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6、第 36 章 ...

  •   042

      “价钱肯定比之前贵,棉服更大件也更厚,涨到三元一件,我承诺给你八折,就是两元四角钱。料子嘛……”姜玉走到展示布料的柜台边,挑了一块鹅黄色的纯色布料搓了搓。

      “的确良颜色鲜艳,是很好看,但没法做棉袄的吧?我看中了一块红色的棉布料子,你帮我看看合不合——”李娟说着话,姜玉已经将鹅黄色的料子拿到她身前比划了。

      “你皮肤白净,适合穿鲜艳的布料。棉布就是再亮,也亮不过的确良,你喜欢这块料子吗?”姜玉见李娟不解,又问了一遍,“只要你喜欢,我就有把握做出适合你的棉服。你喜欢吗?要是不喜欢就换这块浅绿色的。”

      两块都是的确良,比起普通的棉布要硬一些,也更厚一些,鹅黄色更鲜亮,穿在身上也会更显年轻活泼,浅绿色也不错,但会更偏向素净与文静。

      大过年的要相亲,当然是鲜艳亮丽更适合李娟了。

      她挑了鹅黄色的确良。

      “的确良真的能做棉袄?”李娟又问了一遍。

      不是她不相信姜玉的能力,而是她在布料门市做了快两年了,还从没听说过谁用的确良做棉袄,一个是稀罕,一个是贵。

      的确良比棉布贵不少。

      “当然可以,没人去做不代表不能做。”姜玉自信地说。

      的确良在后世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名字,那就是涤纶。

      像是风衣、棉服、羽绒服等等,表层的材料是用涤棉、涤纶、尼龙、混纺、涤麻混纺等制成,拥有优越的挡风防水能力。

      其他的料子不好找,涤纶不就在眼前?

      虽然比不上后世专用来做风衣、棉服的料子,但比柔软易破的棉布要好许多倍了。

      “那……那要多少钱?”李娟惴惴不安。

      不会要花去她半个月的工资吧?

      李娟的个头在同龄人中算是比较高的,但也仅有155-158的高度,好在身材比例不错,腰细腿长,穿包臀中长款,腰部微收突出腰线更为合适。

      姜玉让李娟从柜台里拿一条软尺,替她重新量过尺寸,买了五尺鹅黄色的确良,再加上两元四角的手工费,一共收了她九元四角钱。

      “好贵啊,多出来的钱是什么?”李娟咂舌。

      “棉服需要棉花吧?我家里新买了几斤棉花,我给你做一斤。棉服需要拉链和扣子,还要做点小装饰。你放心,我不会占你的便宜。”姜玉说。

      “要是我过段时间再推荐几个人,你能不能再给我降一点?近十元一件棉服,真的太贵了,我半个月的工资呢。”李娟肉疼地说。

      年轻的女孩子没有不爱俏的,特别是她们这些生活在城里、有工作的姑娘,互相攀比、互相推荐是常有的事。

      之前的夏装,就是李娟推荐了好姐妹,她们再推荐自己的亲戚朋友,才给姜玉送了十二三个顾客。

      李娟打的折扣最多,有八折。

      其他的零零碎碎打九折、九五折。

      “娟子,我俩是朋友了,我才跟你说这个话,你千万不能跟别人说。”姜玉把李娟拉到门店角落里,压低了声音说。

      李娟也下意识地放低了声音,“你说,我一定保密。”

      “你要是能给我推荐做棉服的客人,每推荐一人,我给你抽五毛钱。”

      “真的?”李娟大喜过望。

      姜玉点头,轻声地说:“真的,我还能骗你不成?”

      就算做棉服的人少,只有做夏装的一半。

      那也有五六个,每个五毛,起码能挣个三四元。

      这么算下来,她的棉服就只需要五六元了。

      用做棉袄的钱换一件漂亮的棉服,这买卖太划算了!

      李娟念过高中,又住在大院里,同学、朋友、邻居,再加上同龄的表姐妹堂姐妹,足足有一二十人。

      到时候她穿着时髦的棉服去她们跟前溜一圈,就不信她们不动心!

