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第十四章风声 ...
-
“嗨!我这不是有事儿想求嘛?你看我们之间的关系这么铁,平时我也难得求到你头上……”
夏瑾举起手,让他不要再讲了。
“有什么事儿你就说,看我能不能帮到你。”
李承安呵呵一笑,搓着手仔细道来。
原来自从不久前他在夏瑾家采购了蔬菜在饭店里以原料做成菜品出售以后,做出来的这些菜味道好,口感棒,深受众多食客的喜爱。在口口相传之下他的李记餐厅竟在县城中有了不小的名气。
很多同行老板打听到他是从乡下收的蔬菜,虽然不相信,但也跟着去乡下采购了一些蔬菜。收购回来一看发现和平常的蔬菜没什么两样,此时这才发现被李承安这小子骗了。不过就算被骗了也无济于事,一问他就是什么都不知道。有好事者偷偷拿了后厨里的蔬菜去做检验,得出来的检测报告显示这些蔬菜的营养物质竟然比平常的蔬菜多5~10倍,常吃对人体不仅没有损害,反而有很多的好处。
得出这样的结果,李承安自然喜不自胜。索性直接把报告单贴在了自家餐厅的大门口。结果就是餐厅的顾客络绎不绝,预定的客人都排到了两个月以后了。在李承安贪心的举动下,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后厨的蔬菜不够用了。
他这次提着礼物来夏瑾家就是要跟夏瑾重新谈合作。
“最近店里的生意不错,可以说非常好。客人多了也有烦恼,但总不能将客人赶出去,所以我想开分店。”李承安盯着她的眼睛,不想错过她眼中一丝一毫的变化。
“只是,如果开了分店的话,你这里的蔬菜分量肯定是供应不上的。我看你家前面的果园打理的井井有条,有没有想过开辟一块专门种蔬菜的菜园出来?”
作为夏瑾这么多年的好友和死党,李承安对于这些蔬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并不感兴趣,他也不会选择多问一句。但是这些蔬菜对于现在的他来说是至关重要。店里忙得不可开交,他又招了两个副厨,自己将厨房里的事完全的交给了员工,一门心思的应对多起来的顾客,顺便隔三差五的回村采购蔬菜。
有了这么好的原材料,而且独此一家。李承安慢慢有了野心,他想开分店,他要将李记餐厅做成大酒店,要把店开在市中心甚至是全国各地。
夏瑾一听这话,第一时间是想着怎么拒绝:“这……暂时没有这个想法,而且我家现有的土地都已经规划好了。”
李承安急了:“你可以蔬菜入股餐厅,我给你两成,不!三成!怎么样?”
夏瑾想了一会儿:“这些天忙着建造果园,我是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再说我也没有多余的土地了。”
“要地还不容易?我家里的地可以全部承包给你!”
夏瑾一愣,问道:“你家的地?之前没有承包出去吗?”
李承安侧过头朝旁边啐了一口。气狠狠的道:“去年承包给姓周的,说好的150斤每亩,收成以后只给了80斤。我奶说今年就是将土地荒在那里也不给他种了。说是这么说,所以今年上半年家里的土地还是自家在种着。现在稻种还没撒呢,你要是想承包就给你100块一亩,不不不,免费给你种都行!”
夏瑾笑了:“免费给我种倒不至于,你家总共有多少亩?”
李承安在心里换算了一下,“我家人口不是很多,差不多五亩地吧。”
五亩?如果全部用来种蔬菜用来提供餐厅每日的用量倒也差不多了。只是一旦菜园开辟出来,是一定要请人手的,这又是一笔开销。不过对于夏瑾来说,这笔钱不算多,索性多招几个人把果园也一起打理?上次听江城说过阵子农大的教授和学生要来村里检测土地,应该就是这几天了。找个时间去结交一下这些专业人士,顺便请他们来给工人们上上课?
