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6、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章剧情解析 ...
-
二十八章中月煦妍名字的由来和寓意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暗示了月煦妍早早凋零和漂泊无依的命途。
九岁时和现在的男友共读《红楼梦》,读到黛玉葬花时,我因儿时多病经常住院,觉得人命也不比草木坚强许多,联系黛玉遂觉伤感,而男友却觉得很无聊,虽然也美。高中再读这一节时,他默默红了眼圈,我只剩下一声叹息。
想来以黛玉的聪慧,她绝不止单单看见满园落花,她是看透了大观园内落红般飘零的命运。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花开易见落难寻。”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他年葬侬知有谁?”
“花落人亡两不知!”
月煦妍的名字从这里取太合适了。但我必须要说明的是:《葬花吟》绝非小女儿伤春悲秋、自怨自艾,它传达的是激烈而决绝的反抗意识,哪怕黛玉清楚抗争注定无望,自身终逃不过成为落花中的一朵,她也要将它吟诵。
你说黛玉逆反,撞得粉身碎骨;可宝钗顺势而为,仍潦倒收场。
你说熙妍逆反,撞得粉身碎骨;可月关顺势而为,仍潦倒收场。
我总觉得有些困境是超脱时代和环境的。生存还是毁灭?融入还是反叛?生而为人桎梏究竟如何打破?先贤在思考,现在的人们也许仍需思考。
忆起《红楼梦》时偶尔觉得曹公在警醒世人些什么,偶尔觉得他在迷茫、挣扎些什么,或者又觉得他仅仅在缅怀那些落花流水。他也曾富贵安逸,最后落得呕心沥血,满纸荒唐。他心中能铺就那一片白茫茫大地,到底经历了何事,谁也无法替他说清。原先也无法释怀那个钟鸣鼎食之家的潦倒,后来慢慢想通了——化灰就化灰吧,最好做一阵青烟,给大风刮散。只是不知道,曹公在溘然长逝那刻,有没有放下心中的悲凉。
《红楼梦》中最欣赏的人物到头来还是薛宝钗,早慧早通透,却能做到外圆内方。既知道什么重要,又不执于此;既渴望青云之巅的自由,又能够着眼于当下。何时许东风,送我上青云?她明明知晓自身行在莽莽雪原中,明明懂得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却依旧向外界释放善意,且以微笑之心,走完这虚无的旅途。她是晶莹的山中高士,是入世与出世的平衡点,尽管身在薄命司,她却能活成生活的本身。
假语村言,假语村言。
二十九章剧情解析
首先月关的消沉失落来源于他对唐三的情感以及受到战争的触动,于是唐三开始变着花样安慰他:首先表达了自身对于杀戮及强者的非寻常见解然后从个人的角度认可月关是强者,再告诉他做魂师还是有很多好处的。月关呢,也get到点听进去了,这就算是一种共鸣。
然后再说“儒”的交流。其实我觉得原作中的唐三从头到尾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孤独:作为一个穿越者,他心中最大的那个秘密永远不能为人所知,当被人问到是怎么懂暗器和药理的时候,唐三要么打哈哈,要么找人/事背锅(这次又是雪锅顶包)。而且暗器和药理知识多数斗罗大陆土著都闻所未闻更别提懂,后期的铸造大师楼高以身殉理想了,独孤博在毒上的造诣终究差了唐三一筹,杨无敌在药理上是个行家但他出现的时候唐三已经没有时间心思坐下来和他单纯聊聊兴趣爱好了。
而且唐三带到斗罗大陆的不仅仅是唐门绝学,还有一些别的知识。可“二十四桥明月夜”和“春风吹又生”哪怕在亲近的人耳中都仅仅是好听的名字,没有人知道它们是唐三读过的诗。
所以到最后唐三依旧是孤独的,他灵魂深处有一角依旧站在悬崖上独自吹风。
但是《花海》里,唐三发现自己的暗恋对象懂得仙品,懂得药理,当人们发现自己喜欢的人居然和自己懂同样的领域时,大部分人都会很开心吧?
