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3、贞观之治 ...

  •   “所以现在外面到底有多少盗贼?”

      大业12年,东都洛阳宫,杨二召集群臣,询问起最近外面闹得风风火火的农民起义。

      宇文化及的老爸,大将军宇文述应声出列,瓮声答道:
      “贼情已经大为好转,规模不及初时的十分之一!”

      久违的好消息让杨二喜上眉梢,他扫视朝堂,打算随机抽个幸运儿来核对答案,却发现大臣的队伍当中忽然少了个人。
      只见大殿柱子后面,两朝老臣苏威正在探头探脑。

      这副害怕老师提问的心虚模样顿时引起了杨二的注意。
      他将苏老头叫到身前,又把刚才的问题重复了一遍。

      看着眼前快乐的杨二,想起之前那些有话直说的同事的悲惨遭遇,苏威决定换个委婉的说法。

      他眼珠一转,心里来了主意:
      “我也不是主管这方面的官员,所以对于盗贼数量……实在是不太清楚。不过贼患似乎是越来越近了。”

      这谜语人般的答非所问让杨二头大,直叫他把话说清楚。

      “听说以前的贼首是在长白山(今吉林)活动,可如今传来贼报的地方却是汜水(今河南),难道不是越来越近了?”

      听完苏威的回答,杨二的好心情顿时消散,摆了摆手便下朝了。

      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地方经常有人上奏,说是哪儿哪儿又在闹起义。但是每当他转头询问身边的近臣(内史侍郎虞世基)时,得到的答复通常是:
      “那都是些鼠贼狗盗,您不必担心!”

      于是那些“夸大贼情”的官员就被拖下去打板子了。

      所以在大业末年,皇帝与部分臣子之间的沟通只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
      鸡同鸭讲。

      那些如实汇报的臣子想来十分憋屈:
      我们认真工作,既不贪污受贿、也不尸位素餐,怎么就落得个贬官革职的下场了呢!

      而杨二对这些给他找不痛快的手下也感到十分恼火:
      我不要听你们提出问题,我要的是你们解决问题!

      另一部分官员揣摩到了杨二的想法,但是他们又没本事解决已经覆盖全国的起义浪潮,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应对策略:
      只要我们不提出问题,那就不需要解决问题了!

      这条官场真经就在大业末年的隋朝高官之间心照不宣地流传开来。
      什么盗贼?哪来的盗贼?根本就没有盗贼!

      不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既然朝廷否认民间有大规模起义,那么派出去镇压反叛的部队规模就不会大、粮饷也要降低。
      于是隋军寡不敌众,继续丢城失地,导致起义军力量愈发壮大,如此循环往复,然后隋朝就灭亡了。*

      在杨二登基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隋朝会在他的手上终结。

      因为当时的大隋无论是财力、粮食储备、军队装备,均处于极大丰盛的状态。人民对国家的自信前所未有的高涨,周围万邦来朝,甚至连突厥都老实本分。
      之后不过几年光景,国内就变成了农民起义层出不穷,随后便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隋朝的轰然倒塌给李二造成了极大的震撼。
      因为扶大厦之将倾固然艰难,但是天胡开局最后还能一炮三响显然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所以为了防止“全国都在闹造反可他自己却不知道依旧以为情势大好”的情况再次出现,在与自己的核心班底经过数轮讨论之后,李二想出了预防对策。

      他直接抓住了核心矛盾,告诉所有员工:
      请大家踊跃地提出问题,没有解决方案也没关系,我会自己想办法。

      为了不影响大家指出问题的积极性,李二无论面对怎样低情商的发言,都会强撑笑脸,表示“你的奏折我已经收到了,谢谢你的批评指正。”

      而为了进一步增加大家进谏的积极性,李二在口头表扬之后,通常还会跟一句“赏布X百匹”,个别撞了大运的选手甚至还会升职加薪。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然后就有了之前皇帝憋屈的各种受气现场。

      虽然这个过程很痛苦,但是李二是个很“勇”的人。
      一人克万敌固然是勇,但是坦然面对别人的批评,也不失为另一种强大。

      而广开言路只是他为了治理好国家所做出的众多努力之一。

      他会把手下的精品奏折挑出来,专门贴在寝宫的墙壁和屏风之上,以便下班之后观看查阅。

      虽然还没有做到断绝享乐,但李二在上班的20年中始终衣着朴素,老婆长孙皇后也夫唱妇随,车马服饰往往是够用就好。

      就连他在闲暇时看本医书(明堂针灸书),见到里面提及人的五脏经络均附于背上,马上灵光一闪,要求手下以后行刑时不得鞭打囚犯的后背。

      一个努力的人当然最清楚自己的工作成绩。
      可是即便他时不时地就会对自己的成就冒出些小得意,但是在大部分时间里,李二依然感到前路漫长。

      于是在贞观6年,当手下因为国内的太平景象献上马屁文章(圣德论)时,他对自己的评价却是:
      “卿过奖了。我怎敢与那些上古明君相提并论,不过是比近代皇帝略强些罢了。况且你现在只看到个开头,还是等到贞观结束,再做评价吧。”

      到底怎么样才能当好一个皇帝呢?
      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之中。他看书时想、游猎中想、睡觉前想,念念不忘,念念不忘。

      于是就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坚持当中,李唐王朝迎来了她的第一个盛世,也是历史教课书的重要知识点——
      贞观之治。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33章 贞观之治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