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1章 ...
-
《尼布楚条约》与俄罗斯帝国的崛起
大家都知道,元朝时期,世界上是没有一个叫俄罗斯的国家的,但为什么现在不但有了,而且其领土面积反而大大超过中国呢?
史书记载:在元朝时期,还没有现在的俄罗斯国。元朝建立起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在西部成立窝阔台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及伊儿汗国这四大汗国。当时只有莫斯科小公国,隶属于元朝的钦察汗国之金帐汗国。这个莫斯科小公国,只管辖附近几个城市,还没有台湾大。只是到了15世纪末、16世纪初,俄罗斯才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这时俄国的领土却只有280万平方公里,东部边界还在鄂毕河以西。到了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宣布自己为沙皇(“沙皇”系罗马皇帝恺撒的变音,恺撒以穷兵黩武著称)。此后沙皇俄国不断向外扩张,16世纪下半叶,沙俄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方的西伯利亚扩张。16世纪90年代,沙俄推进到鄂毕河东岸;17世纪初,沙俄占领了叶尼塞河流域;1628年,沙俄扩展到勒拿河畔,1632年在勒拿河中游建立了侵略据点雅库次克城,此时沙俄的侵略步伐已经接近黑龙江流域。1636年,俄国拖木斯克地方的哥萨克首领科佩洛夫,第一次从鄂温克人(在阿尔丹河畔)那里听到了有关黑龙江的传说。鄂温克人告诉他,海边有一条叫“奇尔喀尔”的大河(即黑龙江),那里种植粮食,还有一座银山,出产白银。科佩洛夫于1638年派遣莫斯克维金,带领38人进行侦察。1639年,进一步搜集到了有关黑龙江的情报,更加引起沙俄对黑龙江的侵略野心。雅库次克地方督军彼得.戈洛文于1640年-1641年,数次派人搜集黑龙江的情报。1643年夏,雅库次克督军彼得.戈洛文遵照沙皇不断扩张领土的谕旨,给文书官波雅科夫下令,命令他到黑龙江流域,为“沙皇收取贡物并寻找不纳贡的人,找到银、铜、铅矿和粮食”,对“不肯臣服的地域”进行武力镇压。并拨给他132名雇佣兵哥萨克、一门铁炮和供发射一百次用的火药与铅。波雅科夫成为第一个侵入黑龙江流域的俄国人。据统计,从16世纪开始的最近四世纪中,沙俄以每日平均占领130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外扩张。到20世纪初,沙俄鲸吞的领土已达2300万平方公里。
1652-1660年,清朝军队将侵占的雅克萨和窜犯松花江口一带的俄国哥萨克击退。1665年,俄国再次侵占雅克萨,1685-1686年,康熙下令清军分水陆两路进攻雅克萨,重创俄军。但是,当时清朝的康熙皇帝不愿大量用兵对外作战,也不主张单纯用武力解决沙俄入侵黑龙江的问题。就是在雅克萨战争期间,康熙也没有放弃和平解决因沙俄入侵的争端问题,曾多次写信给沙皇,谴责俄国对清朝的侵略,建议他们撤军谈判。俄军在雅克萨之战中失败,沙皇要求停战谈判。康熙帝立即答应,并下令停止对雅克萨的进攻。可恨的是,康熙竟然如此爽快地答应沙皇的请求,没有继续出兵全歼俄军,更没有“把革命进行到底”,把所有的俄军赶出西伯利亚,收复全部领土,这就为以后俄国的进一步入侵埋下了祸根。这是满清统治者与敌妥协、投降卖国、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真实体现。试想,我既然把你沙俄打败,又何必与你谈判?应当一鼓作气,乘胜追击,把俄军赶回乌拉尔山以西,但是康熙却没有那个魄力!