“儒”对于月关完全是陌生事物,可他很快地想明白了大陆需要这种思想来约束魂师之间的互相伤害以及为真正的普通人提供一份希望,也理清了“儒”与“法”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
这时候唐三会是怎样的感受呢?大概就是觉得自己又发现新大陆了吧。
啊,我喜欢的人超级聪明,我们除了聊花花草草还可以聊别的,我前世学过的知识他居然能懂……(此处省略一万字彩虹屁)
配合之前章节中两人一起赏花、唐三因为月关的行为转变观念,以及唐三在雪崩面前维护月关的情节,月关也觉得唐三是个知己。我希望通过这些情节体现出soulmate的感觉,毕竟我真的很喜欢两个人之间的精神交流,彼此能领悟到对方的思想甚至代替其说和做,互相之间能体察到对方的情绪,能接到对方的安慰和鼓励,大概也就是“知己”的feeling。私以为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共鸣比起的爱情更为带感,因为它就是“情”的本身。
原作里提过每一个能修成封号斗罗的人脑子都不差,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后期不少老牌封号斗罗碰上主角就表现得宛如憨憨……所以我觉得我只是写了月关应有的智商和思辨力。
*关于强者的定义
“杀戮,不是变强的理由。”出自秦一的盖聂之口,当年看百步飞剑的时候第一集就是盖聂为保护荆轲之子荆天明在残月谷击杀三百秦国龙虎.骑兵。事后荆天明(才六岁)说“秦军都该死”,盖聂却回他:“在我们眼里,他们该死。在他们眼里,我们也该死。杀戮,不是变强的理由,真正的强者理当让自己身边的人放心。”
当时就觉得秦时脱离了子供向并且拎得很清,盖聂身为剧中战斗力天花板从来手握刀刃,心向慈悲,他可以毫不虚伪地说自己杀人就是因为“你们挡了我的路(利益之争)”而不是打着正义的旗号,但挥剑的时刻他从来都是无奈甚至忧郁的。可是为了自己心中理想的天下,盖聂永远不会回头,哪怕一辈子手染血腥。他身上有一种矛盾感,却又奇怪的和谐,反倒让人敬重又心痛。根据历史,盖聂的结局恐怕相当凄凉(正史无记载,有野史说其被仇家连砍数百刀而死,几乎成了肉酱),不知道秦时里会怎么演了。
私以为“真正的强者理当让自己周围的人放心”这一条放在今天大抵也行得通。
*关于对错是非
文中唐三对“对错”的理解算是我自身的体悟。最初大纲曾希望给月关一次机会做正确的事,后来在复习战国历史却觉得,所谓“对错”的界限恐怕难定得很——“人屠”白起为秦国征战一辈子,以被赐死为结局;以商鞅为代表的变法者革新强大自己的国家,结果基本没有好下场;李斯效忠秦始皇帝三十余年,最后迷恋权力,倒戈赵高、胡亥,到头死于自己制定的酷刑(腰斩,砍了还能在剧痛中再活一段时间)……
他们走上仕途的初衷是什么呢?
不得而知。
他们惨死前后悔吗?
也不得而知。
借《流血的仕途》中的一段:
“行刑时,李斯父族,母族,妻族,近千人黑压压跪成一片,咸阳城万人空巷。李氏一门,今日绝矣,何等惨烈。刽子手问李斯临死还有何话讲,他看向跪在身边的儿子,强笑着说出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最后一句话:‘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言毕,父子二人相拥痛哭。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浮现在李斯脑海的,不是他一生中所做出的那些丰功伟绩,而是年轻时那些简单而纯粹的快乐。他和两个儿子一起,牵着黄狗,出上蔡东门,在野外追逐狡兔。但,果真过上那样平凡的一生,他会满足吗?他会快乐吗?人们付出昂贵的代价,换取他们的理想,成功以后,随着而来的是失去自我。这是个公平的世界,一切所得均需用你手中所有去换取,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李氏满门将永远沉睡于幽冥的地下,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历史的车轮从他们的尸骸上无情碾过,它比小说情节更残酷。
所有人最终都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责任与代价,一个也没得逃。
有人说,哪儿有什么对错,全是立场。
也有人说,绝对的对错应该抛开立场、私人情感等刨根究底。
但以纯粹理性追究因果的能力,大多数人都没有,它需要长期的思维训练来完成。
其实也用不了沧海桑田,不同年纪,不同国籍的人看待一件事物的观点都可能不同。很多时候我们接触到的只是差异,是利弊,而非对错。但绝对定义上的对错肯定存在,否则“世上没有绝对的对错”岂非成了正确的话?
因此做决定时想清楚吧,这世上的一切实际都明码标价,你可能一得多失,也可能一失多得。大事上看清利弊得失再做决定也不迟,至于有些小事,随性一点就好。
*关于圣魂村的老人
这个老人的原形是我在英国养老院做义工时看到的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们,也算是我对那些老人的致敬。我曾一度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随大流去农场养兔子而跑到养老院这个暮气沉沉的地方来,最开始真就是懒,图距离近,结果又自打脸。(结合一下上文的选择、责任与代价,是不是有点讽刺?)
