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情绪 ...

  •   1:

      如果这个世界有一个“比比谁最讨厌自己”的比赛。

      那么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认为自己一定是第一名。

      我曾经是一个极度自我厌恶的人,我非常理解那种时时刻刻以自己为耻的感觉。

      仿佛我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糟糕透顶的人。

      仿佛每一次呼吸都因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而痛苦。

      仿佛自己是一张失误太多的画作,最后干脆将染料胡乱泼上,最后捏成一团废纸丢进垃圾桶。

      不敢照镜子看到自己,更不敢让别人看到自己,普通的打招呼都是一种折磨,在人群中更是控制不住的想要逃跑,仿佛身在炼狱场。

      真的好讨厌自己啊。

      因为一个人首先是自己,所以讨厌自己是一件避无可避的折磨。

      但为什么呢?为什么会这样讨厌自己呢?

      2:

      一个人讨厌自己的原因很多很多:

      抑郁带来的病耻感。

      被抛弃,缺少亲密关系的童年。

      一段可怕痛苦的遭遇,就像烙印一样变成自己的过去。

      不够“优秀”,认为他人和世界都是那般美好,只有自己糟糕透顶。

      一直被否认,打压。从来没有得到过夸奖和认同。

      因为一些的缺陷而自卑。

      被内疚感纠缠,认为自己给他人带来麻烦。

      ……………

      有太多太多原因都会让我们痛恨自己,伤害自己,甚至恨不得毁灭自己。

      但是当你真正从这段自我厌恶的阴霾中走出来以后,你回过头会发现:其实你没那么讨厌自己。

      3:

      让我们来看看,一个自我厌恶的人在生活中是怎样的。

      他们会一直表现出“我不重要”的态度。

      谦让他人,不争不抢,万事别人优先。

      习惯说我无所谓,怎样都好。

      喜欢一个人,大概率会保持暗恋,因为怕被对方的光芒映射出自己的“丑陋”。

      害怕任何冲突,面对矛盾会选择逃避,甚至会主动搞砸一切,再告诉自己“我不配”。

      ……………

      驱动他们的东西从来都不是“我讨厌自己”。

      而是“我害怕”。

      不是因为“我讨厌自己,所以不愿给自己任何东西。”而选择谦让。

      而是因为“我害怕与人竞争,所以把自己摆到最低的位置。”而保护自己。

      不是因为“我讨厌自己,所以不能跟那么美好的人在一起。”而选择放弃。

      而是因为“我害怕被人拒绝和否认。”而选择永远都不会被拒绝否认的暗恋。

      一个人越是讨厌自己,那么TA就越是害怕被人拒绝和否认,这会让他们再重复的体验来自过去的痛苦。

      所以你首先要明白,你不是真的那么痛恨自己,你只是一个想要保护自己的人。

      就像变色龙会根据不同的环境变色一样,你变成一个“老好人”,你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也都是另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

      4:

      一些讨厌自己的人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些难过。

      会觉得,原来我只是“懦弱”啊。

      因为受过伤害,所以害怕伤害,所以过分的自我保护,再给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化解释,给自己贴标签,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如此循环。

      这“懦弱”吗?

      我们是人,被刀子割了就会流血。

      所以任何一个受到伤害的人,都会痛。而那种足以让一个人一直自卑,自我厌恶的伤害,更会让任何一个人都变得“懦弱”。

      遭受过巨大创伤的人,就像一座不设防的城一样,任何一点伤害都能畅通无阻的直达核心。

      如果是另一个拥有悲惨遭遇的人,你或许会同情和安慰他/她。

      但正因为这个人是自己,所以你讨厌他/她。

      一个人越是用力的攻击自己,恰恰越是证明了他/她的“不甘心”。

      因为对自己有更多的期待和渴望,所以才会不甘心的厌恶自己。

      那些厌恶,都是你渴望好起来的执念。

      5:

      如果说,是那些痛苦的经历让我变得懦弱,讨厌自己。

      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那些经历呢?

