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儿时
在外读书十余载,近日父母决定回老家过年,内心倒是起了不小的波澜。儿时的往事,总是浮现的脑海,忍不住想要将其化成文字,也好做以后的念想。
小时候居住地总是跟着父母的工作地而来回转换。曾有一段时间,父母无暇顾及我,便将我寄居在爷家。那时,小姑还未出嫁,也未曾出门某个事情做。先前是跟着与大伯家差不多大的儿女去学堂里念书,但心也不在此,也就随着读读罢了。按照爷奶的话说,去读书认几个字,出去会坐车,分得清男女厕所,买菜会算账,也就可以了。想来,也有几分道理。我在小姑家,他们几个出去念书的时候也将我带去,坐在中间,一起听先生的教导。那时,学堂教管不严,带个弟弟妹妹甚至侄女儿什么的来学校,也不是什么稀罕事,自然也不会引得老师同学的特别注目。只是下课时,有个大哥哥忽然说“起立”,全班同学站起来说“老师辛苦了”,我慌忙跟着一起站起来,惹得周围几排的人发笑,小姑也抿着嘴笑着说“你不用站起来的”。······这是我对上学最初的印象,后来我的小学二三年级便也是在这里读的,这已是后话。
上学之余,跟着小姑去地里打猪草,去树上摘榆树叶,去邻家看小燕子,每年的三月三去赶古会,这便是我们的日常。
那时,小姑与邻里的姑娘们也兼带着我一起去麦田里拔草,那种草长得长长的,细细的,叶片小小的,成椭圆状,我们那里人称呼为“涩拉秧”。除草,一则是为了防止其影响麦苗的涨势。五柳先生所云“草盛豆苗稀”的景象,断是不能让它发生的;二则是把草运回去给猪啊、鹅啊什么的吃食。这些家禽、家兽有时候是不吃这些东西的,但小姑总有办法让他们吃,或是搅碎、或是热水里滚一番、或是掺些麦麸,总之,有的是办法。后来,母亲叫我去做饭、打扫房间,并说以后嫁入婆家都是要会的。我就总想起小姑忙碌的身影,因为我奶也是这样告诫她的。区别在于,生活总归是进步了些,以后不需我去养这些鸭、鹅、鸡、猪之类,只叫我会理家务。
待到小姑虚岁十五岁上时,奶教她做鞋子。那个时候,人们穿得多半是布鞋,而这布鞋都出自家里女人的手里。也有亲戚亲手做双鞋子送人,算是很体面的礼儿了。小姑在那个时候,就开始学习做鞋子,而我是从未学过的,只会拿针订下扣子,这还是小时候用铜钱和鸡毛兼一小块布做毽子时学的。新开始做鞋子,奶让她用就鞋底儿拆了改小,把边缘剪去,先给我做一双,只当是练手。一双布鞋,最紧实的便是鞋底儿了,鞋面儿坏掉,但底儿基本都还是好的。边缘只是有少许的磨损,剪去最要紧的是把原先的针眼儿去掉,好穿新的孔。我其实是有很多鞋子的,小姑头一双鞋子其实也并没有做好,因此,我也还是穿以往的鞋子。
记忆里,爬到树上去摘榆树叶子,是最深刻的。榆树叶子小小的,纹理分明,可以和上面粉,调上盐,放在篦子上蒸了吃。吃的时候滴上几滴香油,是最好吃不过的美食了。野味儿虽美,可榆树却长得很高很高,且都长在水边。我们把竹篮放在一边,就有个人爬上树,把榆树枝子掰下来,其他人在下面拾起枝子,放回筐里,有空的话,可以直接把叶儿撸下来。我年纪尚小,水旁有两棵树,小姑与另一名叫小影的姑娘分别爬上树。我在树下倒也想上去看看,小姑断不会允许的。我去捡榆树枝儿的时候,那竹篮顺势滚到了水里。我急得大哭,哭得很是伤心。母亲后来问我在奶家过得好不好,我说好。可记忆里,只是这样一件小小的事情,足以让我潜意识里面觉得很严重,因此,哭得很伤心。
