病呢。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治丹毒、疮痈肿毒、皮肤湿疹……”
“哎呦行了行了!”苏氏头疼起来,“大丫,你就告诉娘,这东西确定能卖钱?”
“肯定能卖钱!”唐苏苏说。
苏氏是个务实派,当下就二话不说,专挑那肥大饱满的龙葵下手。
唐苏苏转身走不远,又发现了决明子、益母草,原来这未经别人开垦的北青山真的这么多宝贝!
唐苏苏开始激动起来了,这么多野生药材,第一桶金绝对不少。
母女两个连午饭都顾不得吃,直到日落西山,两个人的背筐都满满当当的了,这才往家走。
路上,苏氏还摘了几个野果子,唐苏苏看了几眼,就是普通的山枣,便和苏氏一起多摘了点,权当零食吃了。
回了家,唐汉生看着那两筐野草一样的东西,鼻子哼哼,阴阳怪气地笑了几声,就进屋了。
唐苏苏也没管他,苏氏下厨做饭,她就蹲在背筐前,把这些野生药材整理了一番,起身跟苏氏打了一声招呼,背着一筐药材就往牛三爷家走。
苏氏到底不放心,嘱咐唐冬青看着灶台下的柴火,背着另一筐药材赶了上去。
母女两个进了牛三爷家,正赶上牛三爷在吃饭。
说起牛三爷,倒也算是有点传奇色彩了。
牛家祖祖辈辈在牛家村里头过活,牛三爷年轻的时候脑子灵活,去了县城里讨生活,不知道怎么回事学了一身医术,很是光鲜了一阵子。
前几年却忽然回了牛家村,只说叶落归根,在村子里头给村民们看看小病,也不收钱,村民们为了感激他,经常打点酒请他喝。
这样人人都尊称他一声牛三爷。
也是唐苏苏的福分,这牛三爷刚回来,就觉得隔壁的唐苏苏有点灵气,唐苏苏又时常给牛三爷缝缝补补,牛三爷干脆就收下了唐苏苏这个女徒弟。
唐苏苏被蛇咬伤那几日,这牛三爷恰巧不在家,不然,唐家也不至于去跟刘强借银子去镇上请大夫了。
见到唐苏苏,牛三爷一双眼睛都笑成了一条缝:“苏苏过来啦,哟,唐家嫂子也在,你们这是背了什么东西?”
苏氏放下背筐,抹了抹眼睛,这才道:“三爷,也不瞒你,前一阵子大丫被蛇咬了,你也不在家,我们就跟刘强借了银子请大夫治病,如今那刘强逼债,说是大年三十没钱给,就要我们大丫去做填房……”
牛三爷慌忙道:“别哭别哭,苏苏,怎么出了这么大的事儿,我回来你也不跟我说!我这里倒还是有几两碎银子,可以……”
唐苏苏忙打断牛三爷的话:“三爷,我不要你的银千,我有法子自己赚银子呢。”
这牛三爷给人看病分文不收,住的地方比唐家还差劲,吃的穿的都很穷酸,唐苏苏估计那几两碎银子也是棺材本了,她怎么可能要。
“你一个丫头有什么法子赚钱?”牛三爷狐疑道,“莫扯谎子,我现在也用不着银子,你们往后有银子了还我便是。”
说完便打算起身去拿银子,唐苏苏忙放下背筐给牛三爷看:“三爷,这些药草不是能卖出银子来吗!?”
牛三爷一顿,接着细细地翻动了一下背筐里的药材,一面翻动,一面不住地点头。
忽然,他眼睛一亮,拿出一株药草,激动地胡子都抖动了好几下:“苏苏啊,这可是益母草!镇子上的庆善堂正缺这个呢!这些日子南边闹灾呢,药材过不来,庆善堂好些药材都缺货。”
这真是瞌睡了有人给递枕头,唐苏苏忙把苏氏身上的背筐也递给牛三爷看,牛三爷辨别了一番,益母草、龙葵都是庆善堂这些日子缺的药材。
“苏苏,我瞧着你这些药草要比庆善堂原先进的那些还要好,你是从哪儿得来的?”
唐苏苏心中满是惊喜,庆善堂可是个大药房,给她治疗蛇毒的大夫,就是唐汉生从庆善堂请出来的。想必这庆善堂开出来的价钱也不会低了。
北青山上还有很多药材,这单生意做好了,以后就是一个稳稳当当的进项了。
“三爷,这都是我和我娘从北青山上挖出来的。”唐苏苏也不藏私,这大牛村里也就她和牛三爷懂药草,牛三爷年纪大了,进不了山,其他人就算知道北青山有药草也不认识。
牛三爷摸了一把胡子,点点头:“难为你这孩子了。趁早去庆善堂把这些药草都给卖了吧,可别放坏,庆善堂的于掌柜是个好人,你只说是我牛三爷的徒弟,他定会给你一个好价钱的。”
唐苏苏和苏氏谢过牛三爷,两个人回家连夜商量去庆善堂卖草药的事儿。
赶上两日后正是清水镇十天一次的市集,刚好可以赶一趟。
这两日,唐苏苏和苏氏便天天起早贪黑去北青山挖药草,夜里回家,苏氏还把给沁雅绣庄绣的帕子整了整。
唐冬青也是个懂事的小屁孩,每当唐苏苏和苏氏出门,他会去挖蚯蚓喂家里的鸡和鸭。
等到赶集那日,苏氏又数出了三十个鸡蛋和三十个鸭蛋,天不亮娘两个就一人挑着俩背筐去了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