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长评 ...

  •   “阿瓒,你辛苦了。”
      ——宋冉

      最近看了《白色橄榄树》。放下书,只觉意难平。
      在和平年代,人们对战争的记忆大概只停留在史书的记载上,那些满目疮痍、流着鲜血的记忆也只有曾经历过的人会深陷其中走不出来,又随时间、生命的流逝,随历史黄沙大风刮过而被淹没,被人们遗忘。人们对烈士、对英雄、对幸存者是那样热烈的称赞过,但他们又何尝知道,战争是多么的残忍。多少从战场而归的人,把心永远留在了那里,从此不分梦境与现实,活在那一条分割线的寸土之地,从生到死。

      我喜欢温柔的人。
      而阿瓒和冉冉都是这样的人。
      却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温柔,才会让人更心痛这样的故事。
      他们一个是军人,一个是战地记者,温柔坚定,谦逊努力,为和平而祈祷、奋斗,他们都可以是工作认真的人,但脱去一身军装,卸下一身装备,又可以是万丈红尘中最平凡不过的人。他们也有血有肉,有家人有信仰,有着自己的光。
      阿瓒是冉冉的光,冉冉也是阿瓒的光。

      故事开篇,战地记者宋冉因为一颗炸弹在东国与维和军人李瓒相逢,然后一见钟情——尽管她只看到他一双温柔清澈的眼。回国后,大概是应了那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她只凭那一双眼睛认出了李瓒。后来宋冉因误会李瓒的女朋友是同事而黯然,申请去了东国继续跟进战地实况,没想到又碰上了前去维和的李瓒。两人暗生情愫,一次在去哈颇的路上,他们在沙漠中看见了一片白色的橄榄树林。他们许愿道:“愿世界和平。”
      但现实是残酷的。不久冉冉误拍下一张人肉炸弹爆炸前一秒的照片(后被命名为“CANDY”),下一秒血雨兜头浇下,残肢碎块迷了她的眼,她第一次深感绝望,战争是如此可怖。她回国疗伤,却医不好心病,那可怕的一幕在眼前挥之不去,而那张“CANDY”获得普利策奖。有的人对她大夸特夸,有的则是谴责她吃人血馒头,恶毒地诅咒她“怎么不下地狱”。
      她病了,很严重。她变得沉默、消极,虽然那张“CANDY”为她带来了名誉和荣耀,但她因此陷入了无边的黑暗与痛苦。
      与此同时,李瓒也受伤回国。他因为把一个人肉炸弹推进了路边的废弃民居,炸死了民居中躲藏的一家而自责,深受折磨,几乎永远不能再上战场,碰到炸弹就会莫名的心慌、手抖。这对一个拆弹兵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他自责,为此痛不欲生,他掉进了千丈的冰窟里,绝望而无可奈何。
      还好他们又碰上了,而且互通心意。
      他们成为了彼此的救赎。
      他们也都曾迷茫过,想过自己这么做到底对不对,是世界的错还是自己的错。但还好,最后他们都执起了彼此的手,重新拾起希望与热爱继续走下去。
      阿瓒在冉冉的陪伴和鼓励下,克服了心魔,他终于又能回归战场。但这次与众不同——去当雇佣兵,档案被封为绝密,就算是死在异乡的战场上,棺木上也是不能盖国旗的。
      然而他义无反顾的去了,甚至为了不让冉冉担心瞒住了她。可惜还未等到他出发,事情败露,又正逢冉冉的母亲患病。冉冉崩溃了,谁会忍心自己的爱人瞒着自己去前方生死未卜的战场上出生入死,甚至连死都不能受到该有的荣誉。
      但是大义告诉他们不可以。不可以为了儿女私情而不管不顾世界的和平。
      尽管这只是微薄的一份力量。
      尽管他们只是世间漂浮的一粒红尘,到底掀不起什么大风浪。
      冉冉送走了阿瓒,并说不要再联系。
      我无法得知她说出这句话是多么的绝望,又是怎样的心境,也无法想像阿瓒的痛苦与不舍。但是,后来的几个月里,阿瓒真的再没有联系过她。
      他们都在痛苦的挣扎着,为了对方能够轻松一点。又是那么决绝地对峙着,耗着那满腔的思念。
      母亲病情稳定后,冉冉又带着她最热爱的事业去了东国。
      但谁都没有想到,这一去,可谓是命中一劫。
      她和阿瓒解开了误会,重新靠近。但她被恐怖/分子劫持,成为威胁李瓒放弃拆弹的砝码。
      她知道为了深明为了大义应该做什么,她也知道阿瓒知道。而她不知道的是,人终究有一份私心,那是他拼了命也要守护的东西。
      而阿瓒要守护的,就是她。
      他用最快的速度剪断了那根最重要的线,然后转身开枪射杀恐怖/分子。然而他看见子/弹还是从枪口/射出,恐怖/分子松开手,他的冉冉颓败地摔倒下去,仿佛再也没有生机。
      冉冉的身体被当成尸体拖回恐怖/分子的据点。阿瓒疯了一样孤身前去,想要夺回冉冉。最终他做到了,把他的女孩护得好好的,但他却在满地血流中倒下了。
      看到此时的我,心里有的是大概就是悲戚。阿瓒以为冉冉已经死了,而他的心愿,只有夺回冉冉的尸体,保证他的女孩死后不被人玷污,已然不顾自己的安危,单枪匹马闯进恐怖/分子的老巢。
      大概这就是爱吧。为了自己所深爱的人可以不顾一切的爱。
      尽管那人生死不明,或是已经像一只破败的玩偶,可能一睡不醒。
      也许此时他只想和冉冉一起离开,然后永远在一起。
      但是命运永远不肯轻易放过他们。
      因为阿瓒那一枪,子/弹偏离了轨道,只是险险擦过冉冉的下颚骨,她当场疼的昏了过去,此外只是一些皮肉伤。她被阿瓒的战友带了回去,被送回国治疗。
      冉冉昏迷了几个月。醒后,她四处寻找阿瓒,而等待她的只有四个字——生死不明。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她不死心,而最终再见时令所有人都心痛,为之落泪——
      阿瓒还活着,但遭到了非人的虐待。
      他的身体变得残缺不全。但最可怕的并不是身体上的残缺,而是精神上的失常与受到的无法弥补的伤害——
      他一心守护自己的女孩,却在被恐怖/分子救醒后看到一具被玩弄后砍掉手足、被吊在旗杆上示众的亚裔女孩的尸/体,以为没有护好她,痛苦到极致。后来他因此成日都处在自我否定与后悔中,再加之恐怖/分子的扭曲与虐待,前来救他的战友被当面、被小孩子处死。他几乎被折磨得不成人形。
      曾经多好的阿瓒啊,现在呢?现在他不能受一点刺激,否则他就会陷进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里,分不清现实与梦境。
      他怕,怕眼前的冉冉不是真的冉冉,怕自己还没走出那个阴暗可怖的地牢,怕一不小心把梦打碎了发现到头来只是自己倦极了的一场空想。