      “好!那就这么说定了!你得快点把棉服做出来,穿上身,见着效果了,才好说动她们!”李娟跃跃欲试地说。

      “五天。”姜玉伸出五根手指,“你给我五天时间,我把棉服给你送来。接下去一天比一天冷,时间过得飞快,眨眼就过年了,我也得攒点钱,等明天春天的时候,买一台缝纫机。”

      “你不是做衣服?家里没有缝纫机?”

      “找人借的,每个月要付3元租金,还是买下来划算。”

      “那得一二百元钱吧?”

      “要的。”

      其实张盼娣没找姜玉要过租金,是她觉得老免费占着人家的缝纫机挣钱不厚道,就主动塞了三元钱给张盼娣。

      三元也就是两件衣服的手工费,姜玉几个小时就挣到了,给的也很痛快。

      虽说张盼娣愿意把缝纫机用150元钱卖给姜玉,但姜玉不愿意占张盼娣的便宜,就算是二手缝纫机,那也是蝴蝶牌,在当时是顶尖儿的缝纫机牌子,质量杠杠,用着也顺手,表皮都没什么剐蹭,九五成新,少说也值200元。

      张盼娣屡次为她出头,姜玉也想为她做点什么。

      别的帮不上什么忙,张盼娣缺钱,姜玉买下缝纫机,也能为她解去燃眉之急。

      现在买太仓促,会将姜玉手头的资金用去大半。

      她还需要保持手中的流动资金,随时购买材料,因此准备攒够五百元再向张盼娣购买缝纫机。

      离开纺织门市前,她又买下了另外一块浅绿色的确良和杏色的确良,前者是给自己做棉服——姜玉肤色白,底子好,穿浅绿色十分出挑;杏色是很百搭的颜色,柔和不挑人,不管是皮肤黑还是皮肤白都能穿。

      姜玉还没见过陈红燕,她不敢买太出挑的色,免得陈红燕压不住。

      她出了纺织门市又进了百货门市。

      这里卖的东西五花八门,大半全是工业产品。

      自然也有来自大城市的纽扣和拉链。

      姜玉挑了十几条拉链,有长有短,用途各不相同;一袋摁压式扣子和几大团彩色的羊毛线,数量不算多,价格却很昂贵,一口气花掉了她十几元钱。

      ****

      五天后,姜玉穿着新做好的浅绿色棉服,在堂屋里转了一圈,“爸,妈,成则,你们觉得怎么样?我穿着还合适吗?”

      “合适,太合适了!”孙兰花找不出词语来形容,只能不住地拍掌,“小玉啊,你天生是吃这碗饭的人,老裁缝的手都不如你巧。”

      “这就是棉服?”夏有福围绕着姜玉走了一圈,时不时伸手摸一下衣服表面,十分的好奇。

      姜玉身上的浅绿色棉服衣摆刚到臀部,在腰部偏上的位置做了收腰处理,并不太紧,但比起棉袄的臃肿显得修身得多。

      的确良手感偏硬,可以做褶皱处理,内部填充的棉花并不多,尽管是中长款却只填了一斤左右的棉花,看起来有些松垮,但搭配上褶皱却恰到好处的休闲,是后世街上最常见到的棉服款式。

      “太薄了点吧?我给你的四斤棉花,你咋只用了一斤?买都买了,多往里头塞点儿啊,别冻病了。”夏有福不懂姜玉说的什么版型啊款式的,一切都从实用出发。

      棉袄么,还是得厚,其他都不重要。

      “爸,我还买了毛线,打算过几天织一件毛衣穿,这样棉服就不用穿太厚了,还省了棉花。”

      “又不是没棉花,干嘛要省?”夏有福想不通。

      “我给成鑫他对象也做了一件。”

      夏有福一拍脑门,想起来了。

      “你别为了别人在自己身上省啊,要是不够,我再给你弄去。”

      孙兰花用力扯夏有福的衣摆,瞪他:“就你话多,年轻人想法多,你个老头子就别多嘴了。我看小玉这么穿挺好,多俊俏啊,村里走一圈,不得把其他人羡慕死。”

      “成鑫都给对象送衣服了,他们俩的事儿是不是也快成了?”夏有福坐在孙兰花身边问。

      “我看差不多了,红燕常往咱村跑,说明对成鑫也挺满意。过年前后就把亲事定下,我们也能松口气了。”孙兰花说。

      家里头没女人就是不行。

      夏有财家里三个男光棍,一个媳妇都没有,把日子过得浑浑噩噩,家不像家。

      孙兰花嘴上厉害,老数落夏成鑫,还说不管他,但心里头还是着急,隔三差五的给他介绍对象。

      现在快成了,孙兰花也去了一桩心事。

      “闲着也是闲着,我去问问成鑫,看他有啥想法。”夏有福两手背在身后,慢悠悠地往外走去。

      孙兰花想想也跟了上去。

      姜玉往夏成则身边一坐,“你觉得怎么样?”