      就像这个问题描述的一样,如果对内心受伤的小孩置之不理,他/她就会一直跟随着你,哪怕你已经长大成人,TA却仍然将你留在了那里。

      “都是因为那些经历,所以我才会变成这样的。”

      “已经发生过那样的事了,我再也好不了。”

      ……………

      很多人会抱着这样的心态一直活下去,生活中有任何不顺都将它们归因于痛苦的过去。

      但过去是不能改变的啊,将所有错误归因于不可改变的过去,便意味着自己的内心无法继续成长,永远被那个受伤的孩子占据着。

      “对啊,我又没有错。”

      “我只是受害者,凭什么要我来承受这一切。”

      ……………

      确实,为别人乃至命运的错误埋单真的毫无道理可言,但是这一切的后果却全部留在了你的人生中。

      所以即使这件事完全错不在我,我也要为自己完全地负责。

      是的,这听起来很残忍。

      关于那些制造痛苦的人和事。

      你不需要“原谅”它,“接受”它,甚至你完全可以一直痛恨“它”。

      但是你必须为自己负责。

      因为如果你一生都因其而自哀自怨,放任自己沉溺在它的阴影里,那不会证明你没有错,而是恰恰证明了你已经成为了它的支持者,将那份“不幸”继续传递了出去。

      你要让内心的孩子长大,让你的人生与你真正讨厌的部分彻底地割裂开,才是对它最好的反击。

      6:

      如何成长呢?

      举个例子,假如你跟自己喜欢的人吵架了,这惊动了你内心的小孩,于是你下意识的开始逃避。

      你会想:“像我这样糟糕的人只会给别人带来烦恼和麻烦。”

      “我还是永远一个人好了,不要再奢望一份感情。”

      你会因为讨厌自己,而觉得离开对方是一件好事,是“不再继续伤害对方,不再继续给别人添麻烦。”自己是在“为他人着想”。

      于是你选择回避,甚至故意搞砸这件事。然后再因为这个糟糕的结果,而变得更加讨厌自己,更加敏感,变得更加害怕受伤。

      这会让你永远原地踏步。

      从此之后,你遇到的每一次走出去的机会,每遇到一个喜欢的人,你都会这样处理。甚至到了四十岁以后,仍然还是那个怕受伤的孩子在控制你。

      这多么恐怖。

      而反之,当你能够鼓起勇气,勇敢的去面对对方,主动的处理问题,结果就会完全不同。

      可能你们仍然没办法处理好这份感情,但是只要你往前走了一小步(每次只要鼓起勇气走出一小步就够了),那么在下一段感情中,你也能变得更加成熟一点点,直到真的能够经营好一份亲密关系。

      而只有真正的现实感受,才能填补内心中的空缺,那些过度补偿、对着完美虚构的不停追赶,都只能让你在看似接近的徒劳中越加空虚和迷失。

      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无论得到了什么,都不会真正快乐。

      而成长,则会让一个人对自己的讨厌,越来越少,直到真正的与内心的小孩告别。

      7:

      我们大部分人的人生,都是“随波逐流”的。

      是遇到了好事就开心,遇到了坏事就难过。有了这样的感受就会有这样的行为,有了那样的经历就形成了那样的习惯……

      所以在这并不轻松的生活里,我们会在自己的内心中打上很多“结”。这样的“结”越多,我们就越容易被消耗,就会越情绪化,变得混乱迷失,讨厌自己。

      所以我们才应该成长,应该从更高的视角看到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理性和清醒。

      当我开始像分析另一个人一样分析自己时,便能发现我讨厌自己的每一个点,都是有原因的。当我接受了“讨厌自己”的合理性以后,那种当局者迷的主观情绪便逐渐消失了。

      一个缺爱的人,有一天可以经营好一份成熟健康的亲密关系。

      一个生病的人,有一天可以更深情富足的活着。

      而一个讨厌自己的人,有一天也可以发自内心地喜欢上自己。

      ……………
      8:

      在很久以前,我就问了我一个朋友问题。

      我:“你知道人为什么只有两只手吗?”