我们那里每年农历三月三,也就是开春的时候,都会写一场戏,也不知是从何时起的,戏从未间断过。小时候以为就我们那方圆十里会有,后来了解到,这叫做“傩戏”,也就是地方戏。山西、河南等地也都很是盛行。我们那里选在春日里的三月三这个日子是有讲究的。此时天儿不冷了,农忙尚未开始,草长莺飞,万物都在苏醒状态,人也该是活动活动筋骨了。这个时候,听一场戏,最适合不过了。至于选在三月三,更是有说法。其实,开戏日子多半会选双数,比如我姥姥那里赶在二月初八,我姑奶奶那里赶在三月二十八,都在方圆十里内,独我们这里没有逢双开。这与我们那小集上是逢单出市是有关,戏头天必然要赶在人云集的时候开,才有人气。再者,赶在“三月初三”,也算是成双了。据村里的老人儿说,这一日可是算过的,天时地利人和,这天开戏,好。总之,三月三这天,就定下来了,此后也从未变过。
这场戏至少要持续一个星期,这一星期写戏的钱是各家各户交钱交粮,一起出的。后面再延长,就是有钱人家写的了。有给祖先立碑或是迁坟的更是要写戏,也有独包了一个剧团,连唱上十天半月的。因惠及了乡邻,总是要说他好话,说他孝顺,父母有福,祖上有德,他也就觉得值了。
锣鼓一响,方圆十里的人便去“赶会”,走亲窜友也就又多了个由头。会上,总是十分热闹,尤其是大戏第一天。那些戏曲演员上好妆是要先去我们那里的“白神庙”里拜一拜,然后才正式开戏。去往“白神庙”的路上,总是前呼后拥,戏子走在前面,后面跟着敲锣打鼓的伴奏者,两旁还围着“半拉蹶子”和“小妮儿”,也就是像我这般大的孩童。最最前面是有地方的村长和其他管事人来带路的。到了庙里的情形,我是不晓得的,人太多,我无法挤到前面去,管事的也不许无关人等都进去。只有那调皮异常的小伙子硬着头皮挤进去,饶是村长也无力阻拦。我后来听闻,戏曲是要先敬神仙,上达天听之后,才可在人间演奏,这便是去拜白神的缘故。敬了白神之后,返回到场上,便是要正式开戏了。
其实,头天晚上,是已经演过一回灯戏的。那些演员大多是从河南过来,想是清晨早早出发,而到我们这里已是黄昏日暮,便紧着搭戏台子。那些人确实是手巧,我曾亲眼看着他们搭戏台的全过程,约莫一个多小时,就搭建完成。戏台的下方是要留出一米多高的距离,小孩子可以在下面转来转去,大人们猫着腰也可通过。这个一米多高的台柱是十分有必要的,那绝对是孩童最喜欢的去处。孩子们大多是听不懂戏词的,只觉得戏服华美,旦角儿很是漂亮,武将吼一嗓子很威风,平日里免不了要披个床单,或是骑个“竹马”扮演一番,算是过瘾。因此,戏场里,孩子们图的是热闹,听戏是大人们关注的事情。而最热闹的地方绝对是戏台地下,那里有着各种零食和杂耍。一说哪里有会,方圆十里的生意人都是要赶去的,小生意人则就喜欢在戏台底下营生,那里风吹不到,雨打不着,孩子聚在这里,又少有家长钻进去跟着,最适合做小孩子的生意。有时,武生要在上面翻几个跟斗,或是有跺脚的动作,总能引起戏台正下方人们的注目甚至是尖叫。天儿若是下起了小雨,戏是不会停的,台上的人自然有遮挡的,台下人既想继续听下去,又不想淋着雨,免不了以手抱头,稍显狼狈。这时就会有人钻到戏台地下避雨,又能听得到唱词,妙得很!