      “特别好。”夏成则的眼睛就没离开过姜玉。

      “具体点。”姜玉佯怒。

      “样式新,有特色,对了,你的裤子是啥料子?不是棉布,也不是的确良,有点像二者混合的质感,比棉布硬,又比的确良软,配你身上的棉服特别好。”夏成则摸了一下姜玉腿上的布料,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

      这几个月来找姜玉订做衣服的人,大半都将布票与钱交给她去采买,也让她屯了各种布票,其中就有不少的确良和咔叽布。

      她身上的杏色休闲裤就是咔叽布做的,也就是卡其布。

      确实比纯棉布的裤子要有型的多。

      “挺有眼光的啊。”姜玉夸道。

      夏有福和孙兰花都没发现。

      “不过有点薄,冬天穿会不会冻着?”夏成则忧心忡忡地问。

      “再穿一条打底的秋裤就不冷了。”姜玉笑着说。

      秋裤,中国人永远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这个年代更是夸张,上至老下至小,无一例外。

      闲聊过后,姜玉把李娟的鹅黄色棉服叠好塞进袋子,身上穿着新做的浅绿色棉服,哼着歌,骑着自行车,又去了一趟县城。

      043

      按照正常的上班时间,李娟今天应该是轮休,但她一直惦记着姜玉说的棉服,特地跟同事调换了时间,休息日跑来上班。

      她左等右等,连午饭都没心思吃。

      穿着浅绿色棉服的姜玉踏进纺织门市时,李娟唰的从凳子上站起来,只觉得眼前一亮,整个门市里售卖的衣服都不如她身上的这件好看。

      浅绿色居然这么衬人?

      她看起来比之前还要白还要漂亮。

      她是不是挑错颜色了?

      李娟暗自后悔,早知道就要浅绿的不要鹅黄的了。

      “我的衣服呢?快快,给我穿穿看。”李娟顾不上门市里还有别的客人,立马打开了隔板走到姜玉身边,伸手去拉她手里的包裹。

      不用说,这肯定是她的棉服了。

      “怎么还有一条围巾?”李娟被浅紫色与白色交错的长围巾给吸去了目光,展开的围巾足足有一点五米长,中间是十几条小小的麻花辫状汇聚成一整条粗围巾,四周垂着紫与白的小流苏。

      大冷的天气,谁没有一条围巾啊?可不是这样的。

      没等姜玉回答,李娟就自顾自地把围巾围到了脖子上。

      “你穿上试试。”

      姜玉把鹅黄色的棉服展开,李娟就只需要伸手就可以。

      她替李娟把棉服穿好,拉链拉上,围巾的下摆藏进衣领里,鲜艳出挑的鹅黄色与柔和素雅的浅紫色、白色分外和谐,衬的李娟也漂亮了不少。

      正所谓人靠衣装马靠鞍。

      没有绝对的丑女,只有不会打扮的女人。

      更何况李娟还不丑,就凭她的白皮肤,穿什么样的衣服都是锦上添花。

      “这条围巾也送我吧?”李娟拉着姜玉的手臂,亲昵地说,“我也在你这里花了十几元钱了,送一条手编的围巾,也不贵。”

      姜玉微皱着眉,很是为难的样子。

      “这条围巾我编了四天,除了做棉服,剩下的时间都在编,本来是想留着个自己冬天围的,不知道怎么的就塞进来了。”

      “我知道你肯定花了不少心思,光看上面的小花样就费时间。小玉,你的手真巧,要是我也像你这样就好了。”李娟软着嗓音,娇娇地说。

      “光是编的羊毛线就要一元钱了,还不算手工费。”

      姜玉一说,李娟就更是坚定了要围巾的念头。

      “不然这样,我今天就给你介绍两个单子,也不要你的钱了,把围巾送给我吧。”这条紫白色的围巾和鹅黄色的棉服太配了,李娟根本舍不得脱掉。

      围巾这个东西就像毛衣一样,同样的毛线在不同的人手里就能做出完全不同的东西来,编的丑的送人都没人要,但编的好看的还能卖钱。

      姜玉前世是专门学服装设计的,编织个围巾毛衣还不是手到擒来?