于是1689年,中俄两国代表团在尼布楚举行谈判,签订了所谓平等的《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以格尔必齐河和外兴安岭为中俄两国国界,外兴安岭以南为中国领土。在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的土地未及划分,待两国查明后再作决定。条约还规定,俄国在雅克萨所建城堡一律撤除,俄国人全部迁回。《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额尔古纳河以东、外兴安岭直到鄂霍次克海以南的黑龙江流域及乌苏里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领土,属于中国疆域。
长期以来,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不但把清国错认成中国,[注解:窃据中华土地的清国根本不是中国,特别显著的证据是,这个伪政权的“国文”、“国语”根本不是中文、华语,而是“清文”、“清语”,也就是满寇侵略者的语、文。所以《尼布楚条约》文本只有俄、拉丁、清文三种,充分证明了满清的伪政权本质。]
这是大学教科书《中国古代史(下)》某版本的原文节选:
“雅克萨反击战... 在沙俄军队守城士兵只残存几十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的情况下,沙俄被迫同意和谈。满清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双方于尼布楚正式谈判。鉴于当时西北地区准噶尔部噶尔丹配合沙俄侵扰喀尔喀蒙古,割据叛乱势力十分猖獗,康熙指示谈判代表做出重大让步。而俄罗斯因军事上未能得逞,加上远征克里米亚失败,战线过长,竭力想保持既得侵略权益,也不得不做出相应妥协。双方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东段边界以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分界线,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拆除俄国在雅克萨和额尔古纳河南岸修筑的据点,撤出侵入的军队。清政-府则放弃贝加尔湖以东至尼布楚一带领土... 清前期签订的中俄条约属于平等条约,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为什么“盛世”割地就不叫“割让”,而叫做“放弃”?
《南京条约》割了香港岛,该骂;麻子糠稀丧失外兴安岭以北、额尔古纳河以西、贝加尔湖以东,约二十五万平方公里国土,却... “做出重大让步”还能签订所谓“平等条约”,拜托教育部的大官们再给我找出另一个例子来!
“盛世”割地的原因,据说是“鉴于当时西北地区准噶尔部噶尔丹配合沙俄侵扰喀尔喀蒙古,割据叛乱势力十分猖獗.......”为什么不鉴于当时俄国并不是处于“盛世”,而满清却是在领导最有方的“最盛世”呢?可见,满清的所谓“盛世”,完全是关起门来意淫,自卖自夸,放到国际大背景中,就现了原形。
另一个版本的教科书(张传玺主编)稍好,正确使用了“割让”这个词:
“这是中俄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它规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都是中国的内河。不过在这个条约中,贝加尔湖以东的中国领土割让给了俄国,这是满清在边界谈判中的失策。” 但是其中却竟然说:“平等条约”可以“领土割让”,真是叫正常人哭笑不得。作者没有正确历史立场(误把伪清当中国),历史观被扭曲,这样搞出来的历史教科书,就好比平面镜子被扭曲成了凸凹不平的哈哈镜,内容只能荒唐可笑。
康熙不要脸地纵容俄国人,只能刺激对方的胃口,所以俄国侵略并没有停止,到1728年,雍正学康熙学得青出于蓝,无聊小仗也不敢打就直接谈判了,也慷慨签订了不平等的《恰克图条约》,贝加尔湖彻底放弃,连同湖西的大片土地(约十万平方公里)又白送俄匪。俄匪得到这个美丽富饶的世界级大湖,高兴之余,才暂时收手 。
《尼布楚条约》的签定,对以后的清朝皇帝处理北部边界开了消极的不良先河,为中国北部疆界的划分埋下了祸根!到清朝雍正时期,中俄之间又签订了恰克图等几个条约,划定中俄在蒙古一带的边界。这些条约把贝加尔湖一带和唐努乌梁海以北的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原中国领土都划入了俄国版图。至此,俄国合法地占有了整个西伯利亚。
最后,顺便提一句,当时中国的东南沿海,康熙虽然收复了台湾,但缺乏强烈的海权意识,台湾岛北部的琉球群岛也没有派兵驻扎,为以后的日本吞并琉球埋下了祸根!
试问清朝拱手送人的国土,相当于多少个钓鱼岛?
历史的是非,历史的真相,也只有历史能说得清楚。
但这篇既然是架空文,主角穿越也应该考虑到这些正在发生的历史所产生的坏的影响,前文也说了“老康再怎么天纵英才,毕竟出生于这个时代,眼光受一个时代的局限”,他不可能什么都不做,眼睁睁看着它发生想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当个历史的旁观者。既然他能想出让传教士讲学,也是想避免让屈辱历史再次发生,但这也只是局部的影响一小部分人,能起多大的波澜,主流的上层权利阶级会考虑这些吗?!!!
不过也可能这篇是耽美文,所以作者涉及政治方面的文很少很少,估计是感觉跟主角感情没有关系,所以就没很少写。但你刻画一个人物,只从感情、生活方面不显得单调呆板,应该让人物立体丰满起来。或许后期作者会添加政治篇幅,但前期的铺垫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不是说让作者刻意大篇幅去写政治之类的,寥寥数笔点出即可,只是对那些历史能避免它发生我想主角也会尽力去做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