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用粮食本位计算贞观年间的公务员收入

      要算古人的工资,步骤其实挺简单,不过具体操作非常麻烦。大体是要分三步:

      第一:建立公式。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列出那个时代(初唐)官爵职位与收入的对应关系,也就是当多大的官封多大爵位,能够领到多少钱粮。

      第二:考证研究对象在当时所任的官爵职位,代入公式,求得收入结果。

      第三:把收入结果转换成现代货币(人民币)。我是以米价为基准转换的,也就是把唐人的收入全按初唐平均价格折成大米,再根据现在的米价(2元/斤?)换算成人民币公布出来。

      第一步,我们先来建公式。

      根据黄惠贤《中国俸禄制度史》,唐代的公务员收入主要有四个来源,一般来讲,
      总收入=A禄米+B土地+C月俸+D力役课费

      据《俸禄史》,官员们的三大收入来源“A禄米”、“C月俸”和“D力课”,都是按散官的品级发放的(至少贞观年间如此)。B职分田这个收入是按职事官或者勋官的品级来给的。

      但是有一个例外需要先知道,就是那些有 “食实封”的爵爷们,从隋朝开始,就不再领A禄米和B职田这两项了。

      也就是说,如果要计算的这个官员(比如秦琼、尉迟敬德、长孙无忌)有“食实封”,那么他们的收入公式就变成了:

      总收入=AB(实封户的租庸调)+C月俸+D力役课费

      因为当时官僚体系有长安天子脚下的“京官”和“地方官”两大类,两类官员的收入也有差别,只能分开来讲,先讲京官的四种收入来源都有多少,再讲地方官的。

      AB,先算食实封的收入

      初唐的租庸调制,要求每个成年男子(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税粟两石或者稻三石(目前我认为这些是没去壳的谷物),是为租;每人一年服役二十日,是为庸(如果不服役,每日交三尺布);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

      《唐代财政史稿》给出了以上这些东西之间相互换算的比例,但是,唉……

      布匹和粮食之间的交换价格,历代都很不稳定,这书里给出的价格,应该是取了有唐三百年的平均值。但是我们要算的贞观年间的粮食价格,恰恰离平均值很远,大部分时间都徘徊在低粮价的区间。所以我觉得《财政史》上不同种类的粮食之间(粟与稻、大米和小米)的换算比例是可用的,不同种类的织物之间(布、绢、绵)的换算比例也可用,但是粮食和织物之间的换算比例,一会儿再详细考察下吧。

      《财政史》435页:麻一斤=绵一两=布五尺=绢四尺 446页:租粟2石折稻三斛(石),折米1石2斗(官方定价)。1石=10斗,1丈=10尺, 1匹绢=宽1.8尺*长40尺

      书上还给出了一个换算的实例(887页)。根据这些,我自己一步步换算如下:

      贞观年间,每个男丁每年要交大米1石2斗(租)+绢2.3匹(庸调)

      马周的奏折上说贞观元年斗米绢一匹,五六年后匹绢十余石粟,贞观年间粮价长期低位运行,那么为简易起见,设定平均值一匹绢=十石粟=六石米

      那么贞观年间每个男丁每年上交大米总数=1.2石+2.3*6石=15石大米

      而现在我们从已知史料里得知,唐代那些“食实封”的米虫们,在挑选自己的“封户”时,都是拼命挑那些男丁多的家庭,据说至少是“三丁以上”。考虑到贞观年间米虫们大概不至于太放肆,我们就算是三丁吧,那么AB“食实封”一年所得收入就是:

      AB(石米)=15石*3丁*封户数

      下面再来算没有实封的公务员们的总收入ABCD

      A

      禄米是京官们雷打不动的铁饭碗,最简单也最好算。《中国俸禄制度史》用一张表格就说得很清楚了。(这里的“禄米”是指去壳大米,“石”是容量单位,1石=1斛=10斗)

      地方官的禄米收入,在武德年间和贞观初年都是没有的。贞观二年开始,地方官在年终评定时得到“优秀(上考)”评语的才给一季禄米,然后地方官等级比较高的渐渐也有了禄米,到贞观八年以后,国库终于充实到可以给地方官发工资了T_T,但是同级地方官和工资要比同级京官低一等,表格如下:

      唐外官禄米.jpg (50.09 KB)

      B职分田

      给官员发土地来充当一部分工资的做法,早在唐代以前就很流行了。我们都知道唐初地广人稀,李家父子不缺土地而缺大米白面金银钱币,所以更加的把“以田充俸”这手段发扬光大。李渊干脆不给地方官发大米,直接叫他们弄点土地收租子作为工资。

      政府给官员发土地,也是名目繁多。比较出名的有可以传子孙的“永业田”,作为职位工资的“职分田”,还有号称是办公经费其实半公半私的“公廨田”等。

      按《唐代官制》的说法,永业田只是个限额,并不实授。而《中国俸禄制度史》而把“公廨田”的收入算在了“月俸”里@_@。我不跟自己过不去,人家说啥就是啥吧。所以“地租”这一项,只算算各位老爷们的职分田收入。

