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6、互砸大好:矛盾与矛盾背后 ...
-
温继果然是江德的话筒,贤夫orz
看到赵彦和江原不留情面地互砸,感觉异常激动~~
***
一、矛盾
其实赵彦和江原的本质矛盾,我觉得应该在于:一个认为国内生出的矛盾可以通过君臣共同努力化解,平复因割地而暂时不利的局势,最终达到一致对外,因此可以牺牲一时的利益,只为将来一统天下名正言顺;而另一个认为魏越两国间的冲突可以利用南越的一些弱点努力避免,反而国内一旦因此生出嫌隙不易化解,尤其赵彦原本可以发挥的作用有可能因此大大削弱,仍不利于魏国一统天下。
针对赵彦提出的立信之说,其实我不是很相信一次有理由的失信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如果制造一些对北魏有利的流言已经可以化解不少。我们四十几年前的对内失信之举不是也解决了?江原所说的信义可以重树,其实很有道理。当然,古人重信过于今人,在以统一而非掠夺为目的的对峙中,树立一个光辉的己方形象能获得很多好处,赵彦所说也并非空谈。
赵彦的论据确有夸大成分吧,但他要说服众人的确更艰难,代入任意一个魏国人的心理,就可以想象突然而来的割地会造成怎样的愤怒,江原立刻收回失地的提议又有多好的安抚效果,如果真的割地,对赵彦的声誉会造成极大影响,将来在外征战时万一朝中民间一起猜忌起他来,造成的后果无论对赵彦的生死还是对北魏的成败都可能是毁灭性的。
不得不承认,北魏韬光养晦多年,对南越的骄兵之策终于获得了极大成效,万一因为三城的回收重新引发南越的大规模警惕,多年努力可能毁于一旦,实在可惜。如果北魏能搞定内部不和,借机进一步实施骄兵之计的确是非常好的选择。
但不能忘记,国家内部不和也是祸患之源,且容易被外人利用。我若是赵誊,一旦割地成功,也会暗中鼓励梁王为利益纠纷制造矛盾,推动北魏君臣对赵彦的猜忌。二十年前北魏对赵卓的猜忌导致扬州几乎失守,北魏称臣多年;蜀川的君臣怯战,是赵彦当初一举灭国的重要推力;北赵之覆灭,陈熠无法搞定宇文念等人的内乱,最终选择用军中柱石司马景的性命化解,也是重要理由;南越原有大好形势全盘崩塌,越凌王投敌,又何尝不是因为赵焕和赵誊的猜忌之心!
究竟该割地还是不割?我迷糊了……
说实话,到头来还真该怪赵彦感情冲动下鲁莽行事,造成两难的处境。他在以后的战争中有大用,也不宜干涉到他训练水军的计划,真想不出江德该做何严惩才能堵住众口。
***
二、形象
其实江原开头砸赵彦也砸得挺狠,但不排除他想把所有猜忌都从自己口中说出,省得别人一个个说起。而赵彦对梁王和江原字字犀利,实在是半分情面都不肯留。
“看众人神情,分明不是担忧仪真在南越的处境。”众人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居然没看懂……晕。不过萧贤突然提起仪真,分明有什么尚不清晰的目的吧。
其实忽略争执的实质内容,每个人在争执中表现出的姿态,也颇有值得玩味处。
梁王表现得小肚鸡肠,又夸耀自己水军,未必没有尽量让江德放心自己无意争权的打算。
宇文灵殊此次选择支持赵彦,不是没有感情上的理由,然而利益考量呢?宇文家做出错误的选择以后,再想获取江原的信任实在困难,何况又成了占有欲极强的太子的情敌,此时示好恐怕也无用,拉拢越王,才是为自己、为家族未来铺路的最好方法。在江进面前展露自己嗜血的一面,也是向江德表现自己的手段。
江原初做太子,就不经朝廷同意割地,此时树立一个热血为国贤明自信的形象十分重要,赵彦笑他借着地图的背景做样子,可谓是说中了他的阴暗心思,让他恼羞成怒吧。
赵彦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他的尖刻只针对江征和江原两人。这种尖刻并不是他攻击人的手段,反而是他树立形象的方式,就像他以前在南越也树立了为人张扬的形象,方便向朝中提出要求一般。他是有兵权的人,这样率直的形象可以避免束手束脚,也会降低别人对他的猜忌吧。梁王和他利益有冲突,原本注定针锋相对,而江原是他相信不会因此记恨自己的人,所以专门冲他俩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