不过结束之后却感悟到了很多。英国老年痴呆患者不在少数,我去的那家养老院尤其多,十个里面揪出两、三个都有可能。我想这些老人无论年轻时如何,老了都逃不过被病魔蚕食的命运。他们不得不在忘却中走向生命的终点,被人喂饭脱裤子毫无尊严(审核看清楚,是护工照顾老人),护理人员并不都是好脾气,起码嚷嚷几句是免不了的。和他们一比,无病无灾的老人们多么幸运,尚且年轻的我又多么幸运,虽然这种幸运也不会长久。
佛说人生有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与斗罗大陆上受遍八苦的普通人相比,月关至少免掉了老和病,这已经是难得的幸运了。但就如他所说,普通人一辈子安稳寻常不用见血,也是幸运。
众生皆苦,众生皆幸。一切取决于你自己怎么看。
叔本华支持生命的本质就是受难,所有的享受本质都是消极的,因为享受只能暂缓痛苦。(如果苦难带来的影响是负值,享受只能将其暂时中和到零,过了之后可能会更难受。)但如果摆脱不了苦难,除却负重前行也没有别的办法,往前走,也许还能寻到短暂的幸福,对一般人而言麻醉一下总比没有好。
其实一直都不觉得叔本华阴郁消极,能够把生命本质看破并且去直面、思考它的人,可谓大智大勇。
*关于“法之天下,儒之教化。”
这话出自于《天.行九歌》的嬴政之口。其实这很扯,历史上的秦始皇帝从来都不是儒学的推行者,秦朝的儒、法思想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不过这个理念确实不错。
纵观全书,斗罗大陆的素质教育绝对不合格:不受重视的玉小刚;加入史莱克之前的魔女宁荣荣;以及三四十了还控制不住冲动、受到打击就消沉到忘记对孩子负责的唐昊。如果说玉小刚是传统思维的受害者,后两者作为家族内定继承人也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就真的……你们上位不说吃枣药丸,也得坑一批族人。
好吧宁荣荣硬说的话还算小(其实十二岁真不小了),但唐昊我......emmmmm......如果唐三不是穿越的,没准四五岁做饭时摔锅里就翘了......
还有一个千寻疾,志大而短视,心深而智昏,又蠢又坏,也不知道千道流到底怎么培养的,真的是老来得子瞎宠吗……(看看翻车翻得多彻底)
这批人简直不像有传承又处于鼎盛期的家族培养出来的,我初读时真的有点无语,感觉他们完全是暴发户子弟。我小时候家里都有专门的礼仪课,教怎么走坐吃喝,教怎么待人接物,长辈和请来的老师管得很严,我有个姐姐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来家访她没认真听,就被我爷爷罚了抄写《论语》和扣一个月零花钱。我自己十岁起就被教着看家里的账本,十二岁都开始参与年夜饭和葬礼的安排了。
和上三宗以及武魂殿在斗罗大陆上的地位相比,我家就是个土包子,然后这些家族出来的孩子全被写成这样,我服。
有兴趣的可以搜一搜《颜氏家训》,看看我国古代真正有底蕴的家族是如何在乱世中保全自身和香火不断的,颜氏家族从隋朝起开枝散叶,一直延续到了宋朝乃至元朝,可谓“流水的皇帝,铁打的氏族。”。
普通学院也是,除了初级学院每天有一堂文化课之外后面就看见比赛N连……
全书看下来斗罗大陆基本武力说了算,人品有问题的魂师太多了,格局也狭窄,他们需要一些非武力的因素来重新衡量人和制定规则。而“儒”这种思想,我考虑来考虑去觉得或许很合适:它以仁为本的核心刚好洗刷斗罗大陆的高戾气低道德,它主张以品行定人,有教无类,这可以削弱魂师整体的地位,给真正的普通人更多资源与空间。用“儒”来规划人的品德素质,用“法”来做稳定社会的保险绳,对于封建统治可以说是相对先进的模式了。唐三总不可能一脚把雪崩踹下去说下一届国家领导人不姓雪由民众来选,我们来建立上下议院三权分立君主立宪云云,或者拿出某某主义某某宣言狂抽贵族阶层大耳刮子,他自己都没听说过这些……制.度和文化的发展总需要时间。