      另外,贞观时代,府兵制下的军官也有职田收入,列表如下:

      老爷们领了职田,当然不会自己去种地,都是转给农民们种然后收租子。政府规定,职分田收租不能超过6斗粟/亩/年,当然后来贪官污吏们收的租子远远超过了这数。考虑到贞观年间还算比较清廉,我们还是按6斗粟(3.6斗大米)/亩/年来算。

      另外,如果某人身兼多职,可以从多种渠道领职田,那么就只按他最高的那一份领,不能累加。

      所以B(石米)=上两表取多者*0.36

      C.月俸

      月俸这一项非常复杂,大体上可以理解成“按月发放的钱物”,发放内容真是包罗万象,据说连洗发水香皂都包括在内@_@。简单的说,其中可以分成月俸钱(让官员们买非食物的生活用品)、食料(餐费补贴)和杂用(办公用品补贴)。

      《唐代官制》里有统计贞观、高宗、玄宗时期的官员俸料表:

      唐代地方官的月俸乱成了一锅粥,同级的官员,因为所在地区不同,收入差距就非常大。《唐代官制》里给出了一张表,可以算是当时的代表性收入吧。

      按上面我们的规定,把所有收入都折算成大米。这个钱和米的比价问题,说实话我很挠头。据说唐代中叶(开元天宝年间)正常的米价是斗米20钱,石米200钱,但是贞观四年以后,似乎一直到高宗前期,二十多年间米价都在极低的情况下运行(已知贞观四年斗米3-4钱,贞观八、九年斗米4-5錢,贞观十五年斗米2錢,高宗永徽五年斗米4钱,麟德三年斗米5钱),我不知道粮食这东西是否能在二十多年间一直稳定地偏离价值运行……目前暂且算贞观年平均斗米10钱吧?1石=10斗,1000文钱=1贯,也就是说10石米=1贯钱

      C(石米)=上表得出钱(贯)*12个月*10石米/贯

      D力役课费

      中古以前,当官的老爷们每年都可以弄一定数量的平民来给他看家护院、修房当差(这些人就叫做防阁、庶仆、亲事、帐内、白直、执衣)……好命啊……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_@,有很多平民不愿意来给老爷们当差,宁可交点钱赎身了事,这样这部分钱当然也归官员们所有,我们就简单地也叫它“力课”好了。

      其实我觉得在贞观时期,老百姓很穷,恐怕还是有不少人过来服役当差,交钱的比较少……但是这样就没法子算收入了。手头几本书对这个问题的论述也比较乱,数据还只有开元的没有贞观的……先把开元年间京官的力课收入放上来:

      表上的“月纳钱额”是官员们的收入,“月人均钱数”是服役百姓上交的钱数。

      地方官们的力课收入,依然是一团糟。《中国俸禄制度史》上只有一张每个官员应享受服役人数的表格,据说一直到无忌编《唐律疏议》的高宗前期,这些白直、执衣还不许交钱代役,只能自己来站岗当差,但是到了武后时代,交钱代役已经成了惯例@_@

      不管怎么说,我自己根据文中给的数据算了算,在表上加了些数字。

      注意一下,“力课”这项有个特殊之处,就是高级爵爷、散官和勋官们,还另有一项从府兵制那里得来的“亲事、帐内(卫士)”待遇。这些卫士一般都是高官家的子弟,充当高级官员的“亲事、帐内”,是他们步入官场的途径之一,所以不干是不行的,可是大少爷们去站岗总是不情愿……老法子,交钱赎身吧 。

      也因为都是高官家子弟,油水足,所以交的钱可真是不少,这笔钱也就成了配备“亲事、帐内”的官员的一笔大财源,不能忽视滴。表格:(注意,这里的钱数是每年上交数额,不是月入额)

      全年力课收入D(石米)=[表4-12数字*12+表4-13数字](钱贯)*10石米/贯

      公式建完了,第二步,我们再来考证几个人的官爵职位,代入公式,算算他们的收入。

      目前想算的,一个是尉迟敬德,另一个是魏征(因为他生前基本上没有食实封,快死了的十七年正月才加了九百户食实封,根据会要。)

      尉迟在贞观朝的简历如下:

      贞观元年,拜右武候大将军(正三品京官、职事官),赐爵吴国公,食实封千三百户。

      三年,出为襄州都督(从三品地方职事官)

      八年,累迁同州刺史(从三品地方职事官)、光禄大夫(从二品文散官,据墓志)
      后历鄜、夏二州都督(正三品或从二品地方职事官)、光禄大夫(据墓志)

      十七年退休,授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文散官),令朝朔望,仍按原级领禄米力课(据墓志)至死

      来算工资~~~

      尉迟哥的实食封1300户,从元年到他死掉为止应该都没变。那么AB=1300*3丁 *15石米=58500(石米)

