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觉得方言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各地的方言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方言种类众多,使用普通话十分有必要,但方言也不应该被贱化、被鄙视,甚至于被废弃,所以在文中使用了一些很有意思、富有强烈地域特色的方言。
不要让方言像我们那些古朴美丽的城墙和老建筑一样,等消失了再去怀念、去后悔,在自己的家乡,我们完全可以说方言。
说明一点,中原地区的方言,发音绝大多数和普通话一样,只有音调上的区别,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人都能听懂、看懂,如果不是这样,作者也不会在文中使用方言。
中原画的好多单个字,其实是两字词语的口语化,就是说的太快了。
标注几个最常用的方言:
冇:音,mǎo,没有。
哩:de,的。
咧:lie,呢。
这当儿:现在,口语经常会简化成“这儿”。
那当儿:那个时候。
镇:这么。
恁:那么。
您:你们。
伯:父亲。
大爷:和父母同辈,但年龄比父亲大的男人,普通话里的“伯父”。
大大儿:伯父的妻子,通常大伯父的妻子直接叫大大儿;二伯父的叫二大大儿,其他依次顺推。
蜀黍:玉米。
黄白菜:这里的“黄”是动词,是把大白菜高温煮烫使之更容易保存的一种方式,因煮过的大白菜会变成黄色,这里就把名词动化了。
mar:大门以外的街上。这个字康熙字典里有,是“门”里一个“外”,可现在打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