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武陵王 ...
-
大宋元嘉二十二年,雍州境内的蛮族发动叛乱,当朝皇帝楚永奕将其子武陵王楚子俊外调为雍州刺史,任伐蛮总指挥,都督襄阳各郡军事。
楚子俊接到调令后,立即赴任雍州。楚子俊到雍州境内后并未顺利进入襄阳城。蛮族为防止朝廷援军入境,在各个水陆交通内布置重兵防守。楚子俊等人被阻在大堤外。
楚子俊见蛮族人多,且身强体壮,若是要强攻,须得突然袭击,速战速决,方能致胜。
踌躇之时,他听到一人的声音。
“臣请出战,望殿下准允。”
此人是随他一同调任雍州的中兵参军沈清。楚俊想了想,沈清出身行伍,行军打仗多年,经验丰富,虽年近六十,但老当益壮,勇猛之慨丝毫不减。
“吾允,请沈公为吾开路。”
“臣定不负殿下所托。”
沈清得了命令后便点了一路人马随他而去。
沈清确实为一员猛将,只见他带领的兵马势如破竹般击溃蛮人,不久便占领了大堤。
楚子俊顺利进入襄阳城,成为大宋第一位出镇襄阳的皇室成员。
入城后,楚子俊开始着手招募北方流民组建伐蛮军。
正当筹军之时,楚俊得到消息,诸蛮切断襄阳与随城间的驿道。襄阳与随城临近,随城若被攻破,襄阳岌岌可危。
“调驻随城的参军景元是否入城?”楚俊问各将。
“回殿下,景元刚到随城。”沈清回答。
“那随城的情况如何?”
“景元已招募了七百余人,武器不够,粮草不足。”
“襄阳内筹了多少兵?”
“约五千人。”
“不若分一千兵去随城?”
“殿下,臣以为,随城虽紧要,倒不比襄阳城关键。在随城的蛮人约千余人,不过乌合之众,景元数有谋略,他所领之兵若用得当,守城应是不难。”
“依沈公之见,该如何?”
“可分四百兵,武器五百,及粮草支援随城。”
“便随公之意。”
沈清领命后便派兵支援随城。沈清到后随城已在蛮人的进攻中取胜。蛮兵被打得落败,死被斩者有百余人,投水而死者更是多达千余人。
沈清问景元是如何取胜。
景元徐徐道出:“蛮人重视交通要道,却不知城内情况如何。我把招来的七百人中的五百人都分去了驿道驻扎,就是为了前后夹击,里应外合。结果显而易见。”
景元之能确如沈清所料,所以他来交接兵马粮草后便回襄阳了。
因随城之困解去,景元开始整顿随城。自此城内一片肃然,当然那都是后话了。
沈清回去复命后,楚俊心感快慰。
襄阳边城威胁解除,等招募到了足够的兵马,便可发动攻击了。
正当伐蛮军筹建时,魏国将领薛安带领北方义兵南归大宋,为楚子俊的计划锦上添花。
经过一年的筹备,终于组建好了一支有四万兵马的雍州军。
楚子俊开始部署作战,以襄阳为中心,逐各击破各个周边城郡的蛮族。先把占据水陆要道的驿道蛮清除,夺回交通,再寻山攻击以山为根据地的山蛮。
在楚子俊的指挥下,经过一年多的指挥下,驿道蛮和各山蛮均被俘获。俘获了近十万蛮族人口,这些人口均被纳入朝廷编户,其中有一万余人迁移至都城建康。自此雍州蛮族的骚乱被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