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作文比赛 ...
-
林姝一早来到教室,发现今天同学们都三三两两围在一起,不知道在讨论什么事情。
她看见盛念和徐沐荷也和两个女生围在一起,好奇的走过去,问道:“你们说什么呢?”
“林姝,林姝,我们学校要进行一个作文比赛,每个班要派七八个同学参加,都在讨论咱们班会派谁呢O(∩_∩)O”徐沐荷一脸兴奋的回答道。
林姝撇撇嘴,一脸的不以为然道:“这种事和咱们这些小透明有关系吗,有啥好讨论的~_~”
“那不一定啊,七八个人,万一你就被选上了呢?姝姝,我记得你作文一直都不错啊,基本次次都被刘老师拎出来表扬了。”盛念撞撞林姝的胳膊,觉得她真的很有希望被选上。
林姝摸摸鼻子,没好意思告诉她那是因为刘老师要求太低了,基本上一次作文她要表扬十多个人,一般只要是用到了修辞手法的都是好词好句。
林姝摆摆手道:“肯定不会有我的,我们班大神那么多,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语文课代表,还有好些作文好的吖,怎么着也不可能轮到我的,再说万一真有我,我也只是去走个过场而已,又不会拿什么奖。不聊了,我要去卫生区了,今天还刚好是我打扫呢,拜拜。”
第一二节课都是语文课,刘老师上完课的时候,离下课还有十分钟,她清清嗓子说道:“学校要举行一个作文比赛,这次主要参加的人就是我们六年级的人,每个班要派七个同学去参赛,我们班的人,我已经选好了,一会儿我念到名字的同学下午五六节课带上纸和笔去信息楼六楼的多媒体教室参加比赛。”
刘老师朝下面看了一圈,目光在几个重点苗子身上顿了顿,接着说道:“宁远,秦语梦,陈雅茜,刘一芃,胡逸,黄孜渊,林姝。这七位同学记得按时参加,好了,下课。”
林姝听到自己的名字,瞬间瞪大了眼睛,没想到自己居然真的入了老师的法眼,看来这一场陪跑是逃不过了。不过她转眼一想,这样下午两节课也不用上了,好像也不错,要知道下午的两节课可是她最讨厌的科学和英语。
林姝吃过午饭直接趴在桌上就睡着了,根本不记得下午还有比赛这件事情。不知过了多久,她被一阵不可抗力推醒,睁开朦胧的双眼,便看见宁远站在桌子面前。
“宁远你干嘛?我还想再睡会儿。”林姝打了个哈欠,还没刚清醒,声音软软糯糯的,就好像在撒娇一样。
宁远皱皱眉,又推了她一下,见她瞪过来,无奈的说:“林姝小朋友,要去参加比赛啦,别睡啦。”
林姝低头一看表,瞬间清醒,居然只有二十分钟了,急急忙忙地收拾东西,拿上纸笔就往信息楼跑。
宁远拿着自己的东西,跟了上去。
他们两个到的时候,整个教室已经只剩他们两个的空位了。林姝急急忙忙找座位坐好,没几分钟老师就来了。
林姝拍拍胸口,顺了顺气,心想,回去一定要好好感谢宁远,要不然自己铁定就迟到了。
她环顾四周,除了自己班的人,还发现了一个熟人,居然是陆俣涵 。转头一想也是,人家一个教导主任的儿子,成绩肯定不会差到哪儿去。
等到作文纸发下来的时候,林姝看了看题目,微微蹙起了眉。题目是“温暖”,题材不限,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字。
唔,温暖啊,不是很好写的样子,算了,左右自己不过是来走个过场,想那么多干嘛,随便编一编就好了。
林姝思考了一下,便提笔写到“冬日的阳光”,等到作文写完的时候,林姝又通篇读了读,然后被自己震惊到了。
编了一个好狗血的故事,算了算了,编完了就行,其他就不要在意啦。
结束的铃声响起,老师们收卷,林姝拿好自己的东西走了出去。
刚下一层楼,就感觉到后面有人拍了拍自己的肩,回头一看是宁远,还有陆俣涵 。
只不过陆俣涵看了他们俩一眼,便快步离开了,倒是让林姝松了口气。
宁远看着她吐气的样子,不禁笑了笑,问道:“怎么样,写得还好么?”
林姝转了转眼珠,摸摸下巴道:
“这大概是一个天雷勾地火的故事。”
宁远一脸懵逼的看着她,“你确定你用词准确?”
林姝一脸高深莫测的拍拍他的肩膀,说道:“少年不要在意这些细节,反正我就是来走个过场,写不写得好无所谓啦。”
宁远一头黑线,没见过给自己这么找台阶的,见她快步往前走了,便抬脚跟了上去。
放学的时候,林姝和唐琯走在路上,唐琯也一脸好奇的问道:
“你去参加作文比赛啦,那你写什么了?”
林姝一脸郁闷的看向她,“你一定要我说出来么?”
“有什么不能说的吗?”唐琯更加好奇了。
“那倒也不是,作文题目是温暖,然后我就编了个故事。”林姝看着脚尖,步子突然迈大了一点。
林姝想了想说道:“我写我冬天里上学的一天早上在校门口遇到了一个卖烤红薯的老奶奶,然后见老奶奶这么冷的天还在卖红薯,而且没有一点保暖措施,有些心疼,然后最后是我把我的围巾送给了老奶奶,然后老奶奶送了我一个烤红薯。”
唐琯听完,面带疑惑:“这不是写得挺好么,有什么不能说的?”
“你难道不觉得这故事很狗血么,感觉烂大街了。”林姝看着好友,也是一脸不解。
“我觉得还好啊,我倒是觉得还不错,说不定还能拿奖呢。”唐琯挽住林姝的胳膊,一蹦一跳的往前走。
林姝撇撇嘴,“不可能的啦,比我厉害的人那么多,怎么可能轮到我,不说了,咱们赶紧回家吧。”
两个人手挽着手,一起快步往家赶,谁也没想到,几天后,唐琯一语成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