夏瑾沉思片刻,刚刚李承安说要夏瑾以蔬菜入三成股这个事也是可行的,她准备将这五亩菜地全权交给父母打理,以父母的名义和李承安签订合约,收获的利自然也是直接转给父亲。她在家的这些日子,父母老是开着家里的二手车,带上一些日常用品和被褥锅盖出门去打散工。一出门就是好几天不着家。
这些年父亲是做室内装修的,母亲跟过去给他打下手,给父亲做饭照顾他的身体。20多年过去了,他们都老了,身体早就没有当年的健硕了。所以夏瑾早就想让父亲不要接活了,可倔强的老头子就像田地里耕耘的老牛一样,只知道埋头苦干,恨不得一刻也不肯停下来。
终于,夏瑾开口道:“1000块一年,我要一次性签订十年的承包合同。钱我现在就可以转给你,这五亩地我会建造塑料大棚,专门用来种植蔬菜。入股的事我也同意了,但我也有一个要求。”
“你说!只要你同意了,我什么都答应你!”夏瑾的答复让他笑得合不拢嘴,哪里还顾得上她提出来的什么要求不要求。
夏瑾伸手将耳边的头发撩了上去,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浅笑。
“我要你将我承包你家土地的这个事告诉给村子里的人,越详细越好,越多人知道越好。”
脑子转得极快的李承安立马就想到了什么,指着她点了点,笑道:“我说呢,你开口这么多钱一亩。行!我答应你了,保证不出三天,整个村子的人包括狗都会知道你每年1000一亩的价格承包了我家的土地。”
在李承安看来,夏瑾的做法绝对会给周家带来致命的打击。如果他想要在来年继续承包村上的土地,就必须要开价比夏瑾高才行,而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要知道现在的稻谷价格是100斤110元钱,每年上下会有一点点浮动,但也不会太多。一亩的平均收成最多也才1200斤一亩,还要算上种子,化肥,电费,农药费等等,在水稻成熟之前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是非常大的。这也是近些年农民们会选择外出打工,也不会选择在家里种田的缘故。
而周勇是绝对不可能花这么一大笔钱去承包土地的,虽然不知道夏瑾为什么要针对周家,但是这又不关他的事,再说了周家的口碑在村上本来就一点都不好,仗着势似有若无地欺压着村民,尤其是一些留守老人,儿女在外面工作,做父母的怎么可能会和小辈们去诉苦,增加儿女的负担,就更是有苦难言了。
夏瑾笑得一脸无辜,似乎不知道李承安在讲些什么。她只是让李承安把这件事宣扬出去,为了更好地在村里招人罢了,她又有什么坏心思呢?
两人订好了三天后来钱入股合同,而李承安开分店的计划也慢慢的提上了日程,等到三个月后,那五亩地里产出的蔬菜就可以供应餐厅了。
还不到三天,第二天就有三姑六婆来家门前明着晚饭后散步,实则以聊天的方式试探着夏家人的口风了。
果不其然,在村子里是没有任何秘密可言的。藏在二楼阳台的夏瑾无声的感叹着,某户人家里发生了一件什么大事,可能当事人还没有住在旁边的邻居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这种情况在村里是常有的事情。
夏瑾就记得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事让她现在回想起来还格外深刻。大年初几,同一个村里的一个六岁小男孩不幸在马路边玩耍的时候出了车祸,当场去世了。事发不到半个小时,整件事情就传到了二十几公里外的县城。那时候她才十一二岁,早就记事了。因为现场格外的惨烈,引来了十里八乡的人们围观着,不久以后就连受害者家里有几口人,婆媳关系,一个月前发生了什么诡异的事情都传地沸沸扬扬,好像自己亲眼看见了一样。当年可没有微信抖音这些传讯手段,放在现在来说,这个消息的传播速度那也是快得惊人的。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小声问着夏奶奶。“三姑啊,你家夏瑾真的花那么多钱承包了李家的田啊?怎么这么贵啊?会不会是被李承安那个臭小子给骗了?”
昨天吃晚饭的时候夏瑾就把这件事和家人说了,只要有人来问这个事儿,就只管说过两天夏瑾的果园和菜园要招人做工,一个月4000的月薪,有四天休息时间。有兴趣的可以来试试。别的就不用多说了。一个月4000元,这份工资在农村里那是想都不敢想的。就是一个年轻人在县城里工作也才三千多呢,还要自己租房子什么的。
承包土地的事暂且不急,至少要等到来年开春的时候才能落定。就让这一阵风先吹一吹,总会有人待不住的。
夏瑾好多年没在家长时间待过,对这个老奶奶只是有点眼熟,应该是奶奶多年的牌友,有了奶奶的背书,这位老奶奶拄着拐儿转过身就将知道的跟另一位老婆婆说了。一边说一边拿手比划着,兴高采烈的。
夏瑾没忍住,“扑哧”一声捂着嘴笑了,还好隔的比较远,众人没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