      那个曾经温柔笑着的阿瓒,现在却敏感、阴郁、神经质,受了刺激后做出的下意识反应会被人骂“神经病”。
      我也曾哭着骂道:“你不配骂他神经病,他保家卫国上战场,沦落成现在这幅样子,你又怎么配说他不好?”但是如果这样能让阿瓒好起来,我会骂千遍万遍。
      冉冉也是。
      阿瓒变成现在这幅样子,最痛苦的,承担了一切的,应该是冉冉吧。

      阿瓒的病很重了,他受的苦太多了。她想,现在只要他在她身边,她守着他,就足够了。
      就这样,他们结了婚,生了孩子,安安稳稳地过了十年平淡但温馨的日子。
      本以为这个故事到此为止,过程艰难坎坷但还好以平淡温馨告终。但翻到番外,却被迫接受阿瓒自杀的结局。
      看到那一句“他自杀了,用一把自制的手/枪”,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阿瓒到底是没有熬过剩下的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他选择了离开。
      我很压抑很难过,可能还在怨他抛下了冉冉和他们的两个孩子,但又忍不住为他开心,他终于又能成为当年那个温柔又坚定的年轻人了。
      然而那时的冉冉并没有哭,只是吻了他很久。
      她说:“阿瓒,辛苦你了。”

