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1、情思(五) ...

  •   郭女王浑然不知曹丕这些心思,她又有了新的事情做。原来,历朝历代的名士风流,写诗作文,几乎用心保存希冀能流芳百世。更何况曹丕向来重视文章:“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因此他对自己所写诗文皆用心保留。也有他身边的文学、书童为他誊抄收录。女王与曹丕聊天时,要了一份。得空便沉下心来研读起来。一来这是心爱之人一路走来留下的文字,她自然渴望从这字里行间里了解他的过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他。

      女王这几日皆沉浸在公子的诗词文章中,每多读一篇便对公子多一分了解,心里更多一分那浓得化不开的情愫。公子是个细腻而悲悯的人。别看他平日里不爱表达,可其内心丰富又深沉。他看见过许多兵士与家人告别的场景,便写出数篇离愁。他的好友不幸早逝,留下孤儿寡母凄苦无依,便是他笔下无限同情。你看他的行文也是内敛稳重,并不爱堆砌华丽的辞藻,也不见情绪的任意挥洒,一切似乎都淡淡的,用看似平淡无波的语气叙述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细读却又是无限心事、无限感慨,藏在这平静之下、沉郁在心底之中,深沉而隽永。

      读他的诗文,似能听见他的声音在耳边为你诉说。淡淡的语气、淡淡的表情、平实的叙述,总能让人体贴出表面平静之下那看破世事的无奈。那是知道悲伤也无用之后的平静。不是悠然自得的淡定,而是有太多无奈、太多不得已之后的平静。既然悲伤无用,只能淡然。

      女王边想边看。翻到了一首《感物赋》。先看序,只见纸上写着“丧乱以来,天下城郭丘墟,惟从太仆君宅尚在……”。只这第一句,女王心中已是大恸。没有亲身经历过这场丧乱的人,看了这句话。也许只觉得是平铺直叙。而女王却知道,这平静的叙述背后,隐藏了多少人事翻覆,多少命运浩劫,多少无奈与惨不忍睹。只这一句话,无数画面展现在女王面前,惊心动魄。她似是看到曹丕,又似乎是自己,站在一片焦土之上,满目疮夷。无法形容,任何语言都太苍白;也无从发泄情绪,因为现实让人太无力,没有办法疏解。所以他只能凭借貌似平静的语气诉说,说起丧乱,说起起丘墟,说起那唯一可以落脚的宅院。

      “公子果然与我心意相通,不枉我认他为知音之人。” 女王感慨道。他们是一样的人,有一样的感慨,彼此懂得。不需要过多的解释,便能够理解彼此的情绪。

      思罢,女王继续读下去,原来这首诗是写的二公子行军暂住太仆宅院,在住处种甘蔗的事情。闲谈时曾经听公子说起过,想来得有七年了吧?女王不由得嘴角含笑,说来公子是很能在平凡生活中寻找些细腻小情趣的人。偶然得闲,也会侍弄个花草;爱吃葡萄,就在庭院内搭了个葡萄架,等葡萄成熟,便去摘来尝,虽不如田里种的,仍然开心的像个孩子;十几岁时随军出征,带着人种了棵柳树,到如今还每每提起,不知还在不在了,该多高多壮了,当时身边的人,已经去世了几个了。当然他也毫不在意忙里偷闲,在驻军时亲自扛了锄头在中庭辟了一片甘蔗田。盛夏之时,那片葳蕤的甘蔗,恣意张扬地展示着它们旺盛的生命力。曹丕把自己没在那片甘蔗林里,任垂下的叶尖挠着手心。茂密的枝叶遮挡住酷晒的阳光,也掩去了人间的苦厄,为他留出这方寸之地,让他在这片蓬勃的生机里偷得片刻辛勤耕作后收获的欢愉。

      然而时光不会停留,盛夏总会过去。到了秋天,曾经茂盛的甘蔗也枯败了,那一片繁华如同梦一般消散无踪,只留下枯黄干瘪,如同那凋敝的世路一般苍凉。于是,他立在这片荒疏的甘蔗田边,独自体味这兴衰的无常。“涉炎夏而既盛,迄凛秋而将衰。岂在斯之独然?信人物其有之。”女王读到这里,险要落泪。她似乎听得到公子的声音喃喃地在她耳边诉说:“刚刚繁盛,却又秋凉。不只甘蔗,想来这人生、这万物,皆是如此吧……”公子就是这样的,常在平实的生活里寻得一点点小欢喜,又默默地承受着这无常人间给他的大悲伤。

      女王有时候多么希望,公子能够生活在太平年景里,也许做个小官,闲暇之余便寄情于山水之间,或吟诗或作文,恬淡无忧。以公子的心性,定然会把那小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意趣无穷。不应该呀不应该,公子这样的人物,不应该受眼前这样的磋磨。