他们搭好戏台,管事人安排他们吃过饭,是要赶紧上妆的,晚上是要个乡亲们来一场灯戏,这就见出管事人的功底了,演员们到三月三才登场也是说得过去的,但乡亲们的期盼管事人是懂得的,艺人也是十分敬业,后来也就形成了规矩,一切稳妥后,便要登场。
戏,我当时也是听不懂的,后来看了不少的戏文,才晓得一二,但戏的名字和内容总对不上。有听过清官为民做主的戏,如那经典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总能引起人们的喝彩。苍娃卷席筒的场景总是为人们乐道。最常见的还是包公戏,《铡美案》是年年上演,《陈州放粮》也时常有。《狸猫换太子》也总觉得很神奇,一桌二椅就能演出皇家的气派。也曾听过《五女拜寿》等教化思想浓厚的戏,当时只觉那五个女儿都十分得漂亮。也有一出戏,讲到外出做官的父亲娶了后母,对他百般虐待,连穿的棉衣里面竟是用柳絮填充的。后母挑唆自己亲生儿子与这没娘的孩子起了争执,父亲打了他,霎时间柳絮飘飞,父亲震惊。当时,我也十分震惊,眼泪忍不住地往下流。也听到不知名的戏曲,说是个富人家的子弟,有几个妻妾,生活美满,一日外出救了落难的陌生男子,带回家中,兄弟相称,高堂也认他作义子。不承想,这人恩将仇报,又逢一日乘舟外出,这男子将富家子弟推下水中,回来逼迫高堂,霸占妻妾,把别人的东西均变作自己的。又不承想,男主竟是被渔夫搭救,曲折的过程,最终家庭圆满,恶人有恶报。其他戏里,也偶尔捕捉到戏里旦角看小生眉眼都是戏。有许多那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比如《白蛇》《桃花庵》等等。
也常看到花轿,迎接新娘,或娶来新娘,我以为我也会从这里嫁到另一个村子,然后开始料理家务,和邻里串门儿,桃花儿开的时候去听戏。恍惚间,读了本科又读了研。
我念书的这些年,倒常常忆起往昔村子里玩耍的事情,好的坏的都回忆。总觉得,我若是不读书,早早地结了婚,孩子也可能生了,生活便是另一番光景。可能,就专注于培养下一代了。26岁,孩子,可能就生俩了,呵呵。我又会嫁给谁呢。
我的那些玩伴,倒也都取上了妻。那个长得周正的,娶了个并不怎么样的女人,说是长得丑。却花了大价钱,听说一下子拿了十五万,没有房子,也没有别的。而另一个男人,出去打工的时候认识了个女人,邻村的,模样儿长得好,腿却稍微有些瘸,性格上大概有些问题,脾气上十分不好,动辄回娘家不过了。生了个孩子,却有些脑瘫,不会走路,不会说话。我们那个地方,可能还是水质不好,总有几个孩子,不大健康,脑瘫的有几个,兔唇的、斜视的也有,也有并指的。人生总不圆满。我若是早早结婚,会不会有些遗传病呢?呵呵。想来,我那个村子,那么小,人们通婚范围也小,不过也都选择同姓不通婚。人生总有些无奈。若是不读书,我可能会嫁给他吧。其实,他还算是比较优秀的男人,在村里。总还算是可以的。个子高高的,有车,不怕吃苦去了装修公司。靠近村子外围,大路旁边兄弟俩盖了房子。就是,他的命不好。年少的时候,他没了父亲,有个姐姐,和母亲三人相依为命。后来,旁支里的叔叔,到了成婚的年纪却娶不到媳妇,于是成为了他继父。一方面,也是念着孤儿寡母无人照看,这也算是我们那里的风俗,兄终弟及。去年过年,他母亲好好的生日,他忽然去他父亲的坟上哭了起来。心里苦啊。村里人似有若无的欺负他没有爹,母亲也没什么本事,叔叔不大正混。生了个女儿却是个傻子,又生了个女儿,妻子却如此。
他还有个亲姐姐。听说过得也不如意。该谈婚论嫁的时候,别人都嫌她矮,所以,她赌气,网上聊了个男的,就私奔了。后来,男的待他不好,听说又谈了别的男人。至今,家里穷得连孩子都养不起。夫妻感情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