      继续看下去,在他们的儿子李宋之为《白色橄榄树》十八周年所作的纪念中,我又得知在阿瓒去世几年后,冉冉在埃沙战争的访问期间,为了保护一个孩子,被流弹击中,也离开了。
      “她被运回国时,棺木上盖着国旗。
      那时我和叙之跟着爷爷外婆去机场接她,忽然想起父亲下葬时,母亲说:’真遗憾,阿瓒的棺木上应该盖国旗呢。’”
      还好,两年后,冉冉的棺木上盖上了阿瓒该有的国旗。

      东国战争的二十三年后,四国对抗恐怖/分子绝密档案解密公开,李瓒少校被追封为“烈士”并授予“英雄”称号,追立一等功,升上校军衔。东国政府授予他“总统自由勋章”,联合国授予他“世界和平勋章”。
      同样授予以上功勋的,还有二十二年前为了世界和平牺牲在异乡的另外四位烈士英雄。
      阿瓒终于收到了迟来多年的、他应有的荣耀。

      战争是一种长久的伤痛。这种伤痛能跨越时间、时空,甚至跨越世代。
      幸存是丑陋的,遗忘是无声的。
      英雄被人铭记,刻在石碑上;幸存者被人遗忘,面目全非。
      ——杂摘自《白色橄榄树》

      看书之前听人说,虽然结局看起来是好的,但男主死在了番外里,我认定了这是个悲剧。看到一半时又听另外一个人说“看个人理解”,当时我并不理解这是如何定义的,只是带着疑惑和遗憾看了下去。后来看到阿瓒的自杀,我潸然泪下,认为这是个悲剧。而看到最终冉冉的离开时,我才真正意识到,这篇文真正的含义。
      我释然了,我觉得虽然有亿点悲伤,但这也许是最好的结局。
      他们都可以脱开那些背负了半辈子的苦痛,去极乐的世界寻一方净土,安稳平淡而又幸福地居住下来。
      那里没有战争,也没有苦痛,只有他们彼此眼里的热爱与美好。
      就是他们本身。

      “这些年,我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人,而你们内心最温柔。”——李宋之

      看这本书之前就很好奇“白色橄榄树”有什么含义。
      文中这一意象频繁出现,第一次是冉冉与阿瓒初遇后,冉冉离开时在沙漠中所见的一片干巴的橄榄树林。
      后来则是开车去哈颇的途中偶遇的那一片盛大的白色橄榄树林,却到底不过是海市蜃楼。
      到最后阿瓒被冉冉找到,回国后,他透过窗子总能看到一棵白色橄榄树,包括他对小树苗(即他们的儿子李宋之)说起过的白色橄榄树。
      还有冉冉为《白色橄榄树》所作的序的末尾。
      “是啊,我依然感激,我亲眼见过那一片白色橄榄树林。”

      看书过程中,包括后来我想过很多次,白色橄榄树到底指什么?第一次出现时干巴巴的白色橄榄树,这是实景。看完正本书后粗略回忆,我认为此时的橄榄树并没有成为什么情感依托,因为阿瓒和冉冉是初遇,并没有什么情感上的表现。而“蔫巴”的橄榄树大概只是暗示当时东国的战况十分不容乐观。
      而后文中频繁出现的“白色橄榄树”,一开始我认为它是“虚幻的美好”,不过沙漠中一时的海市蜃楼,降温了,变天了,它就消失不见了。引到后文中阿瓒心理问题严重,总能透过窗子看到一棵白色橄榄树,我更确信它是这个象征。因为阿瓒很害怕现在的一切都是一场梦。
      但是写这篇书评之前我又思考了一段时间,认为“虚幻的美好”实在太过悲伤,那它的另外一层含义,可能就是与之相对的“真实的爱”。然而其实到现在为止,我仍是无法找到令人更满意的答案,但我觉得结局令人满意,作者的意图达到了就好。

      《白色橄榄树》是一本言情小说,但它在我心里远远超出一本言情的重量。它的立意绝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世界和平,全球反战。
      作者也曾说,写惯了张扬的人,这次却写了两个普通人。这样的人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尽管他们所承受的是我们无法想象的痛苦。
      但作者也告诉我们,平凡人也可以成为英雄。
      最后愿世界和平,万千英灵都能魂归故里。平凡人也能活出自己不一样的价值。
      再见了,那一棵白色橄榄树。
      ——于2021.5.7深夜。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章 长评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