      女王便想起那天清晨给公子梳头的时候竟然发现了白发。一开始只看见了一根,女王的心跳倏地加快。她怕是光线的缘故自己看错了,又仔细瞧了瞧,果然是根白发。要知道公子的头发长得很好,乌黑茂密,可不像有些人年纪轻轻就冷不丁地长白头发,公子头上极少能发现一根白发。女王没有出声,一边继续梳头一边细细地查看,果然又让她看到了两根。女王心里很难过,不敢继续找。她想起卞夫人闲聊时说过的话:“我这头发呀,随我阿母。她那时候就白得晚,四十来岁了你不仔细瞧,瞧不出有白头发。如今我也这样。他们兄弟三个,唯阿丕的发质随我,想来他日后必定也白得晚。”言犹在耳。女王不由得心酸,红了眼眶,又偷偷地克制住。她不知道该给公子拔了这白发,还是该装作无事发生,拿不定主意,便先不作声。公子还不到三十岁呀。

      说来可笑,其他姬妾们总说公子沉默,只当他冷落,还总是想探究公子怎么与女王相处的,还以为公子天天有空陪她散心呢。可是女王知道公子每天在外面有多累。先不说嗣子这件事带给公子多少压力。单说如今公子是副丞相,那是什么意思?无论什么事情,丞相大笔一挥,定个方向,还不是要公子领着人从无到有一点一滴把丞相的要求和构想变成现实?当然女王不是在抱怨,毕竟整个大局都要由丞相掌握,他承担着更大的压力,操心事更多,哪有那许多精力事必亲躬?她只是明白公子的差事不是那么好当的。毕竟具体干事的总要面对事无大小,琐碎细腻,还有很多现实的困难。并且有时候计划赶不上变化,总是有突发状况需要应急;还有些事情会悬而未决,只能等待结果,而这过程不用说也知道多么令人焦灼揪心,坐卧不宁。以前女王在的那小小的乐坊,还时不常的有些杂七杂八的操心事让人焦头烂额,更别提公子参与的都是军国大事,牵一发而动全身,半点错漏或者意外也许后果都不堪设想。

      可那些女人衣食无忧,又有婆子丫鬟,镇日里无所事事,哪懂得这些艰难?不是攀比就是嚼舌,唯一的期望就是公子能多陪她排遣寂寞,你只看到他不说话,你只看到他去找别人,便疑心冷落嫉恨他人。可是你们谁曾体贴过他的寂寞?关怀过他的忧愁?

      女王不是不知道她们对她的不满,也风闻过她们对她的微词,只是想来未免讽刺。虽然公子常与她在一处,但是公子哪有那么多时间与精力与她卿卿我我?总有操心不完的正事。有时候公子遇到烦难,会说与她听听意见;亦或说说心事诉诉苦;甚至有时候公子累到连说话都不想,她也巴不得公子有时间能多休息一会儿。

      想起这个女王不免揪心。没有谁比她更明白公子内心的煎熬。她的心里也很不安,不只是关心公子,也是因为不止公子、还有她和大家那未卜的命运。因为不知道将要面对什么样的局面,所以总是悬着心,一刻都放松不得。然而她不能表现出来,公子在外面已经够紧绷了,她不能再给他增加焦虑。于是每次公子回来,她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笑意盈盈地迎接他。她希望至少在他见到她的那一刻,可以获得一点喘息的空间。

      每一次他回来的时候,她都留心观察他的神色,看他今天是不是高兴,有没有疲惫或者忧愁。该说个笑话逗逗他呢,还是该让他闭目养会儿神。她知道他会失眠,也会半夜惊醒,特别是又碰上忧心事的时候。所以她就守着他,他睡不着的时候她也不睡,有的时候跟他聊聊天,转移转移他的注意力;有时候引着他说说心事,说出来心里能好受些;有时候什么也不说,只是依偎在他身边,默默地陪着他。终于听见他睡着了,方才放下心来。每当这时候女王心里都会既酸楚又无力,她心疼这个男人,却什么都为他做不了。如果有可能,她也希望她可以保护他,就像当年他带她离开了铜鞮侯府,给了她依靠和希望。

      所以女王其实每天都很期望能见到公子。因为她很渴望知道他今天过的好不好、是不是高兴。可是理性告诉自己她要克制这样的情绪。因为公子不是她一个人的,也不可能是她一个人的。尤其是如今公子膝下只有三女一男,他需要更多子嗣。而自己跟了公子已经一年半多了,肚子却迟迟不见动静。公子如今又偏偏常在她身边。长此以往,不止这些姬妾,恐怕连丞相与卞夫人都会不满的,到时候众口铄金,只怕惑主的罪名她是跑不了的。何况即便不考虑这些,女王也不忍心令公子因为她的缘故而膝下寂寥。所以女王很佩服甄姬这一点,够聪明也够理性,在盛宠之时也能清醒地劝导公子广纳姬妾以备子嗣。只是,她是怎么做到面对公子宠爱别人时,也能看起来从容不迫云淡风轻的呢?至少女王自己做不到。她总是期望,总是期望,他来找她,不只是为了谈正事,在他心里,她该是有些不同的吧?

      如果真的爱一个人,怎么会不患得患失?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