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也说污蔑薛宝钗

      第一,关于“特定年代某些大人物喜欢林黛玉不喜欢薛宝钗”之说的说明。
      曾经教科书上把贾宝玉林黛玉定性为反封建斗士,把薛宝钗说成封建卫道士,大家难免会思考为什么,然后就有了上面这一结论,我要说的是:
      在清朝的时候,没有这样的说法,而且当时红楼圈子里普遍认为林黛玉至情至性,而薛宝钗,就是女版曹操,典型的女配角色,用来衬托女主角林黛玉的,虽然她的确其情可悯,但是,她的阴暗面明明白白,毋庸赘言。
      什么时候薛宝钗开始变成一个正面角色的?是从民国开始的。因为国外的思潮进入国内,薛宝钗变成了自由和勇敢、用于追求自己的幸福的代表,符合了时代的思潮,从而形象变得正面起来。反而是林黛玉,在当时被贴上了懦弱的老小姐的标签。
      民国时,老派小姐是什么地位什么待遇,需要我细细举例说明吗?
      所以,建国之初,国家考虑要把红楼梦节选编进教材,组织了专家进行讨论,然后发现,薛宝钗自己不争气,形象不够正面,她的本性中带着自私自利的阴暗面。
      教材嘛,大家都知道,肯定是要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把薛宝钗定为正面形象,鼓励孩子们出于自私自利的目的,去伤害别人去违法犯罪吗?
      所以别轻飘飘地丢出一句:特定年代某些大人物喜欢林黛玉不喜欢薛宝钗。
      说好听,是你不知道;说不好听,让我觉得是你不负责任,没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弄清楚,又或者知道了,却说一半藏一半,故意引起争执。