      什么不小心塞进去了?她就是故意的。

      这是姜玉的小心机。

      李娟爱美,看到了专门她搭配的围巾还能不动心?

      姜玉本来就没打算收她的围巾钱,只是想绑住李娟这个客户。

      她认识的小姐妹不少,都是最爱美的年纪,家境也不错,能支撑得起她们追求美。

      把李娟牢牢抓住,就是抓住了她的一众小姐妹。

      一点小恩小惠算什么。

      棉服配上她专门设计的围巾,一套卖上十元左右,里头的利润就足有一半!

      姜玉没打算在农村里卖棉服,也卖不动。

      农民节俭,不会把钱花在这种地方。

      但县城里的人就不一样了。

      基本都是职工或职工子女,只要家里有两个职工,日子就十分的滋润,也能凑出钱来买一些提升生活品质的东西。

      以李娟为例,她自己是百货商店的正式工,每月工资二十多元,不算高,但非常清闲,完全够她本人开销。

      父亲在砖瓦厂工作了十几年,是三级工,每月工资45元,母亲临时工,月工资也有十五六元,全家每月总收入八十多元钱。

      李娟家里不仅有自行车,还有电视机、收音机,买上几件漂亮衣服根本算不了什么。

      跟她情况差不多的邻居也有两个,比她家差一些但也算滋润的还有三四个,这些都是可能会订购棉服的人。

      不要小看关系网,一个推荐一个,就是滚滚来的财源。

      “真的?你要是能给我推荐两个做棉服的人,我就把这条围巾送给你。”姜玉咬咬牙,“大不了我再织一条!”

      “我去隔壁照照镜子,你替我看着店。”李娟拍了拍姜玉的手,小跑着出了纺织门市。

      百货门市就有卖大块镜子,她去借用一下。

      十分钟后,李娟笑的合不拢嘴地回来了。

      “这钱花得值!”

      要不是百货门市里的人太多了,她真想长在镜子前。

      姜玉捂着嘴笑,“你喜欢就好。”

      “我喜欢,太喜欢了!要不是一件十元,我都想再做一件了。”

      十一月的天气还没冷到穿棉服戴围巾,李娟又情绪激动地跑进跑出,很快就出了一身细汗。

      她依依不舍地将棉服围巾脱下,整齐地收好,对姜玉说:“要不你在这等等,再过一会我就下班了,带你回我家,叫上我两个邻居量尺寸,她们肯定会喜欢的。”

      她与另外两个邻居是自小的玩伴,喜欢的东西也差不多,互相之间十分了解,这才能肯定地说。

      姜玉不急,陪着李娟在门市里说了一个多小时的话。

      等到时间差不多了,李娟提前半小时关了门市。

      县百货商店的关门时间比供销社要早一些,具体哪个点关就要看售货员的心情了,有时候他们会早一些关,有时候会迟一些,这都是常有的。

      李娟住的是父亲单位分配的筒子楼,共8层,每层住了4到6户不等,一室一厅为普通职工房,两室一厅为级别较高的老职工房,三室一厅为领导干部房。

      大家都住在一栋楼内,又是同一个单位上班,关系远比后世的小区单元楼要亲密得多。

      李娟没有立刻回家,而是领着姜玉去拍了另外一户人家的门,不停地喊:“韩菲菲,我的棉服做好了!过了这村儿没这店了啊!快点开门!我把人给领回来了!”

      “我在这。”还在爬楼梯的韩菲菲高声喊,“等我半分钟,立马就来!”

      楼道传来她蹬蹬蹬的急促脚步声。
note作者有话说
第36章 第 36 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作者已关闭该文评论区,暂不支持查看、发布、回复书评