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5、比“拥有”更有力的是“失去” ...
-
这几天在医院陪我舅治病,看到了许多病人,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隔壁床的一个少年,24岁,白血病,长相很清秀,因为化疗没有头发,第一眼看上去还以为是个女生。
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是因为他几乎不动不说话,整个人永远是同样的姿势躺在那里,像服装店里的人偶一样。
因为生病的缘故他的双腿肌肉都萎缩了,无法走动,父母每天都在一旁给他捏腿。喂饭的时候他也不坐起来,只是双眼无神的盯着天花板,嘴巴像机器人一样机械的咀动着。
那是个充斥着绝望的地方,我在电梯里,在过道,在各个地方,随时都能听到人们之间各种的谈话。
有时候只是听到零星几个字,就能想象到一整个家庭有多难。
但是偏偏在这样绝望的地方,我却能偶尔在一些人身上感受到别样的“力量”。
那些生重病的年轻人或者初初生病的人多会陷入痛苦绝望中不可自拔,而那些老病号却反而“看得很开”。
比如我舅,他以前工作是爬楼给人送水,送一个才几块钱,后来凌晨四点起床扫街,一个月也才一千五。
他跟我姥姥姥爷住在一起,要照顾他们还要养老婆孩子。结果一下子生了这么重的病,钱几万几万的丢进去。刚生病那年,他整个人是崩溃的,痛苦、对世界的埋怨、对家人的愧疚、对生活的无力。
但是到现在,他成为一个老病号以后,身上反而透着一股“轻松”的感觉。
他不像最初那么沉默寡言,而是变得非常健谈,跟左右床的人聊天,或者是跟护士开玩笑,也完全不忌讳自己的病,整个人非常坦然。
他好像把身上的全部压力全部都卸下去了,那些痛苦、愧疚、压力……全部都不重要了,他变得非常强大。
人们在面对死亡威胁的时候通常会有五个心理阶段:拒绝、愤怒、挣扎、沮丧、接受。
而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威胁时,他就会完成一次“边界体验”,即是我们被这种突发的死亡威胁震出了自己的“日常性”,使我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存在”本身。
而从“拒绝”到“接受”的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一层层解开自己的枷锁,从生活的圈子里走出来。我们在社会和家庭中扮演许多角色,但是我们现在首先扮演的是自己,一个人,这成为了最重要的事情。
当一个人将注意力放在自己“存在”本身时,似乎一切都不重要了,他们开始不再那么在意自己“拥有”什么,仿佛生死之外都是小事。
如果说死亡是一种失去的话,那么我们生活中面对的许多失去,也都需要从“拒绝”到“接受”这样一个阶段。
比如失败,比如被打击,比如心理疾病。我们都可以在这些失去中得到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
如尼采所说:“但凡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使你更强大。”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面对失去的时候要多么坚强勇敢的去与它正面搏斗,比这更加重要的是“接受”。
“接受”不是所谓的“看开点”和“无视痛苦的存在”,而是一种“顺从自我”和“卸下压力”。从你扮演的各个角色中走出来,将注意力集中在你这个人的“存在”上。你可以自私,可以丧,可以发泄、可以比什么都更重要。
比“拥有什么”更有力的是“失去过什么”。
诚然,那些痛苦的失去让我们不愿意回忆和面对,但是总有一天,当你真正“接受”这件事的时候,它就会成为你的力量。从此任何一次不如那一次痛苦的失去,都将变得微不足道。
我们可能没有别人拥有的多,但是我们所失去的经历是他们远远无法想象的,正是这种失去赋予了我们的“得到”更多的意义,以及更加“具体”体验人生的契机。
我们都曾深陷深渊,一无所有,求救得不到回应。但总有一天,当你接受它以后,它将成为你的底气,时刻提醒你;“活着固然辛苦,但最差最差,也不过那个样子而已。”
心理疾病或许会复发,人生或许也会不断失去,但是做电缆到山顶和用脚一步步爬到山顶,体验是不一样的。
在我快离开医院的时候,竟然看到隔壁床的少年在玩手机,手机传来叮咚叮咚声,听声音应该是某个跑酷类游戏。
他平时无神的双眼专注的盯着屏幕,里面反射着手机的光,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