      贞观元年——三年,尉迟的职事官是京官右武候大将军正三品,散官从一品国公
      C=6.8贯月俸*12个月*10石米/贯=816(石米)
      D=20贯月力课*12个月*10石米=2400(石米)

      总=58500+816+2400=61716( 石米)

      贞观三年到十七年,外放,襄州都督和同州刺史都最多从三品,鄜、夏二州都督正三或者从二,“光禄大夫”是从二品的文散官,所以——
      C=12.731贯月俸*12月*10石米/贯=1527.72(石米),
      D=9.44贯月力课*12月*10石米/贯=1132.8(石米),
      总=61160.52(石米)

      十七年到十九年,因为有“退休工资全额发放”的恩旨,又升了“开府仪同三司”这一顶级散官,那么,
      C=6.8贯月俸*12个月*10石米/贯=816(石米)
      D=(20贯月力课*12月+195贯亲事帐内课钱)*10石米/贯=4350(石米)

      总=58500+816+4350=63666(石米)

      六万多石大米可以折算的人民币数额下一步再算,现在来看老魏的。

      魏征简历:

      武德九年到贞观元年,巨鹿县男爵(从五品封爵)谏议大夫(正四品下职事官)

      贞观元年,尚书右丞(正四品下职事官)

      贞观三年,秘书监参预朝政 (从三品职事官)

      贞观六年五月,检校侍中(正二品职事)

      贞观七年三月,转正侍中,封郡公(封爵从二品)

      贞观十年,左光禄大夫(文散官从一品),郑国公(封爵从一品)

      同年病退,小李不许,罢侍中,晋特进(文散官正二品),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禄赐、国官、防閤并同职事(意思是说老魏按正二品职官事的规格拿钱)

      贞观十六年拜太子太师(职事官从一品)

      贞观十七年正月食实封九百户

      大米~~~

      思考……老魏前期没有文散官的记载,那么他的“本品”,是该按封爵算还是按职事官算?

      先按封爵算好了……

      武德九年——贞观三年,本品从五下,职事正四下,
      A=160(石米),B=700*0.36=252(石米),
      C=432 (石米),D=600(石米)

      年总收入=1444(石米)

      三年——七年三月,本品从五下,职事从三(“检校”从二品侍中是只摄其职权,不能享受其待遇),
      其他不变,只B=900*0.36=324(石米)
      年总收入=1516(石米)

      七年三月——十年,本品从二,职事正二,
      A=460(石米),B=1000*0.36=360(石米),C=720
      D=1800
      年总收入=3340(石米)[老魏:总算收入翻一番奔小康了]

      十年——十六年那个一品散官时间太短就不算了,本品正二,职事正二,
      A=500,B=360,C=720,D=1800
      年总收入=3380(石米)

      十六年 本品正二,职事从一,A=500,B=1200*0.36=432,C= 720,D=1800
      年总收入=3452(石米)

      十七年正月熬出头食实封九百户本品正二,职事从一
      AB=40500,C=720,D=1800
      年总收入=43020(石米)

      十倍的高工资拿了还没一个月,老魏就死掉了……^^|||||话说小李你真是……

      第三步,以米价为基准,把初唐公务员的收入转换成人民币。

      这里的“石”是容量单位,而不是相当于现代80公斤的那个重量单位“石”。这里的1石=1斛=10斗,10斗大米重(今)多少公斤呢?

      有个现成的数字——(唐)斗米重约6.25(唐)斤,百斗米重625斤。(<试析唐朝和籴加价对商品粮贩运距离的影响>作者:陈明光孙彩红 )

      也就是说,一石米重62.5(唐)斤。

      1(唐)斤=670克(今)=1.34(市)斤

      唐代每石米=83.75市斤(今)

      大米转为人民币的换算公式为:

      总收入(石米)*83.75(市斤/唐石)*当前米价2元/市斤=现代年薪(人民币)
      年薪/12=现代月薪

      先来看尉迟的各时期人民币收入:

      贞观元年——三年,61716( 石米)*83.75*2=10337430(元)
      /12=861452.5(元)
      年薪千万,月薪80万

      贞观三年到十七年,61160.52*167.5=10244387/12=853698

      十七年到十九年,63666*167.5=10664055/12=888671.25

      总之尉迟哥活着时差不多一直都是“年薪千万,月薪80万”的比尔盖茨级,难怪他退休之后还能建成私人化学实验室……

      老魏:

      武德九年——贞观三年,1444*167.5=241870/12=20155.8

      居然也有年薪24万月薪2万的待遇@_@

      三年——七年三月,1516*167.5 跟上面差不多,不算了
      七年三月——十年,3340*167.5=559450/12=46620

      七年以后年薪55万月薪4万6

      十年——十六年 3380(石米)
      十六年 3452(石米)
      十七年正月 43020*167.5=6753600/12=562800

      临死前年薪675万,月薪56万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