      口说无凭,我们举个例子。
      大观园改革情节。
      熟读原著的人很清楚,王夫人慎重其事地拜托薛宝钗,原文如下:
      ——如今且说目今王夫人见他如此,探春和李纨暂难谢事,园中人多,又恐失于照管,特请了宝钗来,托他各处小心。因嘱咐他:“老婆子们不中用,得空儿吃酒斗牌,白日里睡觉,夜里斗牌,我都知道的。凤丫头在外头,他们还有个怕惧,如今他们又该取便了。好孩子,你还是个妥当人,你兄弟妹妹们又小,我又没工夫,你替我辛苦两天照应照应。凡有想不到的事你来告诉我,别等老太太问出来我没话回。那些人不好你只管说,他们不听你来回我。别弄出大事来才好。”宝钗听说,只得答应了。
      这个时候,薛宝钗什么身份?薛家的女儿。她跟贾宝玉的婚事定了吗?没定,(如果定了,还要薛林之争做什么?)
      其实王夫人向薛宝钗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很不合时宜的。因为薛宝钗是薛家的女儿,王夫人自己有女儿探春,有儿媳妇李纨,都在大观园里住着。如果薛宝钗真的守礼,她应该推辞,推辞不过,也可以装菩萨。
      也就是说,当时薛宝钗有三种选择:
      第一,明明白白地跟王夫人说,这事不合规矩,我不能做,也做不了。
      第二,推辞不过,勉强应下,然后在实际行动的过程中,至始至终保持明哲保身的标准,一直让李纨和探春做事,自己就坐着,关键时候表个态,具体的事情始终交给李纨和探春。
      第三,既然答应了,就干脆地把事情担起来,至始至终恪尽职守,然后等王夫人回来了,干脆利落地交差。
      以上三条路,无论薛宝钗选了哪一条,我都没有话说。相反,我还会夸她不愧是一个正经姑娘,当得起圈子里的美誉。
      特别是第三条。如果她选择了第三条,我还会钦佩她!
      可薛宝钗是怎么做的?我们来看原文:
      ——众人先听见李纨独办,各各心中暗喜,因为李纨素日是个厚道多恩无罚的人,自然比凤姐儿好搪塞些;便添了一个探春,都想着不过是个未出闺阁的年轻小姐,且素日也最平和恬淡,因此都不在意,比凤姐儿前便懈怠了许多。只三四天后,几件事过手,渐觉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只不过是言语安静、性情和顺而已。可巧连日有王公侯伯世袭官员十几处,皆系荣宁非亲即世交之家,或有升迁,或有黜降,或有婚丧红白等事,王夫人贺吊迎送,应酬不暇,前边更无人照管。他二人便一日皆在厅上起坐,宝钗便一日在上房监察,至王夫人回方散。每于夜间针线暇时,临寝之先,坐了轿,带领园中上夜人等,各处巡察一次。
      这一段写得很清楚,刚开始的时候,大观园做事的是探春,薛宝钗只管在上头坐着,就跟王熙凤对她的评价那样:拿定了主意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看起来她是选择了第二条路。理由也是明摆着的:薛宝钗是外姓姑娘,不方便插手贾家、插手大观园的事儿。
      如果薛宝钗一直如此,那我也没有话说。
      结果接下来画风一变,探春要在大观园里试验改革,然后薛宝钗就抢探春的点子、夺探春的权!
      这一段,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赘述了。反正这一段很明白,探春为什么会想在大观园里试行改革?因为她知道贾家入不敷出已经很久了,试行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今天这里省下一笔,多出个四百两银子,明天那里就可以省两笔,多出八百两银子,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一步步地走,也许贾家还真有转圜的余地。
      这关系到贾家的未来!可以说是贾家百年大计的起点都不为过!
      可是薛宝钗做了什么?她拿这笔本来可以多出来四百两银子的进项,收买了贾家的仆妇,在贾宝玉的身边安插了好几个耳目!
      是的,她的目的是达到了,她看重的金玉良缘又前进了一步,可是贾家的百年大计呢?
      她的金玉良缘跟贾家的百年大计,孰轻孰重?
      所以我说,她在大观园改革一节里表现出的,就是目光短浅、公器私用,贾宝玉多次骂她国蠹禄鬼,一点都没有骂错。
      本人讨厌薛宝钗的第二段情节,来自于第六十二回,原文如下:
      ——宝玉忙又告过罪,方同他姊妹回来。一进角门,宝钗便命婆子将门锁上,把钥匙要了,自己拿着。宝玉忙说:“这一道门何必关?又没多的人走,况且姨娘,姐姐、妹妹都在里头,倘或要家去取什么,岂不费事?”宝钗笑道;“小心没过愈的。你们好边这几日七事八事,竟没有我们那边的人,可知是这门关的有功效了。要是开着,保不住那起人图顺脚走近路从这里走,拦谁的是?不如锁了,连妈妈和我也禁着些,大家别走。纵有了事,也就赖不着这边的人了。”
      大家看到没有,前面第五十六回大观园改革,薛宝钗刚刚夺了探春的权,大观园管理的主导权落到了她手里。
      不少钗粉会说,那是她勇于承担责任的表现。行,如果她真的勇于承担责任,那么,只要她一直保持下去,我也没有意见。
      可事实呢?
      故事进行到第六十二回,大观园乱起来了,薛宝钗就不管了,直接把大观园到薛家小院儿的门一关,只要责任不在她们薛家、在她薛宝钗的头上,大观园怎么乱,她都无所谓。
      请问,这些是不是原著内容,是不是明明白白地放在大家面前的?

      这就是我眼里的薛宝钗!平时装好人,话说的比谁都好听,八面玲珑,没人比她更会做表面功夫,真正到了关键时刻——关键时刻分两种,一种是好的,有好处的时候,一种是坏的,有坏处的时候——薛宝钗的表现何止让人心寒!有好处的时候,她下手抢功劳、夺权比谁都狠!不好的时候,她跑的比谁都快!没有一丝担当!
      这就是我眼中的薛宝钗!
      她在大观园改革时完成夺权,之后就犯下了渎职之罪,而且十分严重,也让我这个读者十分担心随之而来的、即将发生的后果,会彻底把大观园的姑娘们拖进深渊的可怕后果。
      综上所述:
      我讨厌薛宝钗跟林黛玉没有一点关系。是薛宝钗的所作所为留给我这样的印象,原著写得明明白白的。
      也请别在我面前说薛宝钗是贾家的救世主什么的,她就是有这个心机,也没这个担当。更重要的是她没有这个格局。
      薛宝钗就如同贾宝玉骂的那样,就是一个国蠹禄鬼——国家的蛀虫,俸禄的小偷。
      PS:有人要说,我是黛粉,所以踩一捧一。那么请问,以上举例,我用的,是不是原文。请问我有拿林黛玉踩薛宝钗吗?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章 第 1 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