      朋友:“为什么?”

      我:“因为,一支手握现在,一支手握未来,没有手握过去。所以,不要再看自己的过去了,抬头向前走吧。”

      8:

      心理学中的ABC理论,即是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最重要的系统:

      Affect(情感):我们的喜怒哀乐。

      Behavior(行为):我们的一切活动。

      Cognition(认知):我们对某事某物的看法。

      在日常中,就是我们遇见一件事情,这件事情经过我们“认知”的加工,让我们形成了某种“情绪”,影响了我们的“行为”,最后行为再反过来影响我们的“认知”。

      在情绪方面,有些人会比较淡定,而有些人会很容易被情绪淹没,然后在强烈情绪的控制下,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

      9: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会更容易被情绪“控制”呢?

      在过去的文章中我写过,我们要尽可能让情绪简单直接化。

      如果负面情绪被压抑隐瞒直到难以察觉,它就会不断在你的身体里积攒负能量。

      这种负能量所产生的攻击性,如果向内就会产生“自我攻击——低自尊——悲观——再次自我攻击”的连锁反应。

      如果向外,就会变得暴躁易怒,怨天尤人,难以相处。

      可怕的是,这种模式会变成习惯,变成一种强迫性行为。

      即是在遇见相应的事件时产生强烈情绪,做出过激行为。

      即便我们明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好,但是我们仍然无法改变。

      因为最熟悉的选项,就是我们潜意识里认为最安全的。

      所以我们会越来越悲观,越来越易怒。

      10:

      当我形成悲观的认知以后,就会更多的从外界收集负面信息,这些负面信息加重了我的悲观情绪,这种情绪让我主动把事情搞砸,再强化了我的悲观认知。

      最终我还会“合理化”的告诉自己,一切都因为我是个天生悲观的人。

      那么要如何从这样的恶性循环中走出来呢。

      下面就讲讲改变的三个过程。

      首先是:随波逐流的状态。

      对自己的问题视而不见,无知无觉,外界给了怎样的刺激,就会给予怎样的反应。并且未来也会一直在这种固定不变的模式中重复。

      改变的方式是通过学习或者刺激性事件让他们客观的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模式。

      但是悲观的人难以放过自己,易怒的人总将错误归咎他人,所以主动思考并且从随波逐流的状态中走出来并不简单。

      第二步是:对抗情绪的状态。

      当我们意识到问题以后,非但不会改变自己的情绪,反而会更多的被情绪所影响。

      因为我们会在情绪化后醒悟自己“又犯错了”,就会产生更多的“情绪对抗”。

      我知道了“这件事情并不应该发怒,我发怒是因为我过去形成的错误认知。”就会在事后告诉自己“我不该对别人发怒”,这就会让我更加抵抗自己的“发怒”情绪。

      但就像我们越提醒自己“不要紧张”就会越紧张一样,这种下意识的对抗只会加重我们的情绪。

      第三步是:接受情绪。

      情绪就像水中的沙子,而想让浑浊的水变得清澈,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都不做。

      当你再次产生悲观愤怒或者其他情绪时,你既可以认识到它们的源头,又可以接受它们的存在,你就让它们在身体里流动,因为情绪本就是人的一部分。

      你会发现当你不再主动跟它们对抗时,它们反而弱了下去。

      当然改变认知最直接的方式是“行为”,即使你在“认知”上不接受一个观念,但是只要强迫自己重复相对应的“行为”,就也会给“认知”上带来改变。之后关于“改变”的文章里会详细写这点。

      11:

      当你感到悲伤或者愤怒并且察觉到他们时,你就告诉自己:“我正在悲伤”“我正在发怒。”

      而不是告诉自己:“我真是个悲伤的人”或者“我真是个脾气差的人。”

      不要给自己贴上这种强化错误认知的标签。

      我们都是人,都会在遇见不同的事情时产生不同的情绪。情绪是一时的,但人却是流动的。只要摆脱了“随波逐流”的状态,任何人都可能得到改变。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