而且儒家思想也是鼓励人们认清自己志向的,孔子从未说过所谓正道就是当官(这只是统治者的意愿而并非“儒”的本意)。相反,他和弟子们探讨理想并且对于曾点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悠闲、惬意的生活憧憬表示赞同。我觉得孔子也意图教授学生们实际的,适合你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好的,看清自己脚踏实地,便无需随大流。
诚然每一种思想教派都有它的糟粕,人的德行可以是装出来的,可以跟随环境变化,儒过了就成了腐儒成了奴家。但对于斗罗大陆这个世界,他们确实需要一点“儒”配合着严格的法来保证魂师成为合格的人以及为底层老百姓提供机会。
韩非子的《五蠹》是对他那个时代他所认为的五种国家蛀虫的批判,对君主该如何运用法家思想任人的阐释,本质上还是在宣扬自己的学说。有兴趣可以去看看,虽然其中大多观点已不适用于今天,但韩非可以说真正把人性当中的趋利避害吃透了。
说真的,有点不懂斗罗大陆为什么没有发生《X战警》之类的故事,普通人恐惧变种人一样的魂师于是聚众炮轰之,明明这种情况更符合人性阿。
还是普通人手中的力量太弱小了吧,也不能借助科技与魂师抗衡。
至于唐三和月关在变革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唐三提供了一些原材料和威慑力,而月关……没有他千仞雪就废了,武魂殿这边就失去了谈判的筹码,变法阿教育改革阿估摸着连影子都没有,唐三的性格也不会如此平和,对斗罗大陆的既定法则产生深度思考。
最后,对于唐三的离开我只想说有时候要学会放手,感情里步步紧逼是行不通的。告白应该是胜利的号角,而不是进攻的冲锋。你要相信你爱的人有自我疏导、思考能力,相信TA想得清,然后给TA一定时间和空间。
三十章剧情解析
三十章原本是没有月关和唐三打架这一情节的,两个人解开心结就手拉手回家了。但是后来我自己读这一章时却总觉得不对劲,因为太快了,纵使月关过了心里那个坎儿,他也没那么容易就老老实实跟着唐三走了。
过了一段时间就品出来了,他们两个之间,大抵缺乏一场对决。
或许是月关想给唐三点教训,或许是前世残存的那点惊讶和不服输作祟,或许是两个人抛下魂力与魂技通过最普通的方式沟通,又或许是一个人仗着被爱发起的游戏。
月关在这次肉搏中使尽了浑身解数,力量不够就用腿攻和体重来弥补,多次利用地形,哪怕体力不支,仍旧强撑到最后。
无论如何,他不接受唐三放水。
最后他们没能分出个高低来,一个吻做了这场游戏的谢幕。
他们开始真正进入恋爱关系,平局意味着主导权将是流动的。
唐三找到独孤家祖宅时,月关穿的是件“半旧的云鹤补红罗袍”。
斗罗原书中,月关唯一一次穿红色衣服是在精英赛决赛的开幕典礼上,为了匹配仪式而穿的红袍,大抵属于封号斗罗这个级别的“荣誉制服”。
在他比较私人的时间中,他基本一袭白衣,这也许和他的偏好有关,也和作者对人物外形的塑造手法有关。固定的服饰描写相对省事,也能够更快的让读者记住一个角色,尤其是对于一个配角。
但这里会从偏好来分析,倘若月关更加喜好素色的衣服,那么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如果一件红衣服出现在他的衣柜里,这件衣服必定有它的独到之处。它打破了月关的原始偏好,使他接受它。
人向来难以欣赏自己无感或者讨厌的东西,好比有人不喜欢猫,那么可能只有非常漂亮且亲人的猫才能稍稍打动此人。
云鹤补红罗袍实际上是一件现存的明制汉服,属于文物,材质轻薄细腻,色泽艳而不俗,衣服正面绣的白鹤栩栩如生,与底色红白搭配,却并不刺眼。
这样一件衣服,它得到了月关的认可,他可能不会经常想起它、使用它,但也不会轻易丢弃它,因此它才会是“半旧的”——穿过,但不多穿,日常收在衣柜里,有必要才拿出来。
月关穿上这件衣服迎接唐三,确有“给他点惊喜”这种心思,但终归是“惊喜”而不是“讨好”。他并没有因为唐三的到来而在短短一天一夜之间特地寻找服饰将自己盛装打扮,在心中的疙瘩解开后,他相信自己只要稍动心思,唐三必定注意到。
“我换上不寻常的衣服等待我爱的人,这件衣服虽然旧了些,我还是觉得它很美,我相信他也会这么觉得。”
你是怎样,他都觉得好。
以及,这件衣服是鹤纹,唐三留的那个壶也是鹤纹。
然后月关为什么盘头发,当然